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奔跑在脫貧攻堅一線

奔跑在脫貧攻堅一線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6-17 09:49:41

紅網時刻記者 梁馨雨 芷江報道

“住得好、有活幹、日子甜。”芷江貧困戶們搬出大山,搬進了幸福新生活。

2019年4月1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經過實地檢查和第三方實地評估,芷江侗族自治縣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同意脫貧摘帽。

奔跑在脫貧攻堅一線(奏響脫貧時代壯歌)1

馬田裡開出“幸福花”

“在自己家門口就能做事,一年的收入都快趕得上在外面打工了。多虧了我們馬田的這個‘幸福花’!”說起香菇,芷江縣馬田村村民馬小田滿臉的開心。

馬小田是2017年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因為缺資金、缺技術,如何才能脫貧緻富一直困擾着他。聽到村裡準備着手建設香菇種植基地,馬小田主動找到村裡,希望能夠加入。

經過不到3年的時間,馬小田一家就從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一舉成為了村裡數一數二的香菇種植大戶。

村裡在香菇種植基地建設的推進過程中,根據本地香菇種植能手的經驗總結,制定相應的生産技術标準,要求按照操作标準嚴格規範。

同時基地為村民香菇種植、加工、銷售提供技術、信息、市場服務,提升香菇種植标準化、專業化。

2007年,馬田村就成立了雲林香菇生産專業合作社,香菇生産也慢慢成為了馬田村最大的産業,到目前共帶動全村社員290餘人參與進來,其中270人為貧困戶。

“馬田村香菇種植基地對貧困戶實行成本價加工,每袋可以減少成本0.4元,僅此一項可為扶貧戶減少成本6000元至10000元。”馬田村支部書記駱秀富介紹道。香菇種植大戶、農村黨員與貧困戶一一結對幫扶,幫助貧困戶發展香菇産業,免費為其提供統一技術支持、統一制種、統一收購,對無發展資金卻有發展意願的貧困戶實施先期墊付制種資金、菇棚建設資金和後期加工資金,有産生效益後對前期墊付資金進行扣除。通過以上舉措在馬田村内扶貧戶中形成香菇産業“多點開花”的好勢頭。

目前,馬田村香菇加工廠每年吸納全村100餘名勞動力,由于香菇季節性強,每年做工6個月,可創收70餘萬元。

為了更好地服務産業發展,駱秀富曾私人投資60萬元建立了香菇生産基地,從浙江引進香菇加工設備4台,修建冰庫2座。馬田村香菇産業幫助村集體經濟受益9萬元,其中貧困戶分紅5.4萬元,占60%,

此外,馬田村的香菇産業在全村範圍内輻射了83戶貧困戶發展35萬棒香菇,産值150萬元,同時,拉動全鎮種植香菇500萬棒,産值接近3000萬元。

奔跑在脫貧攻堅一線(奏響脫貧時代壯歌)2

決戰決勝 脫貧攻堅

“以前常年在外,沒有回家居住,也不去管老房子有沒有破舊,這次我們回家,村幹部、扶貧隊主動來把我們的房子翻新了,讓我兒子可以放心地外出務工,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青鶴溪村村民唐仲榮的母親在驗收房屋修繕時對村扶貧工作隊長周聖寅說到。

芷江縣羅舊鎮青鶴溪村祖下垅組非貧困戶唐仲榮與其母親原常年在外務工居住外地。2020年初,母子倆因疫情影響暫時回村居住。

駐村工作隊、村幹部日常下村走訪時,發現其房屋闆壁損壞,立即将情況上報鎮政府。羅舊鎮黨委政府依據政策迅速組織人員對其房屋進行了全面的換瓦、洗壁、加闆壁等項目,房屋裡外煥然一新。

