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看西遊第799期)
文/滿源
有人問,你看過四大名著嗎?你看過水浒,看過西遊嗎?
你肯定特别堅定的回答,這誰沒看過啊!每集都不落!。。。
這就是大多數人對四大名著、西遊記的了解程度。大多數印象隻停留在電視連續劇裡。而真正把經典名著的原著小說熟讀、細品的人其實并不多。所以,現如今就《西遊記》而言,你要說哪個形象最貼合你心目中或者原著的孫悟空的形象?大多數人會告訴你六小齡童版的孫大聖!
筆者經常看各種有關西遊文化的帖子(不管是正經的還是腹黑的),所以也知道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愛好者逐步轉變了觀念,對于孫悟空的形象到底是什麼樣有了一定的認知。這其中,原著的筆墨、張紀中版《西遊記》的猴子造型以及周星馳導演的兩部《西遊降魔》系列電影中的造型,都會給你打開新的思維模式和重新認知力。但,我們今天要讨論的主題,并非這個略微陳舊的孫猴子等人相貌的問題!而是從元雜劇開始演化的各種裝扮、行頭來剖析一二。
2,做了孫行者以後,頭戴金箍,身着僧服、僧帽、僧鞋,腰間系着虎皮裙(有的時候還沒有)。
3,經典動畫形象——黃帽,黃衫,紅褲子,僧鞋,金箍當頭,腰間系着虎皮裙。
這有啥說的啊,這不太白給的問題了麼!
但是,果真如此嗎?
我們今天暫且不去過多讨論花果山時期的造型了,我們指略微說明幾點。不管是經典86版還是後來各種電視劇版的齊天大聖裝,都與原著中不符。86版那身裝備太舞台化了,那全是戲曲舞台上騎馬将軍的行頭,您仔細看,這裡哪兒有甲胄啊?幾乎找不到金屬元素,況且原著裡是一身金色铠甲啊,這顔色也不太對嘛……
而現如今恐怕有人說,張紀中版本的齊天大聖造型不是很符合原著嘛!這頭冠、這黃金铠甲這不是已經神還原了嘛!那麼筆者告訴你,這也是錯誤的!張版這身行頭雖然已不再是舞台化造型,使用了真铠甲,顔色也是金燦燦的,但是這并非鎖子甲的款式!周星馳的兩部孫大聖的铠甲也不對,起碼顔色就不對。
原著中明确寫道是鎖子黃金甲。您要非較真兒想看“鎖子甲”它什麼樣,那請自便見下圖。
但是筆者要說的是,這套铠甲是元明時期才有的!按照小說裡孫猴子應該是生長在春秋時期,那會兒的铠甲啥樣兒,您可以自行考證,筆者今天就不多談論了。
所以說,就第1點而言,所有的影視化造型,幾乎沒有符合原著的。
那麼,我們就來探讨一下2,3,這兩點吧。因為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動畫片,取經時期孫悟空是做了“行者”的!他當然不能每天穿着齊天大聖裝到處招搖啦!穿着打扮一定要低調低調再低調,阿彌陀佛,你們是出家人了麼,四大皆空啊,空空!
紹劇《三打白骨精》劇照
要知道,原著小說中的大部分造型并非老吳憑空創意,而是通過元代雜劇版《西遊記》當中的記述而來。而後來的86版電視劇的造型也是從紹劇(浙江紹興戲劇)版的《西遊記》中演變過來的。故此,無論是小說創作還是影視創作,從哪方面考量,孫行者的形象都沒有跑出戲劇中的樣式!那麼我們今天先來看看原著中孫行者裝扮的演變由來吧!
曆史溯源孫行者
筆者在上一篇拙作結尾,也曾賣了個關子——“鐵箍兒、戒刀”這是孫行者還是武松啊?這還是要從元雜劇說起。
為了讓讀者好理解,我們直白地翻譯下雜劇裡的這一段:唐僧将孫行者(對,他從一開始就叫孫行者,并不叫悟空)從花果山(是的,這裡還沒有五行山一說)裡救出,孫行者試圖一口吃掉這位唐朝的胖和尚(這一段跟星爺的《伏妖篇》比較一緻),然後回花果山快活(對啊,别忘了猴子是有金鼎國公主做發妻的),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觀音姐姐出現了,她送給胖和尚那著名的舊話兒經——緊箍咒(可惜雜劇裡唐僧就沒用過它),然後還給了孫行者三件厲害的“法寶”——鐵戒箍 皂直裰 戒刀,并贈給猴子幾句至理名言:
鐵戒箍戒你凡性,皂直裰遮你獸身,戒刀豁你之恩愛!
