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大運河探尋記

大運河探尋記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5 14:14:54

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橫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八個省市,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南北經濟的交流和發展,也促進了運河沿岸文化的繁榮和城市的興起。

大運河北京段縱貫千年,途經昌平、海澱、西城、東城、朝陽、順義和通州等區,沿線有世界文化遺産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9處,是北京高等級文物最密集的區域之一。行走在大運河北京段,透過那一處處古迹,運河往事一一奔來眼底。

燃燈塔

大運河探尋記(行走在大運河北京段)1

燃燈塔位于北京市通州區,始建于南北朝北周宇文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高約56米,是北京地區最高最大的塔。須彌座雙束腰,每面均有精美的磚雕。塔身正南券洞内供燃燈佛,故名燃燈塔。其餘三正面設假門,四斜面雕假窗。整座塔上共懸風鈴2224枚,雕鑿佛像415尊。塔刹為八角形須彌座,上承仰蓮,再上為相輪、仰月、寶珠。此塔距潞河數百米,然而倒影垂映河中,為世人稱奇,故乾隆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詩句。

“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古塔屹立千年,成為京杭大運河北端之勝景,通州古城之象征。它與臨清舍利寶塔、杭州六合塔、揚州文峰塔并稱“運河四大名塔”。

八裡橋

大運河探尋記(行走在大運河北京段)2

八裡橋,原名永通橋,始建于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橫跨通惠河上,因距離通州八裡而得名。八裡橋與盧溝橋齊名,是北京三大古橋之一,也是昔日通州八景之一“長橋映月”所在地。橋面兩側有32副石欄闆,闆面上的雕刻粗犷有力。欄闆上有望柱33對,每個望柱上雕有石獅,形态各異,栩栩如生。

八裡橋長30米,寬16米,為石砌三孔拱券形,中間有一個大跨度的橋拱,兩邊各有一個小型的橋拱。這種構造是專為漕運的需要而設計。通惠河運糧船多為帆船,将中孔建造得高聳,漕船即可直出直入,因此有“八裡橋下不落桅”之說。

玉河庵

大運河探尋記(行走在大運河北京段)3

玉河庵坐落在東不壓橋橋頭,專為祭祀玉河而建。玉河是北京皇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古挖掘出的明清時期的河道泊岸及東不壓橋遺址是北京中心城區唯一的古河道遺址,是研究北京曆史水系規模、流向變遷的實證,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

2008至2011年,東城區對玉河北區實施河道風貌恢複整治工程,重現北運河水系“水穿街巷、綠樹成蔭”的曆史風貌。玉河庵經過整體修繕後成為國内首家雜志圖書館——春風書院,設計中凸顯了運河曆史文化的傳承,通過起伏的地形把原本局促的四合院室内外與河堤平台打造為适合閱讀的空間。

萬甯橋

大運河探尋記(行走在大運河北京段)4

萬甯橋,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位于北京中軸線的北部,是研究北京漕運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标志。因橋在地安門之北,地安門為皇城的後門,因此又稱為後門橋、地安橋。

萬甯橋為單孔漢白玉石拱橋,長10餘米,寬近10米,橋面用塊石鋪砌,中間微拱。橋的兩側為漢白玉石護欄,雕有蓮花寶瓶等圖案。石橋下刻有“北京”二字當水情标尺,一旦河水淹沒了字,就表明水勢上漲,可能發大水,提醒人們采取防洪措施。

萬甯橋屬于橋閘,具備雙重功能,既是橋可通行,又可當閘以制水,是元代大運河漕運的終點。

祿米倉

大運河探尋記(行走在大運河北京段)5

在古代,朝廷官員的俸祿很多是以米的形式發放的,稱之為“祿米”。祿米倉為明、清兩代儲存京官俸米的糧倉。倉内原有明代曆任倉場監督題名碑,名臣海瑞名列其中。該倉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清初有30廒,康熙二十二年(1683)增至57廒,光緒末年減為43廒,現存3廒。

祿米倉是特殊類型的古建築,倉房坐北朝南,倉頂上開氣窗,下有通氣孔,廒内冬暖夏涼,貯糧經久不壞。巧妙的布局、結構以及完整的管理制度,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建築技藝,是研究古代倉儲制度和倉房建築的寶貴實物資料。

繡漪橋

大運河探尋記(行走在大運河北京段)6

繡漪橋位于頤和園南如意門内,是連接東堤與西堤、昆明湖與長河的水陸交通要道。該橋建造于1750年,跨度19米,橋高9米,是頤和園中最高的橋,老北京人習慣稱它為“羅鍋橋”。曾是清朝帝後從城内由水路去往昆明湖的必經之地,橋之所以修這麼高,就是為了方便行船。

繡漪橋的望柱精雕細刻,飾以祥雲仙鶴花紋。橋正中的欄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書的“繡漪橋”匾。橋兩側均有乾隆禦筆所題的對聯,南面為“螺黛一丸銀盆浮碧岫,鱗紋千疊壁月漾金波。”北面為“路入阆風雲霞空際湧,地臨蓬島宮阙水邊明。”

白浮泉

大運河探尋記(行走在大運河北京段)7

白浮泉是京杭大運河最北的源頭,位于昌平東南的龍山腳下。有學者認為:“與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關者,首推白浮泉。”足見其重要的曆史地位。

據史料記載,元代忽必列定都北京後,遇到了兩大難題。一是缺少生活用水,二是大運河的漕運缺水,南方來的船隻隻能在通州停泊卸貨,再通過車載人背把貨物轉運進城。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奉命尋找水源,發現白浮泉不僅水量大而且穩定。他精心勘探選線,開鑿了一條引水渠道,把水引入城内,進入積水潭。直至今天,京密引水渠還基本沿襲了郭守敬設計的路線。白浮泉為大都城開辟了新水源,對元大都的都市生活、景觀用水意義重大。

白浮泉名龍泉,當年建有水池,池壁用花崗岩砌成,九個龍頭用漢白玉雕刻,嵌入石壁。泉水自龍口噴出,有“九龍戲水”“九龍噴玉”之說。

文字:施芳

手繪:王燦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N°生活工作室、首都之窗聯合出品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人民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