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五月十三磨刀會的來曆

五月十三磨刀會的來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8-11 01:17:26

  五月十三磨刀會的來曆(千年傳統習俗農曆五月十三關公磨刀節)(1)

  農曆五月十三,是千年傳統習俗關公磨刀節。這是中華傳統節日中唯一以“平安”“順利”為主題的節日。

  關公磨刀節習俗最早起源于何時,并無明确的史料記載,但有資料可查的是,至少兩宋之時,關公于農曆五月十三磨刀立威,佑護百姓,普施甘霖,已經蔚然成為民間習俗。

  生活跨度南宋至元明的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在《水石閑談》中曾載有一首《詠磨刀雨》,詩雲:“荊州灑遍雨如膏,竟為英雄勵寶刀。最是武昌城下水,千秋鳴咽卷雷濤。”說明宋元之時,磨刀雨的民間習俗已經廣為流傳,成為民間祈福平安、祭拜英雄關公的一項民間活動。

  關公在史書《三國志》中已有“威震華夏”的稱譽,大義歸天後,随即成為後世武将“義勇”的代名詞。其後二三百年,關公英靈不滅,被荊州民間百姓推崇為江陵城“城隍神”。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常德名士董侹在《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碑文中說:“(關公)生為英賢,殁為神明,精靈所托,此山之下。邦之興廢,歲之豐荒,于是乎異。昔陸法和假神以虜任約,梁宣帝咨神以拒王琳,聆其故老,安可誣也?至今缁素入寺,皆若嚴官在傍,無敢亵渎。”記錄了關公在南北朝時代,已有關公顯聖助戰的傳說。

  北宋時,寇準到山西解州發現鹽池幹涸,奏報朝廷請張天師降妖伏魔,張天師說,此是蚩尤作祟,需關公才可降服。于是朝廷派人到玉泉山請出關公,關公大戰蚩尤,鹽池恢複産鹽,因此一戰,關公被封為崇甯真君。1353年,元朝在北宋封号“崇甯真君”四字中,又增加了“護國”二字,增加了關公護國佑民的神職功能。

  五月十三磨刀會的來曆(千年傳統習俗農曆五月十三關公磨刀節)(2)

  湖北當陽是關公葬身之地,玉泉山是關公最先顯聖之地,玉泉山有全國最早的關廟“顯烈祠”。因為與關公這種特殊的緣分,當陽民間對關公的崇拜祭拜一千八百年來久盛不衰。

  《宋會要輯稿·禮二十》“蜀漢壽亭侯祠”條言:“一在當陽縣。哲宗紹聖二年(1095 年)五月賜額‘顯烈;徽宗崇甯元年二月封忠惠公;大觀二年進封武安王。一在東隅仇香寺。羽字雲長,世傳有此寺即有此祠,邑民疫疠必禱,寺僧以給食。”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南宋荊門軍蕭轸所撰的《加封英濟王碑記》記叙了關公成神後的靈驗事迹,碑記寫道:“邦人于王,食焉必祀,事焉必咨。奚求弗獲,奚禱弗應。曰雨而雨,曰陽而陽,王之力也。疫疠不作,饑馑不臻,王之恩也。盜賊屏息,田裡舉安,王之蔭隐也。”碑文記叙關公在保護當地不受旱災、洪水、盜賊的侵擾靈應事迹,而朝廷的加封,也對這些靈應事迹進行了直接确認。

  南宋孝宗皇帝在其敕文中說:“荊門軍當陽縣列神壯繆義勇武安王,名著史冊,功存生民,一方所依,千載如在。爰啟王封,仍加美号,豈特顯爾神威德之盛,亦以慰此邦父老之情。尚祈靈助,服我休顯,可特封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奉敕如若牒行,淳熙十五年(1188)十一月二十一日。”

  當陽關陵有幅對聯曾寫到“五月十三”的民間習俗,聯為:“東拒孫吳,西定巴蜀,南鎮荊襄,北吞曹魏,普天率土,隻想那兩朝八百;情憐兄弟,義重君臣,生全忠節,死顯威靈,衆姓皆知,共慶這五月十三。”

  元代大儒郝經的《重建廟記》雲:“(關公)英靈義烈遍天下,故所在廟祀,福善禍惡,神威赫然,人鹹畏而敬之,而燕趙荊楚為尤笃。郡國州縣,鄉邑闾井皆有廟,夏五月十有三日,秋九月十有三日,則大為祈賽,整仗盛儀,旌甲旗鼓,長刀赤骥,俨如王生。”

  元人同恕《榘庵集》卷三的鞏昌府《關侯廟記》中提到:“相傳金大定間,西兵潛寇,城幾不守,乃五月二十有三日,見若武安狀者,率兵由此山出,賊駭異退走。随即其地而祀之。今他郡皆祀以十三日,獨此邦用是日,答神贶也。”