吾靠!前面兩句好懂,也幾乎和小說裡一緻。但是這最後一句,要了猴子親命了!給了一把戒刀不說,還要用它割了猴子的“恩愛”。。。我說後來猴子怎麼不再起色心(逗貧嘴不算)呢,敢情是“太監”猴啦!而後,反正孫行者就踏踏實實跟随唐僧上路了。在走之前,唐僧還特意給孫猴子起了法名“悟空”(是的,這時候是由唐僧給猴子起的這個名字,而沒有菩提啥事兒)!
不管孫悟空變沒變身為“太監”猴,至少觀音姐姐賜給他的三樣東西,他都得着了!我們大緻可以得以想見,雜劇中孫行者的定妝照就應該是:
頭戴鐵戒箍,身穿皂直裰,腰佩戒刀!
有人說不對啊,那猴哥的金箍棒哪兒去啦?以前沒有麼?并不是,元雜劇中乃至更早,就有了猴子拿棍棒類武器的畫像或描寫。元雜劇中亦是如此。隻不過,平日裡孫行者将這樣武器也是藏于耳中,而且不經常使用,特别是得了觀音姐姐禦賜的戒刀後,更是棍、刀混用,頻率相當。而且那個時候也不叫如意金箍棒,而隻是叫做——生金棍(注意:棍棒是有别的,而為何86版電視劇裡的那根也是棍而不是棒,這裡也有很多門道和曆史,今後再細說)!
而鐵箍兒 皂直裰 戒刀的造型,很符合世間人們對行者(行腳僧人,未梯度)的形象認知。特别是那種行腳的武僧,大多做頭陀模樣。就連《西遊記》原著裡唐僧初見孫悟空時也是看他“模樣倒像個頭陀”,于是再賜了别名為行者!可想而知,那時候對于行者 頭陀的印象是基本相同的。
那麼這一系列的裝扮,到底啥樣子呢?請參考成書同樣在元末明初的《水浒傳》中的行者武松!
可以粗略地認為,當初元雜劇的孫行者的裝扮就幾乎等同于我們那位打虎英雄了(可不,二位行者都是大虎的行家,哈哈哈)!
那麼,上述還是從整體來感受的形象,下面我們分别來說一下這三樣姐姐禦賜之物!
①鐵戒箍——到底是頭陀箍還是金線?
這個,最容易被人誤解的一樣飾物。如果按元雜劇中的描述以及當年世人對武頭陀的印象,那麼,如今86版《西遊記》裡的這個金箍的造型,沒毛病!起碼沒有大問題,相當忠實于戲劇舞台的造型。從元雜劇開始,裡面所描述的這個頭飾,一直演化到現代各地方戲曲裡,大多孫悟空的金箍都是如此形象,最為代表性的當屬紹劇南猴王的造型了!後來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造型多數都是源于紹劇(他爸爸六齡童)的造型(下期細說),這個金箍更不例外。這一套傳承是非常還原的,别忘了元雜劇那也是民間戲曲表演形式,雜劇的劇本裡就是這麼寫的,被民間一直如此傳下來,演變到各地方曲種,形象上并未有太多變化。但是——
話鋒一轉,我們來看吳承恩在小說裡是怎麼說的這個箍兒吧……
“伸手去頭上摸摸,似一條金線兒模樣,緊緊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斷,已此生了根兒。”
這是西遊記原著原文,老吳那分明描繪的是“一條金線兒”!
線和粗粗的鐵箍能一樣嗎?肯定不一樣的!所以,如果按照老吳筆下的孫行者金箍造型,不得不說,2009年張紀中版本的電視劇中吳越所扮演的那個行者的造型,才是最接近原著的哦……
并且,筆者還有更強的佐證!
