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寶寶出生後,初為人母的寶爸寶媽心情都十分緊張,由于缺乏經驗,看着這樣軟綿綿、脆弱的一個小家夥,難免惶恐,甚至焦慮不安。
但事實上,有些看似異常的問題其實是正常現象,沒必要太過緊張,徒添煩惱。
堂妹剛晉升為媽媽不久,整個養育過程都是在忐忑中過來的。
女兒月子裡拳頭一直緊握着,她聽說這是正常的,到一定月齡就張開了。
但堂妹還是忍不住胡思亂想,總覺得孩子是不是哪裡沒發育好?才不能主動張開手掌,萬一到年齡還沒張開,再去看醫生是不是就遲了,光是這個問題,就跟我說過好幾次。
我告訴她無須擔心,《嬰幼兒及其照料者》中也寫到:四個月前寶寶握着拳頭是正常的,但超過這個時間才要注意,若手掌仍然張不開,可能是疾病原因。
初為父母這種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擔心寶寶會出問題,任何一個小細節看起來不對都會多想。
1)生理反應
新生兒雖從母體分離後,但大腦并未發育成熟,協調性還較差,神經系統并不能完全控制好自己的肌肉。
因此,拳頭會一直處于緊握狀态,到将近三四個月能自我掌控時,這種握拳的動作才會逐步消失。
并且,寶寶開始發展精細運動,還會有意識地伸出手抓某些物品。
2)保留子宮中的習慣
寶寶在腹中時,由于子宮内部環境較小,因此手指會握成拳頭,包括身體都是蜷縮的。
出生後寶寶肯定需要一段時間适應,畢竟子宮内保留的習慣是不容易改變的。
事實上,新生兒身上還不止這一個“怪毛病”,好些都是看似異常實則正常的。
1)蜷縮睡覺
有些較為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寶寶剛出生時喜歡蜷縮身子睡覺,總擔心這樣會不會影響發育,事實上是不會的。
這也是子宮中留下來的習慣,一時難以适應,而且蜷縮的姿勢會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2)愛哭鬧
新手爸媽最懵圈的,莫過于孩子出生後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樣,動不動就哭鬧,而且毫無緣由。
總覺得孩子是不是哪裡不舒服,有時喂奶也不是,換尿布也不是,其實這都是父母的假想。
心理專家西格爾說,新生兒哭鬧的一大部分原因源自于缺乏安全感,他們需要父母的擁抱、關懷。
隻是由于此時的寶寶并不會說話,因此隻能通過哭鬧表達。
孩子的哭有多種含義,除餓了、困了、拉了、尿了之外,父母也别忽略了觸摸需要。
3)經常打噴嚏
成為父母後,最怕的就是孩子生病,一則受罪二則麻煩。
因此,孩子一打噴嚏,父母就擔心是不是發燒、感冒了,但量過溫度後又一切正常。
事實上,寶寶之所以會不停打噴嚏,是因為鼻腔粘膜還未發育完善,因此遇到細微的灰塵才會這麼敏感。
随着月齡逐漸增長,這種現象會逐步完善,打噴嚏的頻率也會慢慢降低。
當然,育兒非小事,寶寶的身體狀況的确反映在細節裡,父母小心些沒錯。上述的這些“小毛病”雖正常,但也要提防其他異常表現。
1)皮膚泛黃
新生兒出生後會出現皮膚泛黃的情況,這時要考慮黃疸的可能性。
而且,有些孩子剛出生并不會顯現,等到幾天後才開始皮膚發黃,這時要帶去醫院查查,是否為黃疸。
并根據黃疸的具體類型——生理性、病理性、母乳性,判斷後期要采取什麼措施。
2)頻繁吐奶
新生兒的胃差不多是水平的,喉嚨又較細,因此喝奶時若太急,就容易出現吐奶的情況。
偶爾幾次很正常,但如果吐奶的現象太過頻繁,父母就要注意了,及時去醫院排查是否為疾病原因。
3)常昏睡不醒
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一個月,除了吃奶基本就是睡覺,每天要睡20到22個小時。
但如果孩子一直處于昏睡狀态,且呼吸急促,可能說明某個器官發育存在問題。
總而言之,如若對新生兒的一些特殊情況有疑問,可以先咨詢有經驗的老人,若老人不了解,帶去醫院檢查一下也可安心。
早發現早治療,對恢複能力極強的新生兒來說,不至于遺留太大問題。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皆源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删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别錯别字,請别介意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