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小暑雜詩10首?2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天,我拿到了出版社快遞來的《順其自然——二十四節氣中的智慧》樣書其時雨水已過,驚蟄未到,正是初春時候大雁北歸,草木萌動,一派欣欣向榮正逢北京冬奧會剛剛落下帷幕,開幕式上那驚豔世人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短片記憶猶新這屆注定要載入史冊的冬奧會,再次激發了國人對于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一時間關于節氣短片的拍攝過程、花絮及有關節氣文化的報道見諸各大報端自己這本有關節氣的小書能在這樣的時機面世,可謂幸運之至,我心存感激,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夏夜小暑雜詩10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天,我拿到了出版社快遞來的《順其自然——二十四節氣中的智慧》樣書。其時雨水已過,驚蟄未到,正是初春時候。大雁北歸,草木萌動,一派欣欣向榮。正逢北京冬奧會剛剛落下帷幕,開幕式上那驚豔世人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短片記憶猶新。這屆注定要載入史冊的冬奧會,再次激發了國人對于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一時間關于節氣短片的拍攝過程、花絮及有關節氣文化的報道見諸各大報端。自己這本有關節氣的小書能在這樣的時機面世,可謂幸運之至,我心存感激。
也是在四年前的早春季節,沒有準備,也沒有預期,我臨時起意,想追随節氣做點兒記錄。對一個生活在城裡、不務農事的人來說,實在沒有什麼資格來談節氣,讓我拿起筆的原因,或許是出于一份對現代人的生存狀态的關注。
随着城市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現代人類正遭受各種“擠壓”,也越來越偏離自然的懷抱。我們住在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裡,不接地氣;吃着先于時令的菜蔬水果,四季不分;宅在家中,點燈熬夜,黑白颠倒;對待子女的成長,奉行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時時拔苗助長……這哪裡是順其自然的節奏呢。
而恰恰是近些年來,已屆中年的我漸漸認識到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強扭的瓜不甜,強摘的花不香,順其自然的,才是美好的,天地萬物莫不如是。事實不正是如此嗎——按照時令播種、順其自然采摘的果蔬,才保有本真的味道;順其天性成長的孩子,一般也都性格溫和、陽光開朗、自信滿滿;發乎内心的愛情,才會開出甜蜜的花朵……
順其自然,就是順着天性來、不強努,是素樸的本真,是慢慢養成,是靜待花開的耐性,是不急不躁的從容。在求速度、步履匆匆的現代社會,這些都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品質!
而節氣,這一古老的關于時序的知識體系,正是我們的先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不斷總結規律而形成的,是順其自然、順應時令的智慧結晶。或許節氣會帶給我一些答案吧?帶着這樣的期許和探尋,我走進了節氣的世界。
一年來,我也像老家的父輩們那樣,踏着時令的節拍,不同的是,他們是播種、耕耘、收獲,我是做些記錄。筆下也不外是所思所想、寒暑往來、陰晴變化、四季果蔬、花開花落、鳥獸行迹等,随記随發到微信朋友圈中。接連發了幾期,便引起一些朋友的關注,他們點贊、詢問,鼓勵有加,自己仿佛也來了勁兒,半月一記的“節氣記”硬是堅持下來,便有了這本小書的雛形。
追尋的過程,也讓我體會到節氣的博大精深和玄妙無比。往小裡說,節氣是曆法,是從事農耕實踐和日常生活的時間指南;往大裡說,它體現了中國人的生命觀、宇宙觀,蘊含着陰陽相生的辯證法則和天人合一的哲學内涵。
節氣很古老,有着明顯的人類童年時代的印迹,散發着遠古的文化氣息,又體現了順其自然、順天應人的古代智慧,放之四海而皆準,永不過時。在關注節氣的過程中,也令人欣喜地發現,節氣其實并未淡出我們的視野,它古而不舊、曆久彌新,依然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在今天,節氣的意義依然有多方面的體現。
一是曆法作用。節氣會出現在每年的日曆中。打開一本日曆,就會發現上面共有四個曆面:陽曆、陰曆、周曆和節氣曆。在鄉村,節氣依然是人們從事農耕實踐和日常生活的時間指南。“春分麥起身”“清明時節,種瓜點豆”“谷雨前,好種棉”“芒種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霜降拔蘿蔔,立冬起白菜”……随着鄉村振興步伐的加快,集約化、規模化必是未來農業的發展大勢,現代農業仍然要遵循順應天時的大原則,節氣依然是重要的時間參照。
二是健康養生指南。節氣是現代養生保健的理論依據。現代養生理念認為,人體小宇宙要和自然大宇宙同頻共振。一年分四時二十四節氣,對應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節律。一天也可對應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一天二十四小時也可對應二十四節氣:午夜零時對應冬至,淩晨一點小寒,兩點大寒,三點立春,四點雨水,五點驚蟄,六點春分,七點清明,八點谷雨……依此類推。人的四季養生、日常起居最好也取法自然,尊重規律。在自然界中,驚蟄節氣一到,陽氣漸升,萬物複蘇,蟄蟲驚醒,與此相對應,人在早晨五點也要起身了。雖然對多數點燈熬夜的城裡人來說根本做不到,但有節氣在,就是一份提醒,它提醒我們要早睡早起,尊重自然節律。
中醫講究冬病夏治和夏病冬治,夏天推出“三伏貼”,冬天推出“三九貼”,這種治療方式的時間依據正是夏至和冬至這兩個節氣。這兩個節氣分别是陽氣和陰氣達到極點,正可辨證施治。《紅樓夢》中寶钗所服用的“冷香丸”,是在春分這日研制,大概也是出于這一日陰陽平衡、寒暑持中的考慮吧。
還有那些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養生常識,諸如“春捂秋凍”“白露不露腳,寒露不露身”“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換上棉”“夏不坐木,冬不坐石”等,其實也都源于節氣和時令,它們是順其自然的、科學的,也是值得遵循的。
三是文化意義。在信息化日益膨脹、人人恨不能24小時在線待命的當下,如約而至的節氣會為人們按下暫停鍵,止住人們奔忙的腳步。當我們清明踏青郊遊、小暑賞荷納涼、晚秋登高懷遠、冬日圍爐夜話,當我們有滋有味品嘗着冬至餃子夏至面、端午粽子中秋月餅……我們該心存謝意,正是古老的節氣給了我們放松和調整的機會,讓生活多了些詩和遠方,多了些節日的儀式感。
節氣是農耕時代的田園牧歌,是現代人集體的文化鄉愁,是我們内心深處對自然和田園生活的無比向往。一個個如期而至的節氣,對現代人而言,都是一次次珍貴的提醒。它告訴我們,人類是自然之子,要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節氣中順天應時、順其自然的古代智慧,也越來越被現代文明所汲取和接受,如今我們所奉行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态觀,斷舍離、低碳、綠色簡約等生活理念,其實都是對節氣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順其自然,才會美好如初。
(作者單位系山東财經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27日第4版
作者:段春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