《詩經·周南·卷耳》有雲:“我姑酌彼金罍(léi),維以不永懷。”
翻譯過來大意便是:且先斟滿金壺酒,慰我離思與憂傷。
罍,通常而言有圓形、方形兩種造型,器身布滿花紋,配以厚重胎體,顯得凝重而大方。在目前已出土的所有罍裡,名氣最大的非國寶“商皿方罍”莫屬。

根據《桃源民國志》記載,1919年,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水田鄉茅山峪(即今架橋鎮栖鳳山村毛山峪組)杉園山山坡出土了一尊青銅方罍。彼時,艾清宴兄弟居住于山坡之下。艾清宴之子在山坡上撿肥料時,恰好看到有青銅器露出地表,便将消息告訴了父親,随後艾清宴趕往山坡,挖出了商皿方罍。
《桃源民國志》

1924年,艾清宴因為急需用錢,便将這件青銅器的器身賣給了古董商人石瑜璋,而器蓋則用來給孩子抵學費。

學校校長曾經接觸過青銅器,他知道青銅器有多值錢,他看到器蓋的時候就急忙問農民,器身去哪裡了。
學校校長鐘逢雨曾接觸過青銅器,是個識貨之人,一見艾清宴送來的青銅器器蓋,急忙詢問器身在哪裡?艾清宴答曰,已經賣給别人了。
鐘逢雨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連忙給身為北洋政府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的章士钊寫了一封信,請其出面協調追查“商皿方罍”器身的下落。章士钊獲知消息後,立即發函請湖南省省長采取措施務必追蹤國寶下落。
然而,此時距“商皿方罍”器身被賣已有一段時日,追查無果。
1928年,商皿方罍器身幾經轉折落入法國人外交官、學者喬治·蘇利耶·德莫朗(George Soulié de Morant,又譯作蘇烈,1879–1955)之手。德莫朗曾在中國上海、昆明等地任職。其著有《楊貴妃的愛恨情仇》(The Passion of Yang Kwe-fei;from ancient Chinese texts,1924 )一書,又将楊繼洲的《針灸大成》譯為法文。

此外,德莫朗于1928年著有《中國藝術史》一書,書中恰好收錄了商皿方罍的照片,并介紹該青銅器曾為包爾祿、姚叔來、盧芹齋等人收藏。
1931年在花旗國出版的《中國藝術史》(英文版)

1930年之後,商皿方罍的器身流入日本,到了日本藏家淺野梅吉手中。
淺野剛在淺野梅吉去世後整理父親遺留書稿,于1961年出版了《中國金石陶瓷圖鑒》,其中配有皿方罍的圖片和文字說明,并介紹說其父于1930年購買。
1950年,解放戰争時期,作為敵軍中将副司令的周磐在昆明被俘,罪大惡極的他為了減刑,主動捐出了一件寶物,而這件寶物正是流落在外、多方打探卻一直杳無音信的“商皿方罍”器首。
不過,由于周磐犯下的罪惡太多,罄竹難書,最後仍舊難逃一死。
1952年,時任湖南省副省長的金明将器蓋和文物相關材料交予湖南文物管理委員會保管,存放于湖南省博物館倉庫。
但是,隻有器蓋、沒有器身,仍是一大遺憾。
1992年,退休的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在一位日本收藏家新田棟一的家中偶然發現了“商皿方罍”器身。
2001年,新田棟一的後代将青銅器身托給花旗國紐約加德士拍賣行進行公開拍賣。
上海博物館聞訊,籌措了一筆專項資金用于競拍。
然而,開拍後,器身價格一路飙升,最後叫價高達924萬美元,上海博物館因為資金不足導緻競拍失利。最終,一位法國買家以924萬美元的高價拍得“商皿方罍”器身。
2014年,“商皿方罍”器身再次現身紐約佳士得拍賣會。
當年3月15日,獲知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館緻信佳士得拍賣公司亞洲區總裁,表達了收藏意願。而後,經過一番艱苦的談判,在全球華人的共同努力下,于2014年3月19日終于達成洽購協議。至此,與器蓋分離長達90年的“商皿方罍”器身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現收藏于湖南長沙博物館《湖南人——三湘曆史文化》基本陳列展廳内,成為名副其實的“方罍之王”。
“商皿方罍”是殷商的高級貴族之一皿氏家族的器物,中原商朝人南遷時帶入湖南,堪稱商代晚期青銅器的傑出代表。罍蓋呈庑殿頂形,罍身作長方口,直頸,高圈足,全器以雲雷紋為地,上飾獸面紋、夔龍紋、鳳鳥紋。

