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包含有中國政治哲學思想、管理思想,基本上是傳承上古之聖人心法,指出國家治理有九條原則,這是作為一個領導人要注意的。依據現代西方管理思想,我們普通人不管哪一種職業,從管理者這個概念上來說,這九條原則是可以借鑒的。當然,我們這裡不是談政治哲學,也不是談企業管理,我們重點看孔子告訴魯哀公踐行這九條原則的中心是什麼?
"誠身"就是這個中心。誠身,即先建立自己原文後面說,"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字面意思是說,我們要反省自己,哪一條是善路,哪些是善行,這個搞不清楚,你身不能誠,身不能誠,你親朋好友的關系也處理不好,也得不到社會和人們的信賴,你的人生之路基本就跨了。
這麼說是不是孔子本意呢?是,也不是。
誠身怎麼做到?明乎善是指我們普通認為的善行嗎?
後面說了:擇善而固執之,就是選擇一種善,牢牢地堅守,使自己的思想專一不變,這是必要條件。
什麼是善?這是個大問題,古今中外各有解釋、各有道理。
中醫角度看,這個善念、善行是能使人身心愉悅的,以此為判斷标準很容易。但是,加上人為觀念,又分兩個方向了,比如,我盤算着騙了一些錢買部手機,我心裡也很爽啊!這也是善嗎?這肯定不是,很明确地說。佛家禅定生喜樂,但我們一般人達不到。
顔回的修養,得一善就抓住不放啊,這個"善"指什麼?孔子擇乎中庸,守不到一個月的(孔子自謙的說法啦),他守的是什麼?
孟子說,可欲之謂善。這是修身境界上的問題了,可欲,指内心激發的一種的力量,舉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我們追求外界物質東西一樣的那種力量,整個身心都投入進去,廢寝忘食。這麼說的話,追求物質也是善了?當然不是,因為你一旦受到挫折,這個力量就跨了,下一步"有諸己之謂信"更免談。
上面從中醫、修養兩個角度談了一下對善的理解,下面,我們轉到實際生活中來,談善行
佛家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是佛家學說的中心哈,這裡的善,當然是善行啦,佛家有一整套關于善的解釋和行善要求,這裡不做闡述。那麼,也要來點兒幹貨才行啊。
唯識認為,前五識"性境現量通三性",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的眼、耳、口、鼻、舌五根,在作用的時候,是通三性的,三性即善、惡、無記。這裡不談人性善惡問題哈。譬如,我們眼睛,看到不喜歡的可能會瞪眼,穿着不是名牌的衣服感覺不爽,這些都是前五識對應外境與五根的作用,這個作用添加了意識,就有善、惡、不善不惡的區分,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善惡行為的開端。
明乎善不容易,人的觀念、外界因素、倫理關系等等都有諸多影響
那麼,不區分了,我一心行善,多做善事可以吧?當然可以,不過境界上不夠,這樣也是主觀的,也沒有明乎善。這樣的行為沒有多大的影響,比如,一心為某個人好,好得過頭,好得人家受不了,怎麼着也不能給差評,給個"好人"稱号。
《老子》言:善行無轍迹。所以,這裡的善從行為上是中性的,沒有功利性,這樣才能做到誠,理搞不透,不能算身誠。這個發生機制在于:明乎善,進一步影響心理的轉變,再進一步生理的轉變,行為表現得以轉變——氣質變化,達到誠的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