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廣東省惠州市美麗的巽寮灣舉行了一次别開生面的那達幕——“感恩惠州情2018海上那達幕”, 讓以往都在大草原上舉行的蒙古族傳統娛樂競技活動搬到大海,将蒙古族文化和客家文化交流共融,增進民族凝聚力,讓兩地民族文化得以推廣交流,以此架設了蒙惠兩地文化交流的橋梁。
然而,海上那達幕的發起者,是一位蒙古族女企業家,她叫哈斯塔娜。28年前,哈斯塔娜,借助國家改革開放的東風,決心下海創業,從當時的内蒙古哲裡木盟(今通遼市)歌舞團辭職,離開了生養她的故鄉——内蒙古興安盟科爾沁草原,隻身一人來到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廣東深圳打拼。哈斯塔娜的身上有股過人的膽識和永不服輸魄力,在二十多年的創業路上,雖然吃了很多苦,嘗遍了酸甜苦辣的滋味。但是,她從不服輸,克服了重重困難,執着追求着自己喜歡的事業和美好的生活。
1991年剛來到廣東打拼的哈斯塔娜,争取能夠在廣東,發揮自己的歌唱藝術,得到了認可。此後,1992年,她在廣東省,參加了多次歌手大賽獲得了獎項。1997年開始自己獨資創辦了廣東省惠州市創世紀大酒店,2015年獲得了“世界環球夫人”深圳賽區的表演才華特别獎。2016年,和貴州蒙古族後裔共同研發了自主品牌大蒙古獵人白酒,把蒙古族餐飲文化和音樂文化傳播推廣了海邊。她刻苦敬業的精神和對朋友熱心真誠的态度,赢得了當地客家人和朋友們的信任和贊譽,使她的事業如魚得水越做越好。後來,她被當選為廣東省内蒙古商會常務副會長、惠州工委會分會會長。
然而,哈斯塔那身在異鄉,卻情系家鄉。面對蔚藍的大海,她常常想起草原故鄉。她總覺得,某種程度上廣袤無垠的草原和無邊無際的大海有着相似之處。在她的眼裡“草原是凝固的大海,大海是流動的草原”。
哈斯塔娜是一個很有主見,并有創新意識的人,她總想為家鄉人民和廣東省蒙古族同胞做點事情。她了解到,在廣東生活的蒙古族同胞多達30萬人,他們在改革開放的前沿為夢想而奮鬥,内心深處卻潛藏着濃厚的鄉愁。同時,她在惠州生活多年,也了解到了惠州市惠東縣有一群講着客家話,以捕魚為生的蒙古族部落,他們是元朝大将兀良哈阿裡沙的後人,發展至今,全國已有7000多的人口,在惠東也有1000多人口。
這樣一個機緣巧合,讓她的腦海裡萌生一個念頭。哈斯塔娜告訴記者:當時我想,要不,把草原上的那達慕搬到海邊來吧?當我把這個想法提出來時,身邊的蒙古族朋友既興奮又擔憂:在海邊舉辦的那達慕,還是那達慕嗎?怎樣才能讓海上那達慕接地氣、有内涵呢?
為了把這個想法變成現實,哈斯塔娜回到了内蒙古,向專家學者取經問道。哈斯塔娜找到了内蒙古成吉思汗文獻博物館創始人巴拉吉尼瑪和他的老伴兒張繼霞老師,向兩位老人請教蒙古族與海洋的關系。巴拉吉尼瑪和張繼霞兩位老人,曾用20多年的時間,行走50多個國家,收集了1萬多冊關于成吉思汗的文獻。
哈斯塔娜說:當時,巴老和張阿姨告訴我,蒙古族與大海有着密切的關系。成吉思汗即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在梵蒂岡皇家檔案館裡,至今保存着成吉思汗之孫貴由汗寫給羅馬教皇的一封國書,國書玉玺上印着“海洋可汗”的字樣。元朝的時候,海上貿易很繁華,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有了專家的支持,我的心裡有底了。
2017年,哈斯塔娜帶領廣東省内蒙古商會惠州工委會的志願者,一起舉辦了第一屆海上那達慕大會。當時報名參會的隻有20人,大家非常擔心,沒人來怎麼辦?哈斯塔娜給他們打氣說:“沒人來,我和你們拔河、摔跤。”
令人意外的是,17個省市的蒙古族同胞聽說了這個消息,紛紛前來參會。200多人歡聚一堂,在海邊過了第一個熱鬧、祥和、歡樂的那達慕盛會。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經驗,更加堅定了她舉辦第二次海上那達慕的信心。
首屆海上那達慕開幕式
今年10月21日上午,以“文化融合,傳承創新”為主題的“感恩惠州情2018海上那達慕”在美麗的巽寮灣又一次如期舉行,來自全國35個城市和地區的200餘人參加了本次盛會。
在寬廣的海面上舉行盛大的祭海儀式、蒙古族樂隊與現代搖滾樂隊合作演繹海上音樂節、全國各地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地展開研讨會、沙灘上舉行蒙古族傳統射箭、摔跤比賽,這些新鮮元素讓此次海上那達慕即充滿濃郁的草原特色,又具備與時俱進的新特點,成為碧海藍天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此次海上那達慕在惠州市引起了很大反響,不僅得到了惠州市民的熱烈歡迎,也得到了惠州市政府和旅遊部門的高度重視。惠州市旅遊局為這次那達慕的舉辦提供了很多支持,還協助舉辦了“第二屆海上那達慕活動啟動暨惠州旅遊推介會”。
蒙古族傳統習俗-祭海
巴拉吉尼瑪老人已經是第二次參與海上那達慕, 他非常贊同哈斯塔娜發起的海上那達慕。他說:“當前,黨和國家強調要複興中華文化,我認為,古老的那達慕文化首先要保護、傳承,才能在此基礎上弘揚、發展。海上那達慕就像一條緊密的紐帶,連接起了祖國的南北地域,推動草原與海洋的文化交流。
