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 灼見(penetratingview)
一個母親給孩子自由,讓他去尋找詩和遠方,這是對青春最好的祝福。
作者 | 無才姐
來源 | 女子無才便留德(wucai6de)
我不是高曉松的粉,相反,我好像還經常“黑”他。
有一次在閨蜜群裡,不知道誰發出靈魂拷問:
如果荒島求生隻能帶一個男人,吳彥祖和高曉松之間你會選誰?
大家糾結得滿地打滾,最後紛紛表示,為了不把自己悶死,必須帶上萬裡挑一的有趣靈魂。
隻有我倔強地說:“不,我選擇吳彥祖。”
還是給我吳彥祖吧,我自己來負責有趣好了。
怎麼說呢,其實我也不是什麼顔控,主要看氣質。
但是這不妨礙我讀高曉松的書和聽他的談話節目。
他這人不太消停我知道,一會兒自拍一會兒酒駕一會兒卷入網戰,風口浪尖遊走是常态。
一般我都安靜吃瓜,冷眼旁觀。
但是最近他被群嘲了,我卻第一次有點坐不住了。
起因是一位武大學生寫下了自己臨近畢業的迷茫。
武大畢業生 @磊磊學長的信
文中提到高曉松曾說年輕人要追求“詩和遠方”“愛與自由”,而他目前連“眼前的苟且”都岌岌可危,不知道詩和遠方到底在哪兒。
接着對高發出疑問:“如果他像我一樣,還敢說出這種話嗎?”
文章的最後寫道:“我并不是消極,隻是很疑惑,在當前的大環境下,我們這代人還有資格提夢想嗎?”
被點名的高曉松回複了,這個回複很高曉松。
高曉松的微博回複
這麼多年來,無論體重如何變化,他的青春觀始終如一:此時不浪,更待何時?
然後他就被四面八方的口水淹沒了。
曾經在《奇葩說》上對“清華男神”的一番教導也被順勢挖出,被批到體無完膚。
“站着說話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質疑聲此起彼伏,有人諷刺說,高是在教導年輕人一邊啃老一邊胸懷天下,這種對錢看得開的假清純隻不過是在顯示他自己的優越感。
不出所料,高曉松的顯赫家世被又一次扒出,于是他的言論被定義成既得利益者對普通百姓的誤導、揶揄和嘚瑟。
不知為何,看到這些振振有詞的批判,我的胃開始疼。
01
互聯網常常令人産生錯覺,以為自己有資格去對任何人評頭論足,以為自己和任何人都站在同一個高度。
可惜這并不是事實。
人固然無高低貴賤之分,但格局和眼界卻有雲泥之别,這些是深深植根于家教之中的。
今天,很多人對世家的理解已經僅僅隻停留在物質的層面,關注點都隻放在那些可以用來攀緣附會的“關系”上。
精神貴族的概念已經面目模糊,家風傳承已經遙遠得像個傳說。
大部分人對高曉松顯赫家世的解讀都很……怎麼說呢,過于市儈。
他的父親高立人是清華大學教授,母親張克群為著名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師從梁思成。
外公張維是深圳大學首任校長,兩院院士,外婆陸士嘉是著名流體力學家、北航創建者之一。
堂舅父張克潛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外舅父為知名中醫施今墨。
随随便便一個名字都如雷貫耳。
高曉松(前排右二)與家人
當網友們把這種家族理解成能給高曉松上學找關系、工作鋪路的時候,真有點令人啼笑皆非。
從小住在清華園,鄰居全是頂級知識分子,往前走兩步就是林徽因梁思成家,這意味着什麼?
難道令人豔羨的就隻有一流的人脈嗎?
我們的目光和思維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這樣的文化世家給予子女怎樣的教育難道不足以引起我們的好奇心嗎?
要知道,那句著名的“生活不隻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并不是高曉松說的,說出這句話的,是張克群。
而放眼望去同樣是當媽的,有的在催婚催生,有的在狼狽雞娃,差别難道隻在于有沒有錢和人脈?
高曉松母親張克群訪談截圖
圖片來源:一條
高曉松從小受到的教育并沒有詳細的文字記錄,但同樣擁有“最強朋友圈”的家族傳承給子女的是什麼,我們大概可以從《傅雷家書》中窺見一斑。
在傅雷寫給傅聰的書信中所到達的教育高度隻能用四個字來形容:望塵莫及。
傅聰是他的長子,聞名世界的鋼琴演奏家。
傅雷對傅聰的訓誡是什麼?
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第四做鋼琴家。
一般人家裡出了個鋼琴家做夢都笑醒了有沒有?
