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同江冬季旅遊攻略

同江冬季旅遊攻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3:25:02

入冬以來,地處雲貴高原邊緣的南丹就會寒意濃濃。今年的小寒節氣過後,冷雨菲菲,寒風凜凜,人撐着傘也會舉步難行。一個周末,我全家6個人:妻兒、女婿、外孫狗和我,卻相約去王尚移民安置點看望白褲瑤“老同”。

這個王尚安置點是南丹縣委縣府在脫貧攻堅階段實施的“千戶瑤寨,萬戶瑤鄉”重大工程之一,裡湖鄉幾千戶白褲瑤貧困戶被集中安置到王尚這個地方。我們驅車剛至王尚坳口,煙雨朦胧中的“千戶瑤寨”就呈現在眼前。一棟棟、一排排黃白紫紅相間的樓房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錯落有緻;屋前房後,低處種草皮,高地植桂樹,綠化規模不亞于城市;水泥道路,穿寨走巷,一條條,一道道,有名稱有路标,暢通無阻,幹淨整潔。

這就是瑤民貧困戶安置區?一直住城市套房的兒子大聲驚呼!

媒體曾有過報道,搬遷到這裡的貧困戶,房屋分配以家庭為單位,按人口數量決定面積大小,并且不用自出分文。每家一棟,每棟兩層,最小75平方米,大的200多方平米。室内客廳、餐廳、廚房、房間、衛生間、露台、電冰箱、洗衣機、電視......一應俱全。與其說這些是貧困戶安置房,不如說是山中小洋樓城裡大别墅,一看就感覺比城裡的套房好住,我們十分羨慕。

記得十幾年前我去香港旅遊,看到著名影星成龍的别墅,建在半山上,兩層樓,規模也跟這裡的一棟差不多。導遊當時介紹,成龍的别墅價值幾千萬元呢。

我的一名學生,一位白褲瑤老同的兒子在作文中曾感慨道:“我們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一直像在做夢一樣。搬遷前住的是又矮又小的木房子,風來風掃地,月來月點燈,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場景正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那首詩裡寫到的‘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老同”又叫“老庚”,就是“兄弟”的意思。漢族人喜歡這樣稱呼跟自己年齡相仿的男性瑤族同胞,感覺親切。我們這次造訪王尚,既沒有政治任務,也不是采訪報道;既不是走親訪友,更不是跟團旅遊。之前也認得哪個“老同”,談不上預約,純屬于“微服私訪”。

我從網上了解到,這裡是白褲瑤民族聚居地,是世界白褲瑤之鄉。白褲瑤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白褲瑤現在仍沿用時代久遠、設計科學的糧倉,依舊保持瑤王印、血手印等民族服裝文化符号,沿襲古老的砍牛祭祀儀式。粘膏樹、銅鼓、長席宴、吹牛角等民俗文化符号仍然是日常生活的主角,原真性、文化性很強。

沒想到讀新聞傳播專業即将畢業的兒子,對這個民族的文化産生濃厚的興趣,畢業論文選題為《南丹白褲瑤文化的傳播研究》。于是,全家人就陪着他來了。我們知道,這次冒着嚴寒和冬雨匆匆而來,又無任何預約,想要一探這個神秘民族如此之多的文化,顯然做不到。這次隻能說是來踩個點,感受感受冬季的瑤寨新居生活。

路上很難看到行人。好容易在一個标志性建築物——瑤家糧倉裡看到一個裹得嚴嚴實實、雙手插在上衣口袋裡的“老同”,五十多歲。我們跟他打了招呼,然後遞上一支煙。剛寒暄幾句,他的話匣子迅速打開了。他家是五保戶,就他和老伴兩人,沒有孩子,兩個侄女來這裡跟他們讀書。老家離這裡五公裡左右,水泥路相通,一年種一季糧食,主要是水稻,種一年夠吃三年。平時三輪摩托車往來勞作和運肥運糧食,十分方便。擁有兩層樓75平米,秋收過後,基本居家不出。我們問:“家裡平時生活費用何來?”他笑着說:“我們享受每人每月的低保200元,基本夠用。看病也有免費醫保,不用自己出錢。”他養有8隻鳥,鳥籠精緻漂亮。他這個雨天出來,就是給他的鳥“放風”——把鳥籠挂在樹上,讓鳥呼吸新鮮空氣,自由鳴叫,似在呼朋引伴。他說,糧食進倉之後,他的主要任務就是養鳥。問他養鳥何用?他笑着說,空閑,養着玩。每隻鳥每個月需要20元的鳥料。平時養着,碰上節日,拿到鬥鳥場跟别的鳥試試鬥功。鬥赢了,如果被鳥商看中,就可以出手,幾百元、幾千上萬元不等。但這樣的機率很小,這裡幾乎家家養鳥,五、六年能賣出一隻算是運氣好了,主要還是養來解悶。

我們提出想到他家裡看看,他很熱情地領我們進去。家裡一圈人圍着火爐在看電視。他愛人臉上始終挂滿笑容,身體看起來很好。其他幾人,一個是他大哥,從老家來這裡準備去吃喜酒的,另外兩個是侄子,一個侄媳婦。稻谷堆放在堂屋,祭祖的香火旁畫有添糧補壽的祈符。轉了一圈屋子,到處挂着鳥籠,也有絲瓜瓤、幹豇豆等自種作物。樓頂正在熏烤臘肉,年味已經很濃了。“老同”們安土重遷,原先大家都不太喜歡搬遷,現在住習慣了,感覺很好。他們也偶爾在屋旁開出一塊菜地來,種些青菜、豌豆之類的,記憶着老家的生活。

