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建造和故宮一樣的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擁有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含有古建築9000餘間這些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的古建築以雄偉的外觀、絢麗的色彩、嚴謹的形制、有序的構架、優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豐富的曆史而稱著于世那麼,紫禁城的設計者是誰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怎樣建造和故宮一樣的紫禁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擁有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含有古建築9000餘間。這些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的古建築以雄偉的外觀、絢麗的色彩、嚴謹的形制、有序的構架、優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豐富的曆史而稱著于世。那麼,紫禁城的設計者是誰呢?
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劉基(字伯溫)是紫禁城的最初規劃者。《明史》卷六十八有明确記載,紫禁城初建後的宮殿規制與南京皇宮基本相同,且比後者高大壯麗。由此可知,北京紫禁城的建築布局及樣式是以南京明故宮為藍本設計規劃的,而明故宮的規劃者則是劉基,他是明洪武帝朱元璋的謀臣。
據《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記載,早在明朝建立的兩年前,朱元璋認為南京舊城離鐘山太遠,靈氣不足,而對舊城改造需要大量的民房拆遷,影響民衆生活,因而命劉基在鐘山的南面規劃新的皇宮。劉基對皇城的規劃按照古代“天人合一”的星象布局理念來進行,中軸線上的前朝建築有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内廷建築有乾清、坤甯二宮,而在前朝宮殿的東西兩側有文華殿、武英殿,在後二宮的東西兩側有東西六宮。而上述建築布局理念、形式與北京紫禁城宮殿布局完全一緻。
我們以紫禁城前朝建築為例具體說明南京明故宮與北京紫禁城的建築相似性。從平面布局和建築命名來看,二者的中軸線建築由南往北依次均為午門、奉天門(北京紫禁城的奉天門在清代改名為太和門)、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而在三大殿兩側對稱布置着文樓和武樓(北京紫禁城的文樓在清代改名為體仁閣,武樓在清代改名為弘義閣),午門和奉天門之間,兩張照片均有着平面為弓形的内金水河,弓形最突出位置均位于中軸線上。從建築造型來看,兩張照片顯示的建築外觀幾乎完全相同:立于高高城台之上的午門,其外形猶如展翅的孔雀;矗立在開闊廣場上的奉天門,與兩側的庑房形成紫禁城内首道屏障;而三大殿均坐落于三層高高台基之上,太和殿的重檐庑殿屋頂樣式、中和殿的單檐攢尖屋頂樣式、保和殿的重檐歇山屋頂樣式高低錯落有緻,立面曲線優美,形成紫禁城内造型最為磅礴大氣的建築組合體。
此外,現存南京明故宮部分建築遺址,如午門、内金水河、東華門等,其名稱、布局和造型與北京紫禁城對應的建築亦有着諸多的相似之處。由上可知,北京紫禁城的規劃與設計,是以劉基對南京明故宮的規劃建造為參照的,因而可以認為,劉基是北京紫禁城的最初、最主要規劃者。
江蘇泰州人陳珪則是紫禁城營建的總規劃師和總負責人。朱棣在北京當燕王時,陳珪為其部将。據《明史》記載,建文元年朱棣在南京發動靖難之役,以奪取皇位;陳珪随其南下,立下漢馬功勞,位居功臣第四位,封爵泰甯侯。另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永樂帝朱棣于四年下令營建紫禁城,認為時年71歲的陳珪具有很強的管理和規劃能力,命其為總負責人和總規劃師。從紫禁城備料到正式開工的十幾年間,陳珪始終官職未變,即為泰甯侯,且始終沒有離開北京。這在明代重臣中非常少見,其主要原因,與陳珪任紫禁城營建總負責人相關。
紫禁城的營建過程中,湧現了很多優秀的人物,如木工出身的蔡信、瓦工出身的楊青、石工出身的陸祥等,他們對紫禁城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據地方志《重修毗陵志》卷二十四記載,江蘇常州武進人蔡信從小學習木工技藝,在明永樂年間參與了紫禁城的營建,負責管理各個施工工種。蔡信還巧妙地運用運籌學原理,将挖護城河和西太液池的泥運到了紫禁城的北面,堆成了一座52米的土山,稱為“鎮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
此外,網上有傳言蒯祥為紫禁城設計者的說法,這是不正确的。蒯祥為吳縣香山(今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人,出生于明洪武三十年,自幼跟随父親蒯福學習木工技術。據明代史料《皇明紀略》記載,蒯祥于明永樂年間被召入北京,參與營建紫禁城,具有很強的繪圖能力,所繪制的宮殿、樓閣、遊廊等建築都能夠受到施工組織者的贊賞。從記載的時間點來看,蒯祥參與營建紫禁城年齡隻有20歲出頭,在建築規劃、施工技術、施工管理等方面經驗尚欠缺,因而擔任總負責人或者總規劃師的可能性很小。另據清初史學家褚人獲所著《堅瓠集》記載:永樂年間紫禁城營建之初,蒯祥随父親蒯福進京參與營建紫禁城,蒯福為木工頭;後因蒯福年事已高,改由蒯祥接任。由此可知,蒯祥在當時的職位隻是木工首領而已。
綜上所述,紫禁城的設計規劃并非一個人的成果,而是古代哲匠集體智慧的的結晶,并從中反映出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規劃、設計和管理技術。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