商皿方罍通高88厘米,口長26.1厘米,口寬21.6厘米,器蓋鑄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彜”八字銘文,器身則鑄有“皿作父己尊彜”六字銘文,因此得名。
皿方罍蓋内銘文(左)與器内銘文(右)

銘文拓片

上文提及的法國人喬治·蘇利耶·德莫朗(George Soulié de Morant,又譯作蘇烈)通過倒手華夏國寶“商皿方罍”器身也狠狠賺了一筆。

1878年,德莫朗出生于法國巴黎,曾任法國駐雲南副領事。
1950年,此人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提名。
可是,你知道他是因為什麼被提名諾獎嗎?
說來你可能無法相信,他竟然是因為在中醫方面的貢獻被提名。

此事千真萬确。諾獎委員會官網的信息介紹如下:

居然真的是因為針灸研究被提名。
那一刻,筆者的心仿佛被刺痛了一下。

德莫朗的大作《針灸法》,如下所示。

從封面來看,這不是一本法語著作,而是用意大利文寫成的。因為意大利人稱中國為Cina,而Cinese則是“中國人”之意。
法語則用“Chine”或“La Chine”來表示中國。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翻譯成法語是“La 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la Chine”。
法語單詞分陰陽性,La 是不定冠詞,修飾陰性的Chine(中國)。
Chinois,指中國男性【shi:nua】, Chinoise則指中國女性【shi:nuaz】
le Chinois,中國人(男性);la Chinoise,中國人(女性)。
不用驚奇法語單詞為什麼會分陰陽性,翻翻筆者文章列表有關中國人黃嘉略的文章就會明白法語的誕生與其有何淵源、法語與漢語雅言之間存在重大關聯。畢竟,在此前的文章中還給出了皇清職貢圖中白紙黑字的證據——法國初奉佛教。
意漢詞典中有關Cinese的翻譯,這個cinese與英語的chinese之間僅僅差了一個“h”。

法語中cinese在“e”上加個音标則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1901年,德莫朗被派往北京,擔任翻譯工作,時逢霍亂爆發,他在親眼見識一位中國醫師利用針灸治療霍亂患者後,便決定拜師學習針灸。随後,他先後于北京、上海向當地醫生學習針灸技藝。
1906-1909年,德莫朗至雲南府(今昆明市),出任法國駐雲南副領事,兼二等翻譯官(三級)。在此期間,在“雲南王”及當地官員的協助與引薦下,他結識了數位針灸名醫,接受了中醫正規訓練,在昆明的法國醫院臨症治病,對針灸的理論和臨床都有了切實的感受和體驗。

迄今為止,雲南中醫藥大學中醫西學博物館依舊收藏着德莫朗當時穿過的制服,包括肩章、禮帽等。

德莫朗的六件海歸藏品,皆被認定為國家珍貴文物(一級文物1件,三級文物5件):
1、制服及配件;
2、《滇南本草》(清光緒務本堂木刻)。該書由雲南人蘭茂所著,是中國現存地方性本草書籍中較為完整的作品,于明正統元年(元始1436年)完成,早于李時珍《本草綱目》140多年。該藏品為清光緒丁亥年間(元始1887年)務本堂再刊的早期發行版本,原五冊合訂為兩本,被德莫朗帶至歐洲,後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

3、清末銀質針灸針具(三級)。德莫朗從中國帶回法國的清末銀質針灸針具總共10枚,長短不一,每一枚針具上都有其手寫的用途介紹,即該枚針具對應治療何種疾病。

4、護照(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頒發,準許其由雲南河口入境);

5、清代晚期仿制雍正針灸銅人(德莫朗在中國學習中醫針灸期間購買、後帶回法國作為教具);