西夏敦煌壁畫中有關金箍的造型 (注意:敦煌壁畫所指的西夏不是夏朝,是兩宋期間的國哦)
《玄奘取經圖》——東千佛洞第2窟(西夏)
或元或明的瓷枕上的孫行者造型,頭上的箍兒幾乎完全看不見
這些佐證,很好地還原了老吳小說中孫行者頭戴金箍的原貌。而元雜劇裡并未就鐵戒箍做出更多形狀描述,但結合當時世間對行者、頭陀的印象,那種粗粗大大的箍兒勒在頭頂,還是很普遍的認知。所以,流傳到今天的各種地方戲曲中,或是早期的影視、動畫作品裡,孫悟空依然還是頭戴這種粗粗大大的箍兒形象,并不是像曾經有些學者論證的那樣,金箍是為舞台(畫面)效果追求美觀、易辨别刻意的誇張和放大,而是非常尊重民間傳統戲曲形象而定義的造型。隻不過,他們沒有遵循老吳的原著罷了。
而為什麼從元末流傳到明代老吳著書時期,孫悟空的金箍就變了金線狀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在明朝,民間頭飾為箍的樣式已經演變為了如下配圖:
明宣宗行樂圖裡的金線箍
那麼,老吳在作書的時候,對于人物的服裝配飾,都有了很多“穿越”的設定,譬如齊天大聖的鎖子甲就是明朝才有的;那麼對于頭箍,自然從過去傳統的頭陀箍演變成了當時流行的細細小小的金線箍了。
②皂直裰——何為皂,何為裰?
我們先來談談直裰吧,其實這是一個在元明時期非常普遍的民間服飾。而行腳僧也是非常愛穿的。斷代為永樂壁畫中的僧人就穿着這種長袍般的直裰僧服(見下圖)。
而其他小說裡也有佐證。我們就來看和孫行者非常相似的行者武松吧,這一段是吃人肉的孫二娘眼中的行者形象,然後将武松打扮成如下模樣:
“二年前,有個頭陀打從這裡過,吃我放翻了,把來做了幾日饅頭餡。卻留得他一個鐵界箍,一身衣服,一領皂布直裰,一條雜色短須縧,一本度牒,一串一百單八顆人頂骨數珠,一個沙魚皮鞘子,插着兩把雪花镔鐵打成的戒刀。”
這其中,箍兒有了,戒刀有了,皂直裰更有了!可見,這種所謂的直裰是相當普遍的存在。所以,在老吳後來的小說裡,孫行者時期的穿着亦然也是如此的直裰在身(西遊記裡曾多次提到孫悟空穿的直裰):
行者又有眼色,見師父洗浴,脫下一件白布短小直裰未穿,他即扯過來披在身上,卻将那虎皮脫下,聯接一處,打一個馬面樣的折子,圍在腰間,勒了藤條,走到師父面前道:“老孫今日這等打扮,比昨日如何?”三藏道:“好,好,好!這等樣,才象個行者。”
那行者才死心塌地,抖擻精神,束一束綿布直裰,扣背馬匹,收拾行李,奔西而進。
好猴王,束一束綿布直裰,撩起虎皮裙子,揝着金箍鐵棒,抖擻精神……
那猴才跳下崖,撞入洞裡,脫了妖衣,整一整錦直裰,束一束虎皮裙,執了鐵棒,徑出門來。
西夏壁畫猴行者的白布直裰
可見,就是在小說中,直裰的出場率也是極高的,不僅僅是悟空,連唐僧、八戒、沙僧身上穿的照樣是直裰,隻不過顔色和材質有别罷了。既然提到了顔色,那我們就回到元雜劇中,觀音姐姐賜行者的這套皂直裰,這“皂”色到底是神馬顔色?
古書有載——《詩經·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漢·鄭玄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這裡的皂白比喻不分是非,不問情由。皂:黑色。古人常說的“青紅皂白”就是說的青、紅、黑、白四色,比喻事情的是非或原因。而古代的青,則包括很多種深色,比如黑色、深藍色、深綠色等。而皂則隻指單一的黑色。很多古書上形容穿着“皂衣皂靴”都是指的一身黑色服飾。
由此可見,元雜劇西遊記中所指的皂直裰與水浒中武松身穿的皂色直裰基本上就是同色同款!隻不過尺碼是一個最小号,一個最大号吧!哈哈哈!
