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今随着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佝偻病發生率已經大為降低。但是,在近期的工作中,我發現很多家長對于這個疾病認識不清,部分寶寶維生素D不足甚至出現了佝偻病激期的表現,亟需糾正大家在嬰幼兒養育中的認識誤區。
佝偻病,英文名稱為rickets,是指因營養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嬰幼兒骨礦化不足的疾病,主要表現為頭大、雞胸、漏鬥胸、肋骨凹陷、駝背、兩腿彎曲、腹部膨大、發育遲緩等表現。最常見病因是維生素D補充不足、胃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不良等。造成的主要結果是骨礦化不足、骨頭軟、容易骨折、彎曲、形成特殊的骨性結構(見下文佝偻病激期、後遺症期臨床表現)。
臨床上,我們将佝偻病分為初期、活動期、恢複期、後遺症期四期。
1 初期:常表現為易激惹(嬰兒容易哭鬧且不容易哄住)、煩躁、睡眠不安、夜啼、多汗(跟季節、進食、活動、哭鬧等沒有關系,比如安靜狀态下天氣涼的時節)、枕秃。常見于6月齡以下嬰兒,特别是3個月以下。
以上表現不典型,醫學上稱為非特異性神經興奮性增高症狀,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現。這類症狀與鈣的生理功能有關系。
2 活動期(激期):因為長時間骨礦化不足出現了骨質的異常改變。主要有以下骨質改變:
2.1 頭部
(1)顱骨軟化——頭骨摸起來像乒乓球一樣、輕壓就凹下去一塊。這種情況最常見于 3—6月齡嬰兒;6月齡後顱骨軟化往往檢查不出。但臨床上,我也發現有些新生兒由于母親維生素D或者鈣補充不足出現顱骨軟化的情況。
(2)方顱——額骨、頂骨對稱性隆起,颞部向兩側凸起,頭頂部扁平呈方形,更重的情況可以有馬鞍狀、十字狀頭顱外形。
(3)囟門閉合延遲——常在2.5-3歲仍未閉合。
(4)牙齒——萌出延遲、牙齒缺乏釉質、軟、易折、易齲齒。
2.2 胸部:胸骨畸形多見于1歲左右嬰兒。
(1)雞胸——像雞胸脯一樣、胸骨下段向前凸起。
(2)漏鬥胸——肋骨處像漏鬥一樣、部分骨質凹陷、周圍平或者略隆起。
(3)肋骨串珠——見于營養不良或者明顯看出肋骨的寶寶,觸摸時同一肋骨上有凸起的部分,像手串上的珠子。
(4)肋膈溝——因肋骨骨質軟,在膈肌附着處(胸骨劍突後、第6肋骨内面等)的骨頭在膈肌收縮時(吸氣)時胸骨劍突和第6肋骨向下凹陷。
2.3 四肢
(1)腕踝畸形——腕部和踝部明顯膨大,像戴了镯子一樣;見于6月齡以上嬰兒。
(2)下肢畸形:由于骨質軟化關節松弛在重力作用下出現O形腿、X形腿。見于1歲後可站立的嬰幼兒。
2.4 脊柱和骨盆
寶寶學會坐以後,由于脊柱礦化不足引起脊柱後凸或者側彎、嚴重者形成扁平骨盆。
2.5 其他非骨質表現:
(1)活動期常有頭軟弱無力、坐、立、行大運動發育落後。
(2)嬰兒肢體軟、肌肉松弛、青蛙腹。
(3)條件反射形成慢、表情淡漠、語言發育遲緩。
(4)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
(5)貧血。
3 恢複期:經過及時診治,糾正了營養缺陷、補充了相應的營養物質等後症狀有減輕、緩解甚至消失,血生化改變恢複正常。
4 後遺症期:由于長期骨礦化不足引起持久的骨質改變,比如雞胸、漏洞胸、脊柱側彎、脊柱後凸甚至扁平骨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