近日,羅舊鎮黨委政府秉持着全力以赴做好、做實、做到位的理念,再次組織人員對全鎮的村民住房、廚房、廁所進行全覆蓋排查,不漏一人、不落一戶,列出清單、制定措施。

全鎮整合小微資金共7萬餘元,集中對符合條件的18戶村民的破舊廚房、廁所統一實施修繕加固工程,着力解決群衆實際問題,持續鞏固脫貧攻堅質量。

為進一步夯實脫貧攻堅工作成效,5月上旬,羅舊鎮對近兩年的“脫貧攻堅質量回頭看”鄉鎮自查問題整體彙總成清單,以問題為導向,多措并舉、逐一銷号,推進問題集中清零整改行動。

截至5月30日,全鎮已通過公益性崗位、房屋修繕、政策落實等措施,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非貧困戶四類人員、邊緣戶收入、三保障等32個問題,确保問題清零。

接下來,羅舊鎮黨委政府将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植于心、化于行,從群衆最關心、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入手,認真履行職責,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升群衆滿意度。

奔跑在脫貧攻堅一線(奏響脫貧時代壯歌)3

“搬”進幸福新生活“窮貌”換上新容顔

“這房子有客廳、有廚房,還有廁所,外觀還保留了侗族風格,比我原來的小木屋強多了!”在芷江岩橋鎮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搬遷戶楊洪林指着自己的新房高興地介紹。

近年來,芷江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全縣扶貧開發和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把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作為民心工程和展示侗民族風貌的亮點工程精心謀劃、精心組織、精準實施,堅持“四統一”原則,實現了搬遷與脫貧協調推進。

堅持高位推進。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政委、縣長為指揮長、相關責任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指揮部,制定印發實施方案,定期召開指揮部例會和書記、縣長辦公會等會議、項目調度會,廣泛開展政策解釋及宣傳引導,科學規劃集鎮集中安置點建設,全力改善群衆居住生活條件。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該縣全面完成“十三五”省定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縣1073戶4104人易地搬遷貧困戶已全部入住新房。同時,根據貧困戶家庭人口狀況,按照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不超過25平方米的标準,政府出資對安置房進行簡單裝修,搬遷貧困戶可“拎包入住”。

“真心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搬遷戶朱明說,他原來住在巽公坡村,離岩橋集鎮有19公裡,現在條件好了,安置區往前100米就有到縣城的公交車,出行、看病、購物都非常方便。

“樹挪死,人挪活,搬出深山條件就是好,再也不用為水電路這些問題犯愁了。”今年72歲的搬遷戶肖邦橋感慨地說,自己做夢也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住上寬敞明亮的樓房。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芷江所有安置區在建築風格、基礎設施建設上充分吸收了侗民族文化元素和傳統建築風格,讓搬遷群衆有親切感和舒适感。

在選新址上,着眼搬遷群衆“搬得出、穩得住、能緻富”目标,該縣搬遷安置堅持“五靠攏”選址原則,即:選址向旅遊環線靠攏、向産業發展帶靠攏、向新型園區靠攏、向縣城靠攏、向集鎮靠攏。

在建築風格上,充分吸收青瓦、翹角、飛檐等侗民族文化元素和傳統建築風格,按照易地扶貧搬遷住房面積要求,所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由專業建築設計部門提供統一的施工設計圖紙,所有集中安置項目和分散自建住房均按照統一設計風格施工、建設,體現了現代氣息與侗族建築風格的融合,做到了易地扶貧搬遷建築要求與群衆居住使用習慣的兼顧。

芷江還十分注重完善搬遷點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安置小區高标準、高起點的完成公共基礎設施、綠化、亮化及公共活動場所,給搬遷戶一個溫馨的環境。該縣七裡橋集中安置區增設了2760平方米的附屬設施,包括超市、幼兒園、警務室、衛生室、活動室等,并完善小區物業管理。

同時,芷江實行“保留農民身份、農村産權不變”和配套“就業、就學、就醫、社保、低保、臨時救濟”的“2 6”保障措施,對跨行政村安置的群衆給予土地流轉補助,兜住了搬遷群衆民生底線,較好地解決了貧困群衆搬遷的後顧之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