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完整的國畫,需要使其更為美觀,以及便于保存、流傳和收藏,是離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或絹類物品上的。裝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後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裝裱可以說是對書畫的深加工。明代周嘉胄在《裝潢志》中說:“裝璜優劣,實名迹存亡系焉。竊謂裝璜者,書之司命也。”(裝裱得好壞,直接關系着名人手迹的存亡。筆者認為裝裱這件事,是決定書畫命運的大事。)正如近現代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在1957年1月3日《人民日報》上發表的《裱畫難》一文中說:“作為一件藝術品,除了畫面的藝術水平決定畫家而外,裝裱是最重要的一關”,足見書畫裝裱在整個書畫藝術中的重要性。
凡新寫好的字畫,一般要存放一段時期,讓墨色、印泥有一個自然晾幹的過程,但最好不要長期放置,因為寫畫時受水墨、顔色和膠水的浸漬,幹後就會凸凹不平、起皺痕,若不裝裱襯托,非但不如原來的樣子,還要減色。所以一定要及時裝裱,才能使墨氣托出紙面,使畫面生動,有益于顔色滋潤、飽滿渾厚可觀。而且經過藝術設計的裝裱,顯得整潔美觀,更能增添神韻。要是放置不裱,如畫心空卷的不實或折疊成塊等。也不宜保護,存放時間日久就會從折疊處折斷紙絹的纖維,印泥可能會轉印到畫面上。或不慎造成斷裂破損、殘缺、污染、變色、水漬等明顯損傷,如最易發生黃色斑點,很難去掉,并容易招緻蠹蝕。為日後收藏留下隐患,裝裱後直接影響書畫作品的品相,也影響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如經常受潮濕,易生白、紅、黑黴斑,若濕後粘連,就不易揭開,即使晾幹也變成了廢紙、爛紙灰,無法挽救。
清代周二學在《賞廷素心錄》中說:“書畫不裝潢,既幹損絹素;裝潢不精,又剝蝕古香。”(“書畫不裝裱,就會很快使絹面或紙心受到損壞;裝裱得不精美,又會侵蝕書畫原有的古色、古香的韻味。”)
由此說明,要想書畫保持永久,便于欣賞、收藏、流傳,必須及時裝裱。而裝裱技術的高低、绫絹色彩的選擇與裝裱形式的設計直接影響到書畫作品的藝術效果。如有很高價值的新書畫作品,裝裱地好就會錦上添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