6、德莫朗自制的中醫針灸金針套組(鑲嵌紅藍寶石)。

1927年,德莫朗返回法國,很快便辭去了外交部的工作,專心從事針灸臨床和教學。他翻譯了華夏醫典,創辦了法國最早的針灸學校,與當地醫院合作開展針灸臨床實驗等等。
1938年,德莫朗出版了《針灸法》一書,封面上赫赫然書寫着“énergie(氣)、points(穴位)、méridien(經絡)、circulation(循環)”,将傳統針灸的關鍵詞全部标示,作為傳播針灸的要點。因此,德莫朗被譽為“歐洲針灸之父”,成為影響歐美中醫的源頭。

1950年,德莫朗獲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提名,其著作《針灸法》至今仍是西方人學習針灸的經典之作。
鮮為人知的是,華夏文化的傳統瑰寶氣功與太極在法國有着很大的群衆基礎。由于導引、氣功在防治亞健康問題中的特殊效果,引起一些大型企業和國際公司的重視,為了緩減員工過度應激反應,将靜坐、氣功、太極拳、按摩等作為工間休息的推薦活動并且給予補助。
2019年9月,裡昂第一大學東部醫學院正式開設《如何在醫學學習中運用氣功預防壓力》的課程。上海市氣功研究所李潔教授李潔和肖斌教授針對“醫學生的壓力管理”向學生教授了“三線放松功”及“摩運太極功”,此課程已作為運動療法的選修課之一納入醫學生的課程體系。

2021年,上海中醫藥大學與法國裡昂第一大學東部醫學院合作開設的《中醫氣功健康防病》選修課程完成授課。

1970年,冉·波爾薩海勒(J.Borsarelle)率先采用紅外線成像方法和同位素示蹤及 Y 照相機顯像研究經絡;
1985年,德·崴姆如爾(De.Vemejoul)采用同樣的方式繼續經絡研究,并證明十四經脈的同位素優勢擴散線路既非神經幹、亦非動靜脈淋巴管,恰恰與中國古代描述的經絡走向幾乎完全一緻。
衆所周知,針灸是華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華夏醫學遺産的一個重要部分。
針灸包括針刺(砭刺)和艾灸(灸焫),二者均起源于舊石器時代,是我國原始社會應用的最古老的外治療法。針刺最早為“砭法”,古人常用砭石砭刺癰膿、砭刺放血等治病。采用艾草施灸(使用艾炷燒灼灸)最晚于先秦時出現。
殷商以降,随着冶金技術的發展,華夏古人逐漸使用金屬制造的“九針”來代替砭石。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黃帝創制了九針。
戰國至秦漢時期,扁鵲、涪翁(針灸先賢,四川名醫)、華佗等名醫均使用針灸治病,經驗積累越來越多,《黃帝内經》得以問世,其中有較大篇幅論述針灸,中醫針灸體系逐漸成型。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針灸快速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著名醫家。皇甫谧著《針灸甲乙經》,由此,針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這便是華夏針灸的發展曆史。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十分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盡管針灸在180多個國家不斷得到認可,但維基百科依然堅持己見,認為針灸屬于僞科學,其在針灸英文頁面上赫然注明:
“acupuncture is a pseudoscience” (針灸是僞科學)。

把自己暫時沒有能力研究透徹的東西稱之為僞科學,這種做法可以說相當僞科學。

西人非常重視維基百科,往往将其視為學問的入門之徑。因此,維基百科對西方百姓影響巨大。
維基百科在介紹頁面将來自考科藍文獻、哈佛大學、神經科學期刊等的相關證明文章皆悉數删減,相關欄目的編輯功能亦被禁止。
要知道,2021年10月13日,哈佛大學醫學院馬秋富教授團隊與複旦大學王彥青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景向紅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志(《Nature》)發表了題為:《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電針驅動迷走神經-腎上腺軸的神經解剖學基礎》)的最新研究論文,實現了針灸研究的曆史性突破,論文第一作者為柳申濱博士和王志福博士。
即便如此,依舊視若無睹。
維基百科不但聲稱“針灸是一種僞科學”,甚至還否定了整個中醫體系,指責“中醫理論和實踐不是基于科學知識基礎。”
甚至,花旗國當年有關針灸的報道也不得引用,哪怕那些曆史全部都是真實的。
1971年7月,時任《紐約時報》副社長、專欄作家的詹姆斯·賴斯頓在訪華時突發急性闌尾炎,住進北京協和醫院,接受了闌尾炎切除手術。術後第二天,賴斯頓腹部脹痛難忍,中國醫生為他做了針灸治療,效果顯著。
據賴斯頓回憶,一位年輕的中國針灸師在他的右肘部和雙膝下共紮了三針,并用一種“廉價雪茄樣”的艾卷灼烤腹部,而後,他感到自己的腹脹明顯減輕。
當年7月26日,《紐約時報》頭版發表了賴斯頓的文章《現在,讓我告訴你們我在北京的手術》(Now, About My Operation in Peking),講述了這段難忘的經曆與針灸的神奇療效。注意,這被很多人視為針灸傳入花旗國的曆史性标志。

