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養生奶茶外賣搜索量翻番”的消息沖上熱搜。據美團外賣數據,今年入秋以來,“養生奶茶”全國搜索量周環比增幅翻番,達118%,20歲至30歲的年輕用戶占比超過一半,其中上海年輕人對養生奶茶的追求更是排在全國前列,搜索量位居全國城市之首。
“養生奶茶”裡有什麼?是真能養生還是商家噱頭?上海辟謠平台求證發現,其中既有現制茶飲市場的新風向,也要避免部分消費誤區。
古方入茶飲,但不是“奶茶”
很多人沒想到,上海“養生奶茶”的典型代表,竟然出自239年曆史的老字号童涵春堂——旗下茶飲品牌“童涵春堂·二十四節氣茶”推出了20餘款常規茶飲,還根據每個節氣上新“季節限定”。
這些茶飲以古方入茶。在童涵春堂·二十四節氣茶的一家門店中,記者看到,寒露節氣有兩款新品:“琥珀姜糖”和“金風玉露”。
店員說,琥珀姜糖的主要原料是黑糖姜母、牛乳和秋香古方凍;金風玉露裡有桃膠、桂花酒釀、牛乳和秋香古方凍,“兩款茶飲本身的原料分别與‘驅寒’和‘清補’相關,加入的秋香古方凍源自童涵春古方,裡面有桂花、紅糖等,口感好,也适合秋天。”
常規茶飲也各有講究,每款都含有藥食同源食材,且與童涵春堂的古方有關。比如,有助于潤燥的茶飲用了“桑菊蘆根湯”,配方包括桑葉、胎菊、蘆根等;有益于補血的茶飲用了“五花湯”,内含紅豆、紅棗、花生、紅糖、枸杞等5種紅色食材。有些古方經過調配後,變成茶飲裡的“小料”,除了秋香古方凍,還有枇杷雪梨古方凍、用海石花和黑枸杞做的拾花古方凍等。
面對上了熱搜的“養生奶茶”,童涵春堂茶飲研發總監陸佳彬覺得不太準确:“将這類産品稱為‘養生茶飲’更準确。我們的茶飲和常見的奶茶店有區别——不是所有的産品都含奶,也沒有常見的‘珍珠’‘波波’等配料,說是‘奶茶’,有點牽強。”
他說,這些産品是把古方變成更适合當代人消費的形式,取代傳統奶茶中的一些不健康的成分,比如碳水含量較高的“珍珠”、人工合成的植脂末等。調配時也遵循中醫藥學的基本要求,如小火慢熬,部分古方茶湯的熬制時間在1小時左右。
“不過,這些産品和古方還是有區别的,會調整配方降低藥味,符合茶飲定位,适合絕大多數人的口味。”陸佳彬認為,“養生茶飲”是食材更加健康的一種飲品,也是中醫藥學與年輕人交流的一種新方式。
眼下,童涵春堂的茶飲借助美團外賣實現了全城配送,很多年輕人通過外賣了解藥食同補的養身理念後,又回到店裡。産品督導王宇在巡店時曾遇到一名年輕的消費者讨教“五花湯”的配方和熬煮方式,“我們很歡迎這樣的消費者,希望用時尚現代的茶飲推廣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
“既要又要”催生新産品
在外賣平台的熱銷養生茶飲中,部分新茶飲品牌也因為提出“養生”概念,人氣很高。那麼,它們的“養生”靠譜嗎?