  五月十三磨刀會的來曆(千年傳統習俗農曆五月十三關公磨刀節)(3)

  據說明代永樂皇帝北征時,每每見關公在陣前顯聖助戰,于是建造祀廟,在五月十三日祭祀。國内各地于是都将本日作為關公誕辰,割牲演劇。祭獻之禮很是盛大。

  明代中期,關公祭祀制度得到發展和完善。關公祭祀由“從祀”升級到“專祀”,祀典也日益隆重。《關帝志·祀典》稱:“明嘉靖年間(1522一1566),定京師祀典,每歲五月十三日遇關帝生辰,用牛一、羊一、豬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官行禮。四孟及歲暮,遣官祭,國有大事則告。凡祭,先期題請遣官行禮。”

  《帝京景物略》記載稱,萬曆四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司禮監太監李恩赍捧九旒冠、玉帶、龍袍、金牌,牌書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于正陽門祠,建醮三日,頒知天下。天啟四年七月,禮部覆題得旨,祭始稱帝。

  關公祭祀制度由過去的四季、歲暮、五月十三日共六次,增加到正旦、冬至、十一朔日、十二望日總共二十五次;祭品也規格化,用牛一、羊一、豕一,果五品、帛一,極為豐隆;新增祭儀上“凡國有大事則告”關廟,或“凡國有大災,則祭告”,祭文辭為:“惟神生禀忠義,死後神靈,禦災捍患,曆代昭著,茲當生辰,謹以牲醴緻祭。”表明了關公在明代朝廷民間心中的崇高地位。

  清朝不僅完整沿襲了明朝對關公的崇祀制度,而且更為隆重。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京城白馬關帝廟,将關公祖、父三代爵柱供奉廟中,制定五月十三日春秋緻祭的儀式。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制定直隸各省祭祀關帝廟的制度,規定每年三祭,即五月十三日和春秋二仲月庚日,祭品用太牢。這是朝廷首次明确規定地方按時祭祀關公,表明了清代關公信仰在地方上祭祀儀式被規範法、制度化,使得民間紀念關公的民俗活動得到朝廷的肯定,得以更大程度的發揮和弘揚。

  五月十三磨刀會的來曆(千年傳統習俗農曆五月十三關公磨刀節)(4)

  關公磨刀節自宋至今,已曆千年,興盛不衰,靈應事迹屢見信史典籍。什麼原因?因為關帝是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化身,彙聚了中華民族的人間正氣和正能量,所以正氣相感,同頻率同波段才可相互感應。

  如果人心自私自利,狡猾虛僞,狂妄傲慢,不忠不義,鮮廉寡恥,人間缺乏正氣,又怎能得到關帝降福,消災解難呢?

  天災往往對應人事,有些天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考驗,有些天災則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複。每場災難降臨的時候,人類需要做的不是消極躲避,任其發展,也不是自以為是,逆天而行,更不是呵風罵雨,毀聖謗賢,将一切過錯推給老天,大自然。

  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反省。古代帝王遇到天災,第一想到的就下《罪己诏》,責備自己,從而修善改過,勵精圖治,凝聚所有人的力量,衆志成城,最終安然度過災難。

  關帝神靈的力量和人身體内的浩然之氣是相通的,神依人顯,人的精氣神越足,關帝靈應的幾率就越大。

  五月十三磨刀會的來曆(千年傳統習俗農曆五月十三關公磨刀節)(5)

  北宋以來,道教典籍中陸續出現與關公有關的内容。據《道法會元·地祗馘魔關元帥秘法》載,宋時的關公為北極紫薇大帝之主将,稱為“雷部斬邪使,興風拔雲上将,馘魔大将,護國都統軍,平章政事,崇甯真君關元帥”。《道法會元》稱贊關公“英烈威靈,在生忠勇,死後為神,忠貫日月,德合乾坤”,并且曾“誅砍妖魔”。

  宋元時,雷法一度盛行天下,被認為是可以召喚雷電、祈請風雨,降妖伏魔、止澇抗旱的一種法術,為道教法術的重要代表。以宋元時期編輯雷法的主要經典《道法會元》、《法海遺珠》等書中,都可見到不少召請關元帥滅魔伏妖的故事。

