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陽膽經穴位循行示意圖?一、經脈循行足少陽膽經,起于目外眦,上行額角部,下行至耳後,沿頸項部至肩上,下入缺盆耳部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後方外眦部支脈,從目外眦下走大迎,會合于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行經頰車,由頸部下行,與前脈在缺盆部會合,再向下進入胸中,穿過橫膈,絡肝,屬膽,再沿脅肋内下行至腹股溝動脈部,繞外陰部毛際橫入髋關節部其直行經脈,從缺盆下行,經腋部、側胸部、脅肋部,再下行與前脈回合于髋關節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側,膝外緣下行經腓骨之前,至外踝前,沿足背部,進入第4趾外側足背部分支從足背上分出,沿第1、2跖骨間,出于大趾端,穿過趾甲,出趾背毫毛部如下圖,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足少陽膽經穴位循行示意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經脈循行
足少陽膽經,起于目外眦,上行額角部,下行至耳後,沿頸項部至肩上,下入缺盆。耳部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後方。外眦部支脈,從目外眦下走大迎,會合于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行經頰車,由頸部下行,與前脈在缺盆部會合,再向下進入胸中,穿過橫膈,絡肝,屬膽,再沿脅肋内下行至腹股溝動脈部,繞外陰部毛際橫入髋關節部。其直行經脈,從缺盆下行,經腋部、側胸部、脅肋部,再下行與前脈回合于髋關節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側,膝外緣下行經腓骨之前,至外踝前,沿足背部,進入第4趾外側。足背部分支從足背上分出,沿第1、2跖骨間,出于大趾端,穿過趾甲,出趾背毫毛部。如下圖
圖來自梁繁榮王華主編的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針灸學新世紀第四版
二、主要病候
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颔痛、目外側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症。
三、主治概要
1、頭面五官病 側頭、耳、目、咽喉病等。
2、肝膽病 黃疸、口苦、脅痛等。
3、熱病、神志病 發熱、癫狂等。
4、經脈循行部位其他病證 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
四、本經腧穴
本經共有44個腧穴,分别是瞳子髎、聽會、上關、颔(han)厭、懸顱、懸厘、曲鬓、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腋、辄(zhe)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渎、膝陽關、陽陵泉(合穴;膽之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陽交(陽維脈之郄穴)、外丘(郄穴)、光明(絡穴)、陽輔((經穴)、懸鐘(八會穴之髄會)、丘墟(原穴)、足臨泣(輸穴;八脈交會穴--通于帶脈)、地五會、俠溪(荥穴)、足竅陰(井穴)。
附:足少陽膽經經穴歌
有穴四四足少陽,頭側耳目鼻喉恙,
起瞳子髎止竅陰,身側神志熱病良,
外眦五分瞳子髎,聽會屏間前陷鄉,
上關顴骨上緣取,以下五穴細推商,
頭維胃經連颔厭,懸顱懸厘在下方,
曲鬓發際平角孫,頭維曲鬓串一行,
五穴間隔均相等,率谷入發寸半量
天沖率後距五分,浮白耳尖後寸鄉,
頭竅陰穴乳突上,完骨乳突後下方,
本神神庭三寸旁,陽白眉上一寸量,
入發五分頭臨泣,瞳孔直上取之良,
目窗、正營及承靈,相距寸寸寸半量,
腦空池上平腦戶,粗隆上緣外兩旁,
風池耳後平風府,顱底筋外有陷凹,
肩井頸七肩峰間,淵腋腋下四肋現,
辄筋腋前橫1寸,日月乳下三肋現,
京門十二肋骨端,帶脈章下平臍看,
五樞髂前上棘前,略下五分維道見,
居髎髂前轉子取,環跳髀樞陷中間,
風市垂手中指盡,腘上七寸中渎陳,
陽關骨髁後上緣,小頭前下陽陵泉,
陽交外丘骨後前,外踝尖上七寸看,
光明踝五陽輔四,懸鐘三寸骨前緣,
外踝前下丘墟尋,臨泣四趾本節扪,
俠溪穴與地五會,跖趾關節前後尋,
四趾外端足竅陰,四十四穴仔細吟。
【以上内容均選自梁繁榮 王華主編的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十版)《針灸學》(新世紀第四版)(略有改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