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海灣戰争,美國讓全世界見識到了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力量,事實上,中國提出建設衛星定位能力的時間點,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加超前。
早在1983年,我國無線電電子專家陳芳允提出了一個偉大的新設想:雙星定位。
雙星定位是一種不同于三星定位的全新技術,兩個地球同步衛星,以用戶的位置為半徑,兩個圓相交的兩個點,其中一個就是一個用戶的位置,再根據地面系統,精準捕捉位置。
最終,這個設想在在1989年演示成功。比美國人喬漢森1998年發表的同一設想,整整早了15年!
2000年,随着兩顆北鬥一号衛星的成功發射,北鬥一号系統正式建成,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此時,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使用GPS定位系統,如果在軍事系統上安裝GPS,對GPS的依賴越強,就越危險。當美國停止GPS民碼服務,或者增加幹擾、提供虛假位置服務信息時,後果不堪設想,為了避免不被美國牽着鼻子走,成為美國的附庸,歐洲決定建立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統:伽利略系統。
為了擴大項目,加強競争力,吸引更多的國家加入,同時表達對美國“單極世界”的不滿,面對歐盟向中國伸出了合作的雙手。當時我國的衛星導航技術落後于歐美,于是雙方一拍即合。
2003年,歐盟和中國在伽利略項目上簽署戰略夥伴關系協議,而中國需要拿出2億歐元的“投資”。
中國為表示誠意,先彙了2.7億美元,作為參加歐洲主導伽利略導航系統的資金。
誠心實意想要合作的中國,卻沒有想到,歐盟各國的态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親美領導人的上任,美國的施壓,項目的推遲,歐洲各國的明争暗鬥,使得投入大量資金的中國遭到了排擠,不僅無法接觸核心的技術,還在2007年,将中國踢出了項目。
離開了伽利略計劃的中國深知,我們需要也必須有屬于我們自己的導航系統。
于是,沉寂多年的“北鬥”系統引起了重視。決定“單打獨鬥”的中國,首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有限的頻率。
可供衛星發射的軌道空間是有限的,早期建立的GPS系統和格洛納斯系統已經占領了黃金頻段,已完成全球組網。中國所看中的頻率被認為是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的“次優”頻率。
國際電信聯盟的規定是:先占先得。誰先将衛星發射成功,并且投入使用,發射信号,這個頻率的資源就歸哪個國家所有。
這個規定看似公平,其實早已把天平偏向了歐洲國家,這對于經濟實力,技術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無疑是毫無競争優勢。經過與幾十個國家之間,300多次的談判,我國終于獲得了申報獲取頻率的資格。
2000年4月18日,北鬥和伽利略系統同時申報。必須在7年内成功發射導航衛星,逾期作廢,将無法獲得合法的地位。
在這關鍵時刻,時間顯得尤為寶貴,如何保證優先發射,發射以後可以正常提供信号,這需要北鬥人們争分奪秒,如果不能搶先與歐洲,對頻率的所有權就隻能拱手讓人。而這對于北鬥二号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除了頻率問題,技術難關成了擺在北鬥人面前的難關。
其中就包括高精度計時設備,假設一個計時設備每天隻有1納秒的誤差,300萬年後才會有一秒的誤差,這個參數看似非常非常小,但是1納秒的誤差就對應到星上參數就會産生0.3米的誤差,最終造成20米~30米的地面誤差,這對于高精度導航來說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而想要具備幾百萬年僅有1秒誤差的高精度計時設備,隻有一種,名為原子鐘。
而當時,我國還不具備原子鐘自研生産的能力。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追逐,時間來到了2005年,我國自研原子鐘與實際要達到的标準還有很大的距離,時間不等人,于是決定北鬥衛星所需要的4台铷原子鐘,1台自産,3台進口。
原子鐘的研發涉及到量子物理學、電學、結構力學等衆多學科,哪怕是今天,國際上僅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制能力。
可是想要進口又談何容易?這項技術被西方國家視為重要的高科技裝備,對于中國的購買計劃,收到的答複隻有兩個字:不賣。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終于有一家歐洲公司答應了售賣,但是态度極其傲慢,原子鐘的質量,供貨時間通通無法保障,供應商還漫天要價,價格越要越離譜。再加之,我們本來就在與歐盟争頻率,難保不會使絆子。
命運還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對西方廠商的态度,工作團隊決定破釜沉舟,4台铷原子鐘都用國産。不服輸的北鬥人将實驗室變成了戰場,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完美兌現,在逼近的倒計時中,國産铷原子鐘誕生了,搭載在“實踐八号”育種衛星上,第一次登上了太空。
現在,我們已經完成新一代冷原子鐘的驗證,在天宮二号空間實驗室上,實現了3000萬年僅有1秒的誤差,屬于國際先進水平。
甚至讓中國計量團隊能夠擁有參與下一輪國際單位“秒”定義修改工作的話語權。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介紹,我們終極目标是制造出在宇宙的生命周期内永不會走偏的時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