到巽寮灣來療養的廣東省勞模朱先生,一邊觀看,一邊拍攝視頻。“在沙灘上舉行少數民族的摔跤活動,場地十分适宜,在輕松的氣氛中,可以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了解。”朱先生贊歎說。
本屆那達幕贊助方、海上那達幕組委會執行主任、惠州海上那達幕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剛先生是哈斯塔娜多年來相互幫助扶持的好朋友,他大力支持此次海上那達慕。 他說:我們在海邊能夠傳承和發展這樣一種文化,為蒙古族同胞提供了文化、體育和經商方面交流的機遇,這既是文化傳承,也是一個商機。同時,能夠推動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促進各民族的融合和交流。
海上那達慕組委會執行主任 惠州海上那達慕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剛發言
來自全國各地民族、曆史、音樂、文博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如何辦好海上那達慕大會出謀劃策。大家建議:應将草原、海洋文化兼具的多元包容、開放并蓄的價值理念發揚光大,将海上那達慕建設成展示、傳播民族文化的大舞台。
來自全國各地的祝福
來自全國各地的祝福
來自全國各地的祝福
舉辦一個海上那達慕,是哈斯塔娜回饋第二故鄉——廣東省惠州市的一件文化禮物。這個因思鄉而觸發的創意,在無意中架起了連接草原與海洋的“黃金紐帶”。
哈斯塔娜說:感恩惠州,讓海上那達慕與草原有個文化的交融和不同文化的對接,這就是我發起海上那達慕的初衷。我希望,我們的海上那達慕能夠在惠州持續性的舉辦,給惠州文化旅遊業、房地産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文化資源,讓更多的人了解惠州、了解惠州的包容、接納。我們國家現在正處在56個民族大團結的非常祥和、非常偉大的時期,我願意把民族文化帶到惠州,架起惠州和草原文化交流共融的“黃金鍊條”,為我們的社會更加有愛、更加和諧、更加溫暖、更加幸福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二屆海上那達慕研讨會
參加第二屆海上那達慕專家
巴拉吉尼瑪:内蒙古成吉思汗文獻博物館創始人,成吉思汗文獻研究專家,千年風雲第一人作者,光明日報特約記者
張繼霞:成吉思汗文獻博物館創始人,成吉思汗文獻研究專家。
巴根:著名作家,原武警創作室主任,主要作品《成吉思汗傳》、《忽必烈大傳》、《曾格林沁》。
陳崗龍:北京大學教授。
色音: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 科學院蒙古學研究室主任、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黃喜民:中國扶貧開發協會特聘副會長、中國紅色文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吳美建:中國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朱智忠: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高級編輯,中國民間音樂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
包勝利: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創新工程首席總編,碩士生導師,《世界民族》編輯部主任,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秘書長。
崔玲玲: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民族音樂學家。
汪洪:Wang Hong, 美國PANGEA影視傳媒制作公司藝術總監、中國音樂學院國務院外籍專家、東方音樂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李偉:美國帕克森音樂教育科技公司中國區總經理。
周鑫:廣東省社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陳波:南開大學教授。
謝永梅:内蒙古師範大學旅遊學院教授。
鄭宏: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
劉國梁:故宮博物院館員 。
白彥寶力格:四胡演奏家,内蒙古四胡協會主席。
金柱:内蒙古草原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助理,草原文化百家論壇組織策劃人。
包雙林:内蒙古草原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辦公室主任,草原文化百家論壇組織策劃人。
中國民協民間音樂專業委員會主任朱智忠
北京通遼商會副會長魏相春
相聚在大海邊
健壯的搏克手
靈巧的弓箭手
來源:庫庫諾爾蒙古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