“年輕人推崇的‘養生’與傳統理念中的‘養生’有差異,所以養生茶飲與傳統理念中的養生産品也有差異。”椿風·養生茶飲負責人胡開基解釋,這是一種“既要又要”的新養生觀:比如,健康生活不該熬夜,但年輕人因為各種原因熬夜,他們希望既熬夜又有能緩解熬夜不适的産品。再比如,涼白開是最佳的補水選擇,但年輕人想喝點有味道的飲料,那麼養生茶飲既要滿足他們的“口腹之欲”,又要減少糖等原料對身體的負擔。所以,養生茶飲是現制茶飲市場的細分賽道。對新品牌而言,更看重健康與口味之間的平衡。
胡開基說,養生茶飲會選擇一些公衆認知度比較高的藥食同源食材,再結合口味要求調整。比如,梨和羅漢果都有利于秋季潤燥,後者的口味特殊一點,公衆接受度會略低些,所以在研發産品時選擇梨為秋季飲品的主打食材,再根據小吊梨湯這一傳統飲品的制作方式,用标準化的操作規程固定下來,成為産品。再比如,暖胃的山藥類飲品是秋冬主推,會結合酒釀、芝麻、開心果等配料,做成多元口味。還有,在養生茶飲中,“小料”更傾向于天然食材,如荸荠、綠豆、紅豆、花生等。
“歸根結底,養生茶飲是滿足年輕人新養生理念的産物,大家不要将這類産品解讀成藥品或者補品。”胡開基提醒,“更看重的是産品原材料是否天然、是否具有健康養生的屬性,而不是強調某種療效。”
事實上,一些并未主打養生理念的茶飲品牌也被消費者認為有助于養生,比如這兩天“喜茶開設‘真果直剝間’”的消息同樣沖上了熱搜。所謂“真果直剝間”,是指喜茶在部分門店通過透明窗口展示鮮果制備标準,包括員工對水果進行剝皮、去核、切丁、搗制等操作。消費者将此視作是“養生茶飲”的标志之一。
“我們希望帶給消費者高品質的産品體驗,讓消費者既覺得好喝,又能直觀看到原料品質,不是水果罐頭、奶精、茶粉等預制成分。”喜茶相關負責人說,能明顯感知市場對高品質茶飲的需求在增加,消費者更青睐使用新鮮水果、牛奶、原葉泡茶等原料制作的茶飲。以國慶長假的銷售數據看,喜茶部分門店銷量增幅達到300%,個别門店銷量增幅更是達到500%,其中水果茶類産品占比達8成,這也是他們開設“真果直剝間”的原因:眼見為實,既展示“看得見,放心喝”的底氣,也希望在行業中推動更多品牌重視使用高品質原料。
“養生茶”不是“治療茶”,有些賣點别輕信
從市場看,“養生茶飲”正在走俏。不過,有些“賣點”不能信。
首先,“養生茶”不是“治療茶”,不具備藥物治療作用。
陸佳彬說,即便童涵春堂的“養生茶飲”有老字号古方背書,也不能誇大“養生”的功能,“這類産品本質是茶飲,不是藥。在原料上會摒棄部分傳統奶茶或茶飲使用的人造成分,也會降低糖含量,藥食同源也有益健康,但不具備治療效果。”
其次,有些藥食同源的食材本身有食用禁忌,既講究“君臣佐使”,也講究分量,不能攝取太多。所以,“養生茶飲”同樣要适度飲用,不可過量。
例如,枸杞藥性平和,但對脾虛洩瀉的人來說,服用枸杞過多,容易出現拉稀症狀,一般枸杞泡水用10至15克即可。養生茶飲在生産時會控制枸杞分量,不會超标。但消費者過量飲用,也可能引發不适。
最後,部分茶飲品牌将“少糖”“少少糖”“不額外加糖”等糖度作為賣點,或支持用代糖取代傳統糖。這些做法不能起到“養生”效果。
一方面,“少糖”“少少糖”“無糖”的茶飲仍可能糖含量偏高。上海市消保委曾對本市流通領域的現制茶飲料開展比較試驗,發現經營者宣稱的“無糖”隻是指在現制過程中不額外加糖,不排除原料中含糖的可能。經實測,“無糖”茶飲裡的糖含量也不低。
市消保委共購買了24件宣稱“少糖”“低糖”“去糖”或“無糖”的現制茶飲,經測試,它們都含有糖。其中,“無糖”茶飲的糖含量最高為5.0克/100毫升,最低為1.2克/100毫升。目前,沒有标準規定現制茶飲标注“無糖”需滿足何種條件,但國家标準GB28050-2011《預包裝食品營養标簽通則》對預包裝飲料标注“無糖”有規定:每100毫升的糖含量需低于0.5克(含)。也就是說,經測試的“無糖”現制茶飲若參照預包裝食品标準,都不能标注“無糖”。
另一方面,“代糖”不适合所有人。三氯蔗糖、麥芽糖醇、阿斯巴甜等都屬于代糖,也是國家允許的食品添加劑,按照标準添加使用不會影響健康。但部分人群存在代糖不耐受的情況,攝入代糖較多後,會引發腹部不适、脹氣、腸鳴、腹瀉等症狀。同時,代糖會讓人産生“吃了不會胖,能多吃其他東西”的代償心理,誘導人們吃下更多其他食物,導緻熱量超标,反而不利于健康。
業内人士因此建議,選擇現制茶飲要理性,不要把茶飲當成水,也不能将“養生茶飲”當做藥。
來源:作者:任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