  民間在農曆五月十三祭拜關公,祈求風調雨順,與關公為龍君轉世的民間傳說不無關系。

  《曆代神仙通鑒》卷九第八節中說,關公前生本是“解梁老龍”,東漢桓帝時,河東連年大旱。僧道多方祈雨不應。蒲坂居民聽說雷首山澤中有尊龍神,便集體前往跪拜祈求。老龍慈悲為懷,雖然明知這是玉帝對當地民衆暴殄天物的懲罰,還是私自降水救濟民衆,觸犯天條。玉帝大怒,令天曹以法劍斬之,擲頭于地,以警人民。蒲東解縣有僧名普靜,将龍頭放置關道遠家的缸内,為誦經咒。九日,忽聞缸中有聲,關公便出世了。

  中國是龍的故鄉,龍在中國人心中是皇權與帝王的象征,有此傳說,關公在明中後期一躍而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關聖帝君,并在民間神職步步高升,被稱為左玉皇,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向關公求雨的實例記載,最早可見于宋元時代,元時《至順鎮江志》雲:“關王廟,在江口坊豎圖土山之側,大德三年,縣尉孫琳鼎建。天曆元年,封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夾注雲:“大德三年秋旱,縣尉孫琳祈雨有應。飛蝗渡江,又禱于神,禾稼無傷,乃率衆建廟焉”。

  五月十三磨刀會的來曆(千年傳統習俗農曆五月十三關公磨刀節)(6)

  因此,民間信俗将農曆五月十三日定為關公磨刀日,并有農諺“大旱不過五月十三”。民間相傳,關公在這天要在南天門外磨刀立威,以免衆神偷懶,妖邪作祟,還要巡查民情,保佑民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關公在巡城出遊過程中,不僅隻是降雨解除旱災,還能克制水患保城護民。《解梁關帝志》卷一曾有記載:隆慶年間,廣平府暴雨傾盆,發生了水患,城中百姓四處躲避,紛紛祈求關帝顯靈能阻止這場水患,最終關帝顯靈“一腳踢倒城門樓,橹門以填實”,使全城百姓得以保全。

  關公顯聖保城護民的民間傳說在全國各地均有流傳,尤以深受倭患侵害的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更為盛行。《嘉慶太平縣志》有詳細記載:“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倭寇從西南來,城幾陷。忽儒學前樟木上見漢壽亭侯像,旗幟林立,若統兵狀。倭望見駭愕羅拜。邑人王庚乘之,用火攻,賊敗走。”

  畫家周世隆将此情形繪成《關公退倭圖》(又名《太平抗倭圖》、《關帝君顯神圖》)以紀其事,再現了關公顯聖護民的靈應事迹。

  廣東汕尾城區有座近400年曆史的關帝廟,每逢農曆五月十三,當地都要舉辦民間花隊巡遊、醒獅、舞龍、戲劇表演、道士祈福、祭祀、放生、彩炮競标等一系列民間活動,共慶關帝爺誕辰日,寄寓着廣東人民祈求一年平平安安、事事順利的美好願望。

  海南定安,每逢五月十三,小孩子要在城隍廟前把紙枷挂在脖子上,然後到西樓關聖神前燒掉,借此儀式祈禱關公保佑平平安安。

  五月十三磨刀會的來曆(千年傳統習俗農曆五月十三關公磨刀節)(7)

  浙江溫嶺每逢五月十三這一天,“少年争赴關廟焚香結義,或舞刀,或角力。《關帝君顯神圖》懸挂于關廟大殿,觀畫者焚香禮拜者終日不絕。是日若逢下雨,謂關公磨刀雨,有豐年之兆。”

  《箬橫地名和五月十三的傳說》描述說:“晚清到民國時期,箬橫街有這樣的鄉風:凡保界廟做戲,每家每戶都要提‘包頭’到親戚朋友家去請他們來‘望戲’。剛好這個季節農活不忙,又是春夏之交要換單衣,所以各家各戶在五月十三到來前都要做幾件新衣服,尤其是孩子新衣服必不可少。客人到來後,各家各戶都要做‘麥餅’或攤‘麥油煎’招待客人。”

  “在箬橫,普遍流傳‘五月十三皇赦日’的說法,五月十三這一天,男女老少穿新衣,所有農活都不幹,中午飯家家戶戶吃麥餅麥油煎,吃過中飯上街看戲看熱鬧,直到夜裡。這一天,箬橫街上大小店鋪開店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街路上挑擔賣‘水盞’的、變‘戲法’的,‘打彩’的、‘望西洋鏡’的到處都有,街路上男女老少穿紅着綠,好不熱鬧。後堂、前堂廟也相互攀比,請戲班子講派頭,兩廟擺開了‘對台戲’,看戲的人是挨挨擠擠、人山人海。戲台兩邊的‘麻将’、‘小樁’、‘六名’、‘花會’等也是‘雞馬喊叫’,熱鬧非凡。五月十三節,已成為箬橫及周邊的一種風俗習慣,特别是孩童們,下半年盼過年,上半年盼五月十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