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車一族經常會在駕駛室或者後備箱存上一些瓶裝水,但長期以來互聯網上一直有個說法,“車内存放的水不能喝”。該觀點認為,一般情況下車内的溫度比室外高出不少,加之陽光暴曬,高溫會讓瓶裝水的塑料包裝釋放出有毒物質,影響身體健康。
那麼塑料水瓶經過暴曬後真的會析出有害物質嗎?
為了驗證暴曬後礦泉水到底會不會析出有害物質,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者購買了10個品牌瓶裝水,每個品牌購買同一生産日期的兩瓶,然後分成兩組,一組放在前擋風玻璃下暴曬,另一組則放置在室內陰涼處,時間為一周。
整個過程中,為了了解車內溫度情況,實驗員會每2小時測量一次車內溫度。在這一周的測試中,大部分都是晴天,其中有4天測得車內最高溫度70℃左右,3天在50℃左右。基本符合實際用車情況。
一周後,取出兩組礦泉水,并委托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進行對照檢測。對水中的18項增塑劑和菌落總數進行了嚴格的檢測。
實驗結果顯示,無論是否經過暴曬,瓶裝水樣本中均未檢測出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等18種可能緻癌的增塑劑。實驗結果一目了然,無論是暴曬的水還是放在後備箱陰涼處的水,都是安全可飲用的。
但為了喝到新鮮的好水,小度還是建議車主要盡可能少喝暴曬後的礦泉水,因為一瓶熱乎乎的水,會有那麼一點難以下咽。在日常中,可以先預計好自己的需水量,按需儲備,這樣的儲水才顯得有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當一瓶水被打開後,如果短期之內不及時喝完,車内的高溫就會很容易在水中滋生各種細菌,發生變質,對身體帶來不利影響,所以适量儲水,飲用完畢才是最合理的解決辦法。但是在車内,尤其是駕駛室内,并不建議長期放置瓶裝水,那麼原因到底是什麼?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發生在我國台灣省。駕駛員清晨将車輛停在路旁,随手将一個礦泉水瓶放在了儀表盤上方的防滑墊上。如此簡單的一個舉動,卻引發了一場火災。
根據技術人員判斷,當太陽升起來之後,光線從車窗進入車内透過礦泉水瓶的邊緣将焦點聚集到防滑墊上。經過折射聚焦後,焦點的溫度可達到120℃,加上防滑墊的燃點低,以及周圍的助燃物,于是便起火燃燒。說白了,礦泉水瓶本身并不會燃燒,但它對光線的折射引發聚焦效應,會将車内的易燃物品,諸如坐墊,發票等點燃,從而釀成大禍。
所以我們還是希望大家盡量把喝不掉的水放在車裡内的陰涼處,不要接受陽光的直射,以免形成聚焦效應,最穩妥的方式是把餘下的水帶離汽車。
互聯網上的著名實驗,在瓶裝水引發聚焦效應後,
幾分鐘就可以把樹葉和紙片點燃
老花鏡,香水,玻璃瓶,也會在特定情況下發生上述的情況,打火機,充電寶等等,是因為本身具有極強的可燃性,所以為了出行安全,以上的物件盡可能不要長期放置在車内。
經過小度一番介紹,大家是不是對“車裡的水”有了新的認知?随車出行,飲水自然是必不可少,不妨常備幾瓶漢度,緩解旅途疲勞的同時,更能随時享受天然純淨的味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