紐約時報檔案館

1972年,紐約成立了全美第一家針灸中心,兩周内接待病人高達八千多人。
同年8月,花旗國新聞周刊封面是一個滿臉紮滿銀針的女郎,内文是一組關于針灸的文章,題目為《神話還是神奇?》,引發讨論的熱潮。
2009年,有關數據顯示,花旗國針灸師已達4.5萬人,其中絕大多數皆為外國人,并非華人。目前,花旗國每年有大約兩千萬人使用針灸治療。
而加拿大駐華大使館的官方資料顯示,加拿大每年有數百萬人體驗針灸,約為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
一邊使用針灸帶來的種種好處,一邊卻搖旗呐喊,宣稱針灸是僞科學,這是典型的雙标還是人格分裂?
不僅如此,近年來西方有關針灸的畫風又突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西方宣稱,1991年9月,歐洲一支考古隊在阿爾卑斯山上發掘出了一具新石器時代的冰凍屍體。由于常年積雪,所以這具屍體尚未腐化,保留了屍體主人生前的情況。
據說,歐洲科學家在經過一番詳細研究之後,有了驚人的發現:
這具被命名為奧茲(Ötzi)冰屍距今大約5000多年(推測在5300年前),身上有許多紋身圖案,其中有十五處與針灸穴位不謀而合,誤差不超過5毫米。

随後,西方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于2018年在《科學》(Science)上刊文稱,冰人奧茲(Ötzi)是1991年9月被考古工作者在海拔3210米的雪山上發掘出來的,其大約死于元始前3300年,死時40-50歲。因此,他是人類史上唯一一位擁有5300年曆史的冰人,可能在當時享有“先進的醫療保障系統”。

冰人奧茲雖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出土,針對他的研究也不勝枚舉,其衣服、裝備,乃至DNA,都被不同的研究機構仔細地分析過。
可是,有關他一身傷病的治療情況,卻是直到2018年下半年才由波爾紮諾中央醫院和維爾紐斯大學解剖學部聯合“冰人”研究所發布。
研究者認為,奧茲身上有19組共61處過去被認為是“紋身”的痕迹。根據比對分析,他們斷定這些“紋身”都是針灸治療留下的痕迹,因為幾乎所有的“紋身”位置,皆與患者的關節疾病和胃腸道疾病有關。
據說,其中9組痕迹的位置完全符合傳統針灸的穴位,另有兩組落在針灸經絡的軌迹上,其他的則覆蓋在傷者患處。
故此,西方考古學家和科學家認為,奧茲滿身的紋身并不是裝飾之用,而是治療留下的痕迹,且應該就是針灸手法的原始版本。
于是,他們據此得出結論:針灸是歐洲人的發明,後來才傳入中國。
研究針灸治療的奧地利道爾福勒博士,在日本紀錄片中指出:“冰人”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而“冰人”又進行了如同今天針灸治療腰疼穴道的位置。所以,道爾福勒博士宣稱,中國人發明針灸的說法不準确,因為早在5000多年前,歐洲人就有了成熟的針灸治療方法,針灸曆史比中國更為悠久,可能有必要重寫醫療史。

接着,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一向對針灸報以敵對、仇視态度的維基百科又把有關針灸的介紹修改成了:
“針灸至少在西元3300前的歐洲已具雛形,阿爾卑斯山上的人類遺骸冰人奧茲的紋身被認為是具有和指頭壓或針灸相像的疼痛舒緩作用……”

***關注我,關注《昆羽繼聖》四部曲,關注文史科普與生活資訊,發現一個不一樣而有趣的世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