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到老都沒有考中舉人的第二個原因,便是因為他那本聞名後世的志怪小說《聊齋志異》。
蒲松齡當時因為要創作《聊齋志異》,所以分去了他大部分的精力,以至于不能好好的準備科舉。
當時蒲松齡的一個朋友便作詩勸誡他,說:“聊齋且莫競談空”,希望他能專心讀書,但是蒲松齡仍然沒有放棄創作《聊齋志異》。
蒲松齡寫《聊齋志異》的故事,素材來源有三個:一是前人故事,他拿來加工一下;二是,聽取當時人的故事;三便是豐富的想象。
從《聊齋志異》中的内容來看,大概有四類故事:
一、懷着對現實社會的憤懑情緒,揭露、嘲諷貪官污吏、惡霸豪紳貪婪狠毒的嘴臉;
二、揭露封建科舉制度的黑幕,勾畫考官們昏庸貪婪的面目;
三、贊揚人間堅貞,純潔的愛情;
四、闡釋倫理道德的寓言故事。
從這些内容來看,蒲松齡其實有意通過這部小說集來發洩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就像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說的那樣:
“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可見,作者試圖通過大量虛構的情節以及對鬼神的描寫,沖破現實的束縛,表達自己的理想。
浣溪沙·秋柳
【原文】
舊向長堤纜畫桡,秋來秋色倍蕭蕭,空垂煙雨拂橫橋。
斜倚西風無限恨,懶将憔悴舞纖腰,離思别緒一條條。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舊向長堤纜畫桡,秋來秋色倍蕭蕭,空垂煙雨拂橫橋。
斜倚西風無限恨,懶将憔悴舞纖腰,離思别緒一條條。
注釋
①畫桡:指畫舫,油漆彩繪之舟。
【作品鑒賞】
《浣溪沙·秋柳》描寫長提上的楊柳低垂,秋色蕭蕭煙雨迷蒙,表達了作者離别後的惆怅之情
①“纜”字可以是名詞也可是動詞,運用了拟人的手法。當初長堤上的垂柳如纜,仿佛要挽住遠行的畫舫,寫出了楊柳的柔美與多情。②呈現出了春天的生機與氣象,與下一句的秋色蕭蕭構成對比,畫面感強烈。秋色蕭蕭、煙雨迷蒙、西風又起、楊柳低垂的景象共同渲染出一幅蕭瑟、悲涼的圖景,有力地表現出了離别後的惆怅之情。在上阕中,蒲松齡以一幅蕭瑟、悲涼的秋柳圖寄寓了思念的人兒遠行後的孤獨和惆怅。秋風勁吹,天氣轉涼,柳枝搖曳,蕭瑟的氣氛愈加濃重了。而無限的苦悶也随西風蕩漾開來,彌漫在秋天的空氣裡。柳樹連一向柔美的腰肢也懶得舒展了:再美又給誰去欣賞呢!堤岸長長,楊柳株株,柳絲無數。
楊柳千萬條風中搖擺,而每一條都系着濃濃的離愁呀,“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原來,所有的煩憂都是因為你的别離。正如江淹所寫: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已矣!下阕,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賦予了柳以細膩的情感,從而傳達出了作者内心深深的惆怅。通讀全文,我們感覺詩人處處是在抒寫秋柳,而仔細體會,又有哪一句不是在寫離别的憂傷和煩悶呢。這正是古人所謂的“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了。煙雨迷蒙、秋色蕭蕭、西風又起、楊柳低垂的景象共同渲染出了一幅蕭瑟、悲涼的圖景,有力地表現出了離别後的惆怅之情。昔日美景與眼前的蕭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離别後的悲涼。柳絲于西風中“恨”無限和“懶”“舞纖腰”采用了形象化的手法,寫出了别後的無緒與悲痛,增強了詩詞的感染力。
作者介紹
蒲松齡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漢族 ,字留仙,又字劍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自稱異史氏。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城外蒲家莊人。清代著名的小說家、文學家。
他出身沒落地主家庭,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而全部落榜。直到72歲赴青州補為歲貢生。
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花大量時間,不斷向民衆搜羅資料,再編輯成冊,就成了一本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概述圖中的蒲松齡像為清朱湘麟繪,山東淄博蒲松齡故居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