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陽以用為主,是肝髒中具有促進溫煦、上升、運動、宣散等功能的物質。
肝陽根于腎陽,肝陽名稱的提出,首見《臨證指南醫案)。《臨證指南醫案.中風)指出:“脈弦勁,眩暈耳聾,行走氣促無力,肛痔下垂,因此未老欲衰,腎陰弱,收納無權,肝陽熾,虛風蒙竅,乃上實下虛之象。”
肝陽很容易被忽略,其實在肝病中“肝陽”有時候是一個關鍵的病理和治療的環節。肝陽是與肝陰相對平衡的,如果肝陰不足,則肝陽易亢盛,陽升無制而出現肝風、肝火,症見眩暈、震顫、動搖;肝火上亢出現面紅目赤,頭脹頭痛,心煩易怒之症狀。
如果肝陽不足,則溫煦不能,升洩無力,氣郁寒生,稱為“寒滞肝脈”,可在肝氣虛的基礎上兼見形寒肢冷,陰冷囊縮,或腹脹如鼓,四肢腫脹,大便溏薄,脈細無力等陽虛證。
肝病的肝陽虛證候,實際上是脾腎陽虛導緻的肝陽不足,而出現的四肢不溫,腸鳴腹痛,下利清谷,納差食少等陽虛證候。在肝病中肝陽虛的病例比肝陰虛要少得多,在臨床上肝陽虛者一般為順證,治療較為順利,也容易恢複。但肝陽虛者多數情況下與肝氣虛、肺脾氣虛、腎氣虛等同時并見,單純的肝陽虛是比較少見的,故臨證時必須注意肝陽虛的兼證。
肝病的陰陽虛證的辨證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特别是真假陰陽虛證更應該辨别清楚,否則會引起不良後果。
總而言之,陰陽很容易相互轉化,所以在臨床治療上要采取張景嶽的“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治療觀點,這樣才能有好的治療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