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源源不斷的出現在餐桌上,導緻現代很多人受到肥胖的困擾,而肥胖是誘發膽結石的一個很重要的風險因素,加上不吃早餐等不規律的飲食習慣,膽結石的發病率逐年增加。
一旦患上膽結石,很多人期望能保守治療,選擇“帶石生活”,直到萬不得已才選擇手術治療,害怕膽囊切除後會影響以後的生活質量。那麼問題來了,膽囊切除後到底會對人體有多大影響呢?
從中醫的理論來講,膽是人體五髒六腑中的六腑之一,又為奇恒之腑,除了負責貯藏和疏洩膽汁外,還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膽氣虛的人則會出現膽怯易驚、失眠等一些精神狀況。因此,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器官。
現代醫學認為,膽囊隻是一個儲存器官,負責儲存肝髒裡産生的膽汁,在我們進食的時候,膽囊收縮排出膽汁,幫助消化食物中的脂類物質。因此,膽囊切除後,并不會影響膽汁的生産,肝髒生産的膽汁直接經過膽總管進入十二指腸,參與食物消化。總的來說,理論上膽囊切除後不會對人體産生影響。
其實,在部分慢性膽囊炎反複發作的患者中,其膽囊已經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留在身體裡面更容易出問題。長期“帶石生活”的人,随着結石的增大,很容易反複出現膽絞痛;慢性膽囊炎長期反複發作,刺激膽囊出現膽囊息肉,這些息肉甚至有惡變的可能,因此,在符合手術适應症的情況下,以選擇手術為宜,雖然有研究表明,膽囊切除術會增加患腸癌的風險,但這個結論仍有争議,目前更傾向于腹腔鏡下膽囊切術并不會增加患小腸癌、結腸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風險。
當然,膽囊切除後,并不是對身體一點影響也沒有,除了手術中會存在肝外膽管損傷、出血風險外,膽囊切除後,患者出現腹瀉概率較高,少數患者也會出現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等病。這可能與少了膽囊的濃縮功能,腸内膽汁不能達到足夠的濃度,以緻脂肪的消化和吸收發生障礙,而産生腹瀉。但整體來說利大于弊,許多研究通過對膽囊切除術的患者進行長期随訪,結果表明,膽囊切除術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患者也不用再擔心膽囊炎、膽結石的再次發作。如果我們還是接受不了沒膽的生活,那就從根本出發,規律清淡飲食,減少患這類疾病的風險吧。
(文中配圖均為資料圖,僅供參考)
(作者:賈南,醫學碩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