在他們家這個目标隻排第四,最不重要的一個。
這是在裝嗎?看了《傅雷家書》你隻會被他們的牛逼吓出一身冷汗。
《傅雷家書》三聯初版,1981年8月
傅雷的職業和音樂沒有半毛錢關系,卻有着驚人的音樂鑒賞力,對傅聰的點評專業精準,對各種名家作品信手拈來,父子倆對音樂的探讨占了書信的主要部分。
除了音樂,他們還聊文學、聊美術、聊外語,無論哪個領域,傅雷都是真正的專家,見解獨到,令人歎服。
不僅淵博,而且貫通,比如用談論《琵琶行》的時候用西洋音樂術語來注解,談論莫紮特的時候找到羅曼·羅蘭的評論譯出來,沒有做不到,隻有想不到。
傅聰七歲半才開始學琴,頑劣叛逆,時有間斷,原已考上雲南大學準備放棄專業道路,後又退學專攻鋼琴,赴波蘭參加肖邦大賽時是所有選手裡底子最薄弱的一位。
但是他從小培養起來的意志品格支撐他在備賽的六七個月中每天練琴八小時,衣衫盡濕,毫無怨言。
而從小浸淫其中的文學藝術氛圍賦予他獨一無二的音樂理解能力,他彈奏的肖邦令波蘭人驚歎不已:一個中國人怎麼會這麼懂肖邦?
傅雷與兒子傅聰在研究詩詞,妻子朱梅馥在一旁織毛衣
這可不是一般的中國人。
這個中國人家中的常客是錢鐘書、楊绛、巴金、劉海粟、梅百器、馬思聰、夏衍……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他們或許是人脈,但更重要的是構成了這個家庭的教育底蘊。
這才是真的的家底。
02
我相信高曉松“錢不高貴也不肮髒,隻是一個工具”的論調完全發自内心,而後面“也可以用來點一支煙”也不是想來膈應人。
書香門第出來的人,大多如此,和他們有沒有錢并沒有多大關系。
解放前的清華大學二校門
中國知識分子清貧了很多年,榮華富貴隻不過是最近十幾二十年飄來的雲煙。
“大學教授,越教越瘦”是我當年南大老教授的一句戲言,這位教授也是學界泰鬥,如今已仙逝。
他們對物質并非全然沒有欲望,但有一種骨子裡的釋然。
傅雷有錢嗎?
當他的次子傅敏淚流滿面地請求父親同意他報考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時,傅雷說,家裡隻能供一個孩子學音樂,你也要學音樂,我沒有這個能力。
在和傅聰談到理财時,他寫道:
“理财”,若作為“生财”解,固是一件難事,作為“不虧空而略有儲蓄”解,卻也容易做到。隻要有意志、有決心,不跟自己妥協,有狠心壓制自己的fancy(一時興起)!
工作中的傅雷(1961年春)
所以但凡談到錢,他總是在手把手教傅聰如何摳門,甚至要求傅聰省掉原先要給父母的支出。
摳下來幹什麼?
為了減少演出,騰出更多的時間學習。
演出是鋼琴家謀生的手段,傅雷卻覺得不必去“開源”,用更多精力去追求藝術才是正經事。
放在今天是不是很颠覆?
中國知識分子已經清高了幾千年,當我們突然無法理解他們的時候,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高曉松的家族名單一甩出來,有人已經自動把他和“家裡有礦”劃上了等号。
但事實上他家有的不是礦,是别的我們沒有的東西。
高曉松年輕的時候組了個樂隊四處演出,常常入不敷出,睡過樓道火車站,最落魄的時候連回家的車票都買不起需要朋友接濟。
那些認為他因為有家庭背景才敢如此折騰的人不妨扪心自問,如果你家有礦,會不會讓孩子去這樣折騰?
不會的。
我們看到的是“成名要趁早,祖蔭别浪費”。
我們根本沒有張克群那種從容,對孩子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高曉松經曆過考研失敗、創業失敗,很是落魄過一陣子,鮮衣怒馬之前也曾筚路藍縷,家裡所謂的人脈連考研都沒好好利用一下,更别說能把他捧紅。
當高曉松的校園民謠唱遍九十年代時,有幾個人會管他爹媽是誰?
當九十年代的偶像紛紛過氣時,他能活躍到今天,圈了一批又一批新粉,靠的到底是什麼?
這個長相很俗的中年大叔,經曆、見識和才華還真的沒有一樣俗。
歸來仍是少年這句話在他身上不太合适,畢竟顔垮了。
歸來仍懂少年這句話應該很合适,畢竟他真正擁有過自己想要的青春。
圖片來源:《曉說》第二季
03
高曉松對“清華男神”那番關于胸懷天下、改造國家的言論被群起而攻之,令我格外心驚。
當群情激憤說他扯什麼有的沒的,當然是找工作重要,買房買車重要,結婚生子重要,财務自由重要……的時候,我有那麼一瞬間對世界産生了懷疑。
找工作不是不重要,可當中國最頂尖的高校最優秀的學生走上全國收視率最高之一的談話節目,開口就是找工作的時候,你知道這意味着什麼嗎?