走出五保戶“老同”家,就看到不遠處有一位中年“老同”在家門口做木工活。那位“老同”正在低頭鋸、磨五塊像切菜砧闆大小的木闆。問:“弄這個做啥用?”“給五個孩子做畫闆,每人一塊。”“畫闆?這裡的孩子都學美術呀?”我們很好奇。他說:“不是的,是用來墊在白布下面圖白褲服飾圖案用的。這木闆是用粘膏樹來做,其他樹不行,隻有這種樹做的木闆才不打滑,光滑了就畫不了圖案。”問:“你家自己做白褲服裝嗎?”“做的,老婆正在家裡做呢。”我們走進屋裡,四個孩子正在烤火看電視,一個婦女專心緻志地在一塊白布上繪制着圖案。我們湊近一看,白布上呈現一些紋案,她正在用粘刀醮着粘膏一點一點的塗,粘膏在文火上烤着。這種粘膏是從白褲瑤民族專門種植的粘膏樹采來的,顔色通過文火熬制之後,可以從藍到紫到黑。我們看到服飾上的不同顔色都是用這個粘膏畫出來的。我們看她很費時費力的樣子,就問:“制作一套白褲瑤服裝需要多少時間?”。她說:“專門畫、塗一塊布上的紋案,需要三、四天時間。-件衣服要三塊布,僅畫、塗紋案,一條白褲子就差不多需要半個月時間。所以,手工縫制一套服裝,光時間就不少于一個月。”難怪後來我們到瑤服專賣店一問,每套價格幾千元呢!“老同”們一般自制的服裝不出售,都是自家人在逢節日、紅白喜事時穿戴,平時還是穿街上買來的大衆服裝,便宜好洗。

她家有五個孩子,四女一男,大女兒在讀技校,其餘四個就在家門口讀小學,讀書免費,學校還有營養午餐。政府給了房子,糧食自己回老家種,農閑時間丈夫出門打些零工,自己在家照看孩子,做這些服飾。看着兩個大人忙個不停,有使不完的勁,小孩子們在嬉戲,一家人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已近中午,雨越下越大,外孫孫也喊餓了,我們到裡湖鄉街上找吃的。突然風雨中傳來震天的銅鼓聲,我和兒子聞聲而去,以為在搞什麼活動。臨近一看,原來是三個“老同”正在試鼓。他們很投入,對陌生人的到來全然不知。一位在用電鋸精心打磨一個銅鼓的内壁,兩個在試鼓音。試鼓音的一個負責敲打,一手拿着小鐵棍,輕輕的敲打鼓側,一手拿着鼓槌一起一落的敲打鼓面,耳朵在認真的辨聽;另一個則雙手提着一隻風桶(木桶)往鼓孔裡一送一抽,目的是往孔裡送風,讓風聲與鼓聲産生共鳴,使鼓聲更雄渾、更有節奏感。旁邊一群看熱鬧的的“老同”說,敲鼓的人就是這裡的銅鼓傳承人。他從銅鼓廠買來銅鼓後,必須重新進行無數次的打磨修整和試音。為了達到最好音質标準,一面鼓試上十天半月是經常的事。他們對銅鼓的熱愛,做事的專一、執着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令我們肅然起敬。

裡湖瑤族鄉鄉府所在地的王尚小學,剛獲得“廣西未成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基地”稱号,也是我們本次出訪的一個目的地。 王尚小學是南丹縣脫貧攻堅的配套工程。目前,該校小學部和附屬幼兒園的1000多名學生,貧困戶子女均占85%以上,是一所以白褲瑤族學生為主的寄宿制學校。 裡湖瑤鄉中心小學傳承下來的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在王尚小學發展成了一個個别具特色的課外興趣傳承班。包括銅鼓、皮鼓、陀螺、牛角、刺繡、紡織布、白褲瑤民族舞蹈等10個興趣班。皮鼓、銅鼓傳承班約200人,曾多次參加過區内外大型活動演出。陀螺傳承班學生藍德賓還把陀螺打到了2000多公裡外的内蒙古全運會。

每天大課間,随着56面皮鼓敲響,1000多名孩子圍繞皮鼓和銅鼓,伴随民族器樂,一起跳起白褲瑤民族舞蹈《阿娅逗仄》。那場景,應該不亞于《安塞腰鼓》的表演場面。可惜周末沒上課,未能親睹其精彩。

除了門衛,校園靜悄悄。我們征得門衛同意,進入校進行參觀。新建校園,面積十畝左右,每一棟建築都融合着新時代和白褲瑤民族氣息。教學區、運動區、住宿區布局合理,地域分明;綠化、美化令人賞心悅目;校園整潔,宿舍内務井井有條。兒子說,這哪是鄉村民族小學?許多城市學校都不敢與之媲美!難怪她還享有“國字”稱号——全國鄉村溫馨校園。該校還兩項殊榮:廣西民族文化教育示範學校、全國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同江冬季旅遊攻略(冬季到瑤寨來看)1

同江冬季旅遊攻略(冬季到瑤寨來看)2

同江冬季旅遊攻略(冬季到瑤寨來看)3

同江冬季旅遊攻略(冬季到瑤寨來看)4

同江冬季旅遊攻略(冬季到瑤寨來看)5

同江冬季旅遊攻略(冬季到瑤寨來看)6

雨仍在下個不停,冷風不斷灌進領子,褲腿濺上泥漿,水浸進雙鞋,可我們不覺髒、不覺冷,心裡暖烘烘的。因為我們在此時此地看到:白褲瑤“老同”住有别墅,衣食無憂,玩着所好,學有所去,“活化石”文明傳承後繼有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