之前有人也曾證過皂直裰,他說這顔色和樣式大概是日本和尚的“披缁”,顔色也好比現如今肥皂一樣的“皂色”,這應該是不正确的。在元代雜劇裡亦或是水浒傳裡,皂直裰指的就是材質普通的黑色粗布便服而已,樣式并不稀奇古怪,顔色也不靓麗。
③戒刀——雜劇裡的武器,小說裡的理發刀
一開始寫到戒刀,真覺得沒啥可寫的了!一把刀而已麼,戒刀一聽就是僧人用的刀嘛!可是仔細想來,等一等,這出家的僧人,掃地恐傷蝼蟻命。。。怎麼總攥着把大刀呢?這是要幹啥?大開殺戒麼。。。非也,非也!戒刀一詞由來,早有定義!
戒刀,指僧人的佩刀,是指僧人出行(頭陀、行者、行腳僧)所攜用具之一。按佛教戒律,該刀隻供割切三衣(袈裟)之用(也就是切割物品),不得用以殺生,故稱為戒刀。
真實世界裡的戒刀是幹這用的,并不是像小說電視劇裡那樣,供和尚打打殺殺的。。。可惜,咱們的孫行者,那可不是個善主兒~!那耍起戒刀來,可是虎虎生風,劈你沒商量啊!
(元雜劇中引文):
打紅孩兒時——(行者雲)師父先行。(做背不起科)(雲)我曾壓在花果山,聳身一跳,尚出來了。棒槌大的小的?背他不起,這必是妖怪。教你嘗我一戒刀,就砍下澗裡去;
與鐵扇公主大戰時——鐵扇公主曰:鐵棒來抽身便躲,戒刀着怎地存活?我着戒刀折,鐵棒損,力消磨 (看了麼,一手刀,一手棍)。
各位看官可别以為隻有元雜劇裡有戒刀的存在,在老吳撰寫的小說裡就把這沒用的道具給去除了,那您可猜錯了!孫悟空是使過刀的,而且使了老一陣子呢。
各位記得孫悟空學藝回來和霸占他地盤的水髒洞洞主混世魔王的初試身手麼?沒兩下就把混世魔王給劈死了,從此猴子就開始用了這位死鬼的大刀了,直到下龍宮尋金箍棒後才放棄了使刀。他去龍宮借寶,龍王吩咐擡大環刀來,孫猴子直說自己使不慣刀,其實暗語是:老子耍刀早耍膩了!從元朝就讓老子耍,可老子天生是使棍棒的料兒啊!噗哈哈!
有人說,艾瑪,這雖然是刀,但也不是戒刀啊!你這太牽強了吧!請問取經時候哪裡寫過悟空使過戒刀啦!?那麼好,筆者就還真找到了那麼寶貴的一處!這一幕出現在流沙河收服沙悟淨:
長老道:“你果肯誠心皈依吾教麼?”悟淨道:“弟子向蒙菩薩教化,指河為姓,與我起了法名,喚做沙悟淨,豈有不從師父之理!”三藏道:“既如此,”叫:“悟空,取戒刀來,與他落了發。”大聖依言,即将戒刀與他剃了頭。又來拜了三藏,拜了行者與八戒,分了大小。
咦!看到沒,唐僧叫悟空取戒刀來,而且并非像電視劇裡所演那樣,小說裡并不是唐僧給沙僧剃度的!而是直接讓孫猴子給三弟理的發!!!大聖是即将戒刀與他剃了頭。明明白白,有憑有據。看到了吧,這取經隊伍的包袱裡,是有戒刀這一器具存在的!但是,并非殺人越貨使用,而是修臉剃度的工具!關鍵是,這個活兒,唐僧非讓悟空使戒刀幹,這應該不是沒來由的,而是向來這活兒都是悟空承包的吧,行者使戒刀使的好,從元代就會使,孫師傅手藝好啊!而且,筆者懷疑,老吳是在特意地向元雜劇裡行者持刀的安排緻了個敬!
臆想元雜劇中的孫行者
至于說,為啥元代雜劇裡耍得好好的戒刀後來沒了,隻剩下“生金棍”了呢?還有,元雜劇裡絲毫可沒提孫悟空的另一大裝束特征——虎皮裙在哪呢?還有為啥電視劇裡的孫行者頭戴僧帽?書裡是這樣嘛?好了,要說的内容太多,今天先引述到此。下回再來好好探讨一下孫行者的服飾演變史吧!(待續)
前往“蝸牛看西遊”公号,可看到相關文章《金箍棒誰造的?揭秘西遊最牛武器專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