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下肢水腫的原因有哪些?腿是支撐人體上半身重量的部位,人每一次的邁步都離不開腿的幫助對于現代上班族們來說,每日的工作狀态就是久坐、久站,長時間對腿部進行壓迫,可影響到下肢的血液循環,從而引發小腿腫脹、麻木等症狀,隻有在适當活動後才能緩解,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造成下肢水腫的原因有哪些?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腿是支撐人體上半身重量的部位,人每一次的邁步都離不開腿的幫助。對于現代上班族們來說,每日的工作狀态就是久坐、久站,長時間對腿部進行壓迫,可影響到下肢的血液循環,從而引發小腿腫脹、麻木等症狀,隻有在适當活動後才能緩解。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對腿“腫”都并不重視。殊不知,經常出現的腿腫,可不單單是肢體壓迫如此簡單,還有可能是内髒器官出現了病變,特别是以下四個部位和疾病,千萬不要忽視:
1、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是位于人體頸部的内分泌,它的外形看起來就如同蝴蝶一般,其主要功能就是負責合成和分泌甲狀腺激素。而甲狀腺激素不僅能促進人體發育、新陳代謝,同時也是提高機體對其他激素敏感性的來源。近些年,我國甲狀腺疾病的患病率有了明顯增長,特别是甲亢、甲減等疾病尤為常見。
甲亢引發的下肢水腫,主要是因為小腿蛋白沉積導緻的,臨床也将其稱為黏液沉積,可引發胫前水腫。而當出現了甲減之後,由于機體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就可導緻水排洩和代謝異常,小腿因此出現非凹陷性水腫。另外,這兩種疾病都可引發心力衰竭,當出現心衰之後,同樣也會出現水腫表現。
2、肝髒疾病
能引發水腫的肝髒疾病有很多,包括了嚴重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都會導緻下肢出現凹陷性水腫。患者的下肢肌肉失去彈性,在進行按壓時,肌肉無法正常回彈,呈現出凹陷狀态,臨床也将這種水腫稱之為:肝源性水腫。
這是因為肝髒功能持續下降,無法正常合成血漿白蛋白,從而導緻低蛋白血症出現,而血漿膠體滲透壓也會因此降低,水分滲透到組織間隙中,從而造成了水腫出現。另外,由于肝髒功能不全,機體代謝也會逐漸放緩,血液中增加的醛固酮作用在腎髒的集合管内促進鈉的吸收,從而引發水鈉潴留,這也是造成下肢水腫的一大因素。
3、腎髒疾病
腎髒本身就是代謝水分的器官,當機體多餘的水分進入腎髒後,會被腎小管重吸收一部分,而其餘的水分則會生成尿液,并同時帶走腎髒中堆積的廢物。當腎髒出現疾病之後,就可能會引發“腎性水腫”。
目前臨床上将腎性水腫主要分為兩類,第一就是腎小球過濾功能下降,但腎小管對水鈉重吸收的能力較高,這就會造成水鈉潴留出現,同時患者全身的毛細血管通透性還會增加,這直接導緻了組織間隙中的水分滞留,從而引發水腫症狀出現,這種情況多出現在腎炎患者身上。
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腎小球損傷嚴重,無法對大分子物質進行過濾,導緻蛋白質類物質流入到尿液中,從而引發血漿白蛋白降低,誘發低蛋白血症,水腫症狀因此出現。
4、心髒疾病
心髒每一次的跳動都是在向着全身各處泵血和回收血液,以此來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而當出現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滲出性心包炎等疾病之後,體循環的靜脈壓就會因此增高,同時毛細血管的濾過壓也會增加,從而導緻水腫症狀出現,特别是以小腿、腳踝等部位的水腫最為多見。
除了以上四個器官疾病外,下肢靜脈血栓也是導緻水腫的一大原因!由于血栓阻礙了下肢血液的正常回流與輸送,水腫症狀就會因此出現。所以,在發生下肢浮腫、久久無法緩解等症狀時,應積極進行檢查,找到根本原因再進行科學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