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中的“黃”字,是個使用率極高的漢字,基本義是“黃色”即像黃土、絲瓜花或向日葵花之色的一樣顔色,為最常見的七種顔色之一,在光譜中位于綠色和橙色之間。【說文】:“黃,地之色也。”它也科作形容詞,意思是“黃色的”。那它的本義是什麼呢?
“黃”字是個象形字。甲骨文中的“黃”字,看上去就像一個伸着雙臂站立的人,讓人迷惑的是,他有個大的異乎尋常的肚子。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原始社會,先民們的生活環境惡劣,衛生條件非常差,他們常年吃着不幹淨的食物,所以肚子裡常常會生蟲——諸如蛔蟲、血吸蟲之類,病情嚴重 的患者,肚子就會漸漸鼓脹。所以,“黃”字的本義就是“肚子因生蟲而鼓脹的人”
金文中“黃”字的寫法更加形象:為了表達出患者的痛苦,人們又在其上加了一個面向天空的“口”形,意思是說病人在痛苦地朝天哀嚎。發展至秦代的小篆階段,“黃”字的寫法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口”變成了“廿 ”;兩隻胳膊脫離了身軀,成為一左一右兩個點。隸書中的“黃”字完全筆畫化了:表示胳膊的兩點被連成了一條直線,與代表“口”的部分共通組成了“ ”,中間的大肚子變成了“由”,下面的兩隻腳脫離了身體,而成為一左一右兩個支點。若不了解此字的演化過程,便很難讀懂它。自此,“黃”字的寫法定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