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謝時臣鹿鳴嘉宴圖 軸(局部)
《詩經.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注釋:1.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呦呦”象聲詞,鹿鳴聲。“野”野外;“蘋”萍草。“鼓瑟”彈瑟;“瑟”與“笙”均為古代的樂器。第一節前四句,鳴、蘋、笙三字為韻腳。
2.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鼓簧”振動簧片。“簧”是指“笙”這種樂器内部振動發聲的金屬片。“承筐”裝在竹筐中。“将”讀音“漿”,進獻。“人之好我”這是個詞意倒裝句,即“我們(周朝的官員)與人為善”;句中的“好”是“善”的意思。“示”展示;“周行”字面意思即“周(朝)官的行列”;“行”讀音“杭”。唐・孔穎達注疏:“周行,周之列位也。好猶善也。”第一節後四句換韻,簧、将、行三字為韻腳。
3.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蒿”青蒿。“德音”指合乎道德的言行舉止。“孔昭”十分顯着彰明。東漢・鄭玄箋注:“孔,甚。昭,明也。”
4. 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視”通“示”,展示。“恌”讀音“挑”,輕浮、淺薄。“則”準則;“效”效仿。“旨酒”美酒;“式燕”宴飲;“敖”原意指“遨遊、漫遊”,本詩指“遊學”。在中國古代,儒家修行會經常外出遊學,與各地的儒生切磋交流。《詩經・淇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第二節八句,蒿、昭、效、敖四字為韻腳,平仄通押。
5. 食野之芩:“芩”黃芩。
6. 和樂且湛:“和樂”和睦歡樂;“湛”音義與“沉”同;深沉、沉穩、穩重。
7. 以燕樂嘉賓之心:“燕”宴會;“樂”音樂。本詩中的“燕”字,讀音均為“宴”。
賞析:〈鹿鳴〉是一首中國古代朝廷宴群臣及嘉賓所用的配樂詩。“鹿”讀音與“祿”同。《康熙字典•鹿》:“《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盧谷切,音祿。”其中“《唐韻》”為唐朝的官方字典,《集韻》《韻會》《正韻》依次為宋、元、明。“盧谷切”是古代通行的反切注音法,到清朝讀音還是“祿”。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東漢・鄭玄箋注:“呦音幽;蘋音平。”“鹿得萍,呦呦然鳴而相呼,懇誠發乎中。”野外的萍草乃天生地養,鹿在野外得到萍草食物,呦呦然鳴,發自于内心地感恩上蒼。
所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其中“野”意謂“鄉野之民”,這兩句的言外之意:官員的俸祿,官員在宴會上吃的喝的,都是從老百姓上交的賦稅中得來。古代的賦稅可以是糧食,也可以是币帛[注1]。而老百姓有好的收成,還要感恩上天給予好的年景。
古代的科舉考試,中進士之後會舉行“鹿鳴宴”,意在提醒将來的朝廷官員,他們的俸祿是取之于民。
《徐顯卿宦迹圖·鹿鳴徹歌》表現的徐顯卿中式隆慶二年1568年應天府鄉試之後的場景,背景可見南京大報恩寺塔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鹿群呦呦然和鳴,因為能吃到野外之萍(言外之意:我們官員的俸祿,宴會上的食物、酒水等亦來自于鄉野之民的賦稅)。我們官員舉行宴會并接待嘉賓,彈起錦瑟吹起笙。在笙簧的樂聲中,用竹筐盛禮物進獻給嘉賓。周朝的官員都能夠與人為善,能夠展現出好的德行。(言外之意:能夠位列周官,享受朝廷的俸祿,必須是品德高尚之士。能夠被稱為嘉賓,從其它諸侯國遊學而來的儒生官員,也一定是品德高尚之人;才值得以禮樂宴會來款待。)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鹿群呦呦然和鳴,因為能吃到野外之青蒿(言外之意:我們官員的俸祿,宴會上的食物、酒水等亦來自于鄉野之民的賦稅)。我們官員舉行宴會所接待的嘉賓,他的品德高尚、智慧明昭。他舉止莊重而不輕佻,他有君子的節操,值得我們仿效。我端起美酒,祝嘉賓宴會開心,遊學有成及快樂。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鹿群呦呦然和鳴,因為能吃到野外之黃芩(言外之意:我們官員的俸祿,宴會上的食物、酒水等亦來自于鄉野之民的賦稅)。樂隊演奏着清瑟與瑤琴,我們迎接嘉賓。琴瑟的音樂回響在宴會中,主賓和睦歡樂又不失莊重與深沉。嘉賓和我們一起端起美酒,通過這一次宴會及美妙的音樂,向上天及天下百姓表達感恩之心。
結語:〈鹿鳴〉這首詩篇分三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在提醒朝廷的官員,俸祿的來源。所以在朝為官應該體恤民情,造福百姓,并修德正己,才能對得起自己所拿的俸祿。而朝廷或地方官府之所以舉辦宴會,是因為遇到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好年景。如果遇到大的天災,天下老百姓普遍收成不好,那不僅不能舉行宴會,官府還要給地方民衆減免賦稅,官員要減少俸祿,王宮要減少開支等。《孟子•離婁章句下》:“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大意:周文王體恤百姓的疾苦,總是不斷地追尋正道而沒有自滿。)”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文中的“秦”,指秦二世及趙高所把持的暴政統治。“鹿”可以理解為“官祿”;失去了民心,老百姓不願意再給暴政交納賦稅,那麼秦朝的官員都失去了他們的祿位。所以,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