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古代姓和氏是有什麼不同

古代姓和氏是有什麼不同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8-16 16:19:14

古代姓和氏是有什麼不同?前段時間,“豹女狼”這個名字紅遍了網絡,大家注意到原來還有“豹”這個姓根據公安部于2021年2月8日發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我國目前在用的姓氏有6000多個,但根據《中國姓氏大辭典》的統計,從古至今各民族使用的漢字姓氏多達2.4萬多個,其中絕大多數姓氏已經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那麼,姓氏到底是怎麼來的,又有哪些有趣的姓氏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古代姓和氏是有什麼不同?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代姓和氏是有什麼不同(姓和氏在古代最早有區别)1

古代姓和氏是有什麼不同

前段時間,“豹女狼”這個名字紅遍了網絡,大家注意到原來還有“豹”這個姓。根據公安部于2021年2月8日發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我國目前在用的姓氏有6000多個,但根據《中國姓氏大辭典》的統計,從古至今各民族使用的漢字姓氏多達2.4萬多個,其中絕大多數姓氏已經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那麼,姓氏到底是怎麼來的,又有哪些有趣的姓氏呢?

古代姓和氏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字。在古文獻中一般認為,姓氏從上古時期就有之。《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根據《國語·晉語》,這十四人有十二姓,分别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和依。至于氏,就是姓的分支,比如《夏本紀》說“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就是說姒姓分支出了這些氏。

随着近代西方民族學的母系氏族社會說與圖騰制度理論的引進,不少學者又傾向用西方理論來印證傳世文獻的記載。他們認為,姓來源于母系氏族社會,也就是所謂的“圖騰”;而氏來源于父系氏族社會,五帝時期正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期。這種說法至今仍然大有市場。但實際上,上述理論在現代民族學中本來就已過時,而在商代甲骨文中也沒有發現商代人有規範的姓氏制度。從嚴謹的角度考慮的話,姓氏更可能是周代的産物。

在周代社會裡,姓與氏是有區别的。大體來說,姓代表的是血緣出身,是不變的;氏代表的是家族集團,是變化的。舉個例子,周天子姓姬,他的叔伯兄弟被分封至魯、晉、衛、蔡這些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姬姓,但又分别屬于魯、晉、衛、蔡這些不同的家族集團(氏)。但氏不能簡單視為姓的分支,因為根據同姓不婚的制度,諸侯的配偶一般是外姓女子,比如魯國國君娶了齊國公主姜夫人,那麼姜夫人也從“齊”這個氏轉入了“魯”這個氏裡。

姓因為比較固定,所以也就比較少,在周代常見的也就隻有姬、姜、嬴、子、芈、妫、姞、風、姒、妘、任、己、祁、曼、隗、歸、祁、曹等寥寥一二十個。而且,因為姓代表的隻是血緣,所以一般隻有女性在名中稱姓,比如蘇妲己的“蘇”是母國的氏而“己”是姓,這是為了避免出現同姓聯姻的情況;氏代表的是家族,所以男性往往隻需要稱氏。比如孔子是商人後代子姓孔氏,但他隻叫孔丘而不叫子丘,至于“孔子”的“子”不是姓,而是尊稱了。

周代的氏非常多,其來源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是以居住地名為氏,這種來源最為普遍,又分為以封國(封地)為氏或者以居住地為氏。比如東周列國的國名周、秦、楚、齊、燕、趙、魏、韓、宋、衛、陳、蔡、鄭、徐、許,這些都是當時的氏,因為人口數量多,直到今天也都是常見的姓氏,但有些小地方的氏就比較小衆了,如鐘離、令狐、邯鄲;至于居住地,如東郭、西郭、南郭、北郭、東門、西門、南門、北門、東宮、西宮、南宮、北宮,表明他們家族居住在城郭、城門、宮殿附近。

第二是以祖先的名号為氏,這種來源也不少,包括以祖先的字、谥、職為氏,帶有紀念性質。比如春秋魯國著名的“三桓”仲(孟)氏、叔孫氏、季氏,分别就來自于三位祖先的字仲、叔、季。叔孫氏本為叔氏,但又分出了叔仲氏,所以以叔孫氏來區别。比如戰國楚國的三大家族屈、景、昭,其中景氏來源于楚景平王,昭氏來源于楚昭王與楚悼王(昭、悼通假)。至于官職,比較典型的就是司空、司馬、司徒這些,他們後代以官職為氏。

到戰國時期分封社會解體,也就沒有了區分姓和氏的必要,這樣一來,姓和氏也就逐漸合流,成為了一個新的詞“姓氏”。一方面,姓的血緣功能保留了下來,除了改姓、賜姓等特殊情況外,姓氏一般不再輕易變化;而另一方面,氏的社會功能也保留了下來,今天的姓氏實際上更多也就是周代的姓。姓氏的合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從直至西漢才完成。漢初把齊國田氏遷到關中,就按遷徙順序定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氏。

姓氏在合流的同時也由貴族化實現了大衆化,後世還有一些新的姓氏慢慢加入,像一些周邊民族、外族漢化後,有的直接攀附漢人姓氏,比如建立前趙的匈奴屠各部以劉為氏;有的以祖國國名為氏,比如安姓、康姓一般認為來自西域的安息國、康居國,姜姓也與羌人有關;有的用漢字制造新的姓氏,比如十六國時期的慕容、宇文、賀蘭,遼朝的耶律,金朝的完顔,等等。但我國的主要姓氏和基本模式,仍然早在周代、漢代就已經奠定了。

拿《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中排名前五的姓氏王、李、張、劉、陳來看,實際上最早都可以追溯至周代。王氏其實就是周代王者之後,他們後人有的稱王孫氏,簡化為王氏或孫氏。李氏一般認為是司法官“大理”的通假,也有可能來源于宋國大夫老氏的訛傳;張氏比較可信的是來源于晉國大夫解張之後,也有說系先祖張揮發明弓箭;劉氏比較可信的是來源于周代劉國,但漢朝人把祖上追溯到了夏朝的禦龍氏;陳氏來源于周代陳國。

時至今日,姓氏文化已是與我們血脈相連的一部分。每個中國人都有姓氏,它代表着我們從哪裡來。中華文明要一代代薪火相傳,尋根問祖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