我不認為高曉松的反應有什麼做作,從他從小接受的教育來看更像是一種本能。
家國情懷向來是知識分子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在傅雷寫給傅聰的書信中,多次提到要想想能為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做些什麼,多次敦促傅聰要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建議他不僅要做鋼琴家,還要做音樂教育家。因為鋼琴演奏固然能讓人愉悅身心,但教育才能發揮更大的能量,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我很喜歡的美學家蔣勳先生也常常說起嶽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正氣歌在他幼年教育中所占的地位。他的父親是黃埔軍校出身,母親是晚清貴族。
更不用說上下五千年,讀書人無論出身多麼貧賤,從捧起第一本書起,首先接受的概念就是仁義和家國。
學而優則仕,至少在表面上都是奔着改造國家去的,事實上也真的有無數人為了真理付出一生。
如果沒有家國情懷,很難想象中華文明可以綿延至今,成為地球上唯一不曾間斷、沒有消逝的文明。
如果把找工作放在首位,那麼很多千古名句都成了笑話。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個笑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是個笑話。
這是怎樣的悲哀!
也許你隻覺得古人陳朽、文人酸腐,價值觀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那麼不妨看看隔壁的西方國家。
西方教育從不會輕易否認個人的力量,總是會鼓勵孩子去做一個改變世界的人。小到點點滴滴保護環境,大到雄心壯志發明創造,沒有人覺得不值得,也沒有人覺得不可能。
西方的企業家為何普遍熱心于慈善事業?
而我們謹記“窮則獨善其身”的時候恐怕早已忘了後面還有一句,“達則兼濟天下”。
如今的我們,胸懷裡還裝得下天下嗎?
于右任親筆題寫張載“四為”句珍拓
04
能夠在人類曆史上留下姓名的有兩類人,一類獻身于家國,一類活出了自我。
如果覺得家國太遙遠,那麼退一步,活出自我也是極好的。
但如果隻是把謀生放在第一位,既無家國,又無自我,我們的時代将再也不配擁有優秀的人才。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教育唐伯虎去找份正經工作,教育梵高想辦法養活自己,教育李安努力養家别吃軟飯,那麼他們統統都不存在了。
也許有人要說,情懷不是人人都要談的東西,普通人還是腳踏實地比較重要。
聽起來很有道理對不對?
但是如何去定義普通人呢?
是不是家裡沒有經濟基礎,沒有通天人脈的人就不配談情懷,不配有理想?
這種邏輯看起來是在為普通人說話,實質上卻是在支持階層固化。
因為如果普通人隻拘泥于謀生,那麼優秀的人才隻會出現在還能擁有理想的上層社會了。
即使謀生謀得再好,理想也不可能突如其來,庸俗的價值觀隻會代代相傳。
如果以為有了經濟基礎就自動擁有了詩和遠方,這是一種很深的誤解。如果不懂得“無用之事”的價值,沒有過從心所欲的經曆,可能一輩子也讀不懂詩,到達不了遠方。
也許有人要問,由着年輕人去折騰,難道真的不怕他們虛度光陰,将來啃老嗎?
一個人長到成年,習慣、興趣、品質都已經成型,這些都和家庭教育有關。
李安的夫人林惠嘉為何放心讓他“吃軟飯”?
因為他雖然不工作,卻沒有一天停止過對電影藝術的研究和學習,才華令人無法忽視。
梵高的弟弟提奧為何甘心資助他一生?
因為他對繪畫的狂熱不摻一絲雜質,每天作畫八小時,對文學和藝術的領悟力極高。
如果擁有優秀的素質和意志,為何要怕他們虛度光陰?如果沒有優秀的素質和意志,找到工作照樣會虛度光陰,一事無成。
05
我大概有十幾年不想再提“生活不隻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因為這句話一直被濫用,已經讓人起膩了。
但是有一說一,隻有真正經曆過苟且的人才會說出這樣的話。因為隻有真正經曆過苟且的人,才會明白詩和遠方有多可貴。
一個母親給孩子自由,讓他去尋找詩和遠方,這是對青春最好的祝福。
而高曉松對武大學生的肺腑之言,也是一個中年人能夠給予年輕人的最大的善意。
—THE END—
☀本文選自女子無才便留德(wucai6de),作者:無才姐。無才姐,資深留德華,淡定倆娃媽。當你感到煩躁、焦慮、挫敗的時候,不妨用一杯下午茶的時間,看一看無才姐的爆笑故事,聽一聽無才姐的歪理邪說,看看這個才華有限而熱情有餘的女子,是如何把一地雞毛的生活過成了科學段子。灼見經授權發布。
◐◑原副秘書長回憶:堂堂省委書記,衣食住行竟然如此簡單?!
◐◑何炅:我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知乎10+萬贊:得了癌症是一種怎樣的經曆?
◐◑躲在菜市場讀書的7歲女孩走紅:這樣的父母,一看就能養出自信的孩子
◐◑讀書有什麼用?讓你始終擁有做夢的自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