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海内西經》中有這樣一座神山,叫做昆侖之虛。按照《山海經》的描述,昆侖之虛屹立在西北方,方圓800裡,氣勢磅礴,高聳入雲。山上長着一種稻子,有五個人疊起來這麼高,有五個人合抱那麼粗。昆侖之虛在每個方向都有九口井,用玉石做成的圍欄圍着。山上有九道門,每道門有叫做開明的神獸守護着,聽起來很像神話中的南天門。《山海經》還說,昆侖虛是天帝在人間的都城,是衆神所在的地方。
我們所熟知的神話故事,比如像女娲補天、誇父追日、嫦娥奔月、後羿射日等等,都發生在這個地方。這個昆侖虛就是上古昆侖山,也叫做昆侖丘,它是華夏民族的發源地,後來也有佛教修行者把它說成是傳說中的須彌山。這座昆侖山跟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昆侖山并非同一個概念,而且這座上古昆侖山到底在哪裡也沒有人知道。戰國時期屈原在《天問》中曾經發出昆侖玄圃,齊居安在的感慨,說明屈原那個時候已經不知道昆侖山的确切位置了。
古今中外的地理學家、旅行家,還有曆史學家等等,或者是實地勘察,或者是按圖索迹,孜孜不倦地研究了幾千年,還是沒有搞明白上古昆侖山到底在哪裡,倒是有不少地方被認作是上古昆侖。中國古人一直都認為,黃河源于昆侖山。漢武帝于是派人沿着黃河溯流而上,去尋找源頭。使者回來報告說,源頭在于阗。漢武帝便根據古書中所記載的昆侖出玉的說法,欽定于阗的南山為昆侖山。而西晉前涼王張俊因為酒泉的南山,也就是今天的祁連山,有石氏王母堂,就認定酒泉南山為昆侖山。
佛教流行中國以後,又有人将昆侖山混同于阿耨達山。到了清代康熙時,定阿耨達山為岡底斯山,昆侖山便與藏地的聖山合而為一了。到了近代,人們把新疆昆侖和青海昆侖整合起來,于是就有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昆侖山脈。它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長大約2500公裡,平均海拔 5500到6000米,像是一條沉睡的巨龍,被視作是中華龍脈的源頭。那麼上古昆侖究竟真實存在,還是神話傳說呢?
幾乎所有的中國神話傳說中,神仙們都是從昆侖山降臨人間的。而修成得道的人,也是從昆侖山升天成仙的。不過傳說歸傳說,這世上還真的是有人親眼見過這座奇山。曆史上有記載的唯一一個到過昆侖山的人是周穆王,故事還要從西晉太康二年說起。一個叫做不準的盜墓賊找到了一座戰國時期的古墓,可能是魏襄王或者是安陵王的墓葬。他在墓葬中發現了一批竹簡,不過不準他并不知道這批竹簡的價值,還點燃了其中的幾根做火把,其他的竹簡都被他遺棄了。
當地的官員得知古墓被盜以後上報朝廷,晉武帝司馬炎随即指派學者對這些散落的竹簡進行整理,一共有十多車。經過刊教整理出了《古本竹書紀年》13篇和《穆天子傳》五篇。《古本竹書紀年》記載了從黃帝到戰國時期魏國安甯王二十年間的重大曆史事件。有很多内容和《山海經》、《尚書》、《史記》、《春秋》等等相應證。可惜的是,大部分内容都失傳了,隻存有輯佚本,也就是通過搜集整理在其他文獻中引用的内容恢複出來的版本。不過《穆天子傳》卻完整地保存下來了。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這本《穆天子傳》中記載的周穆王西遊昆侖,和西王母相會的先秦往事,比張謙出使西域還要早一些。周穆王就成了那些遠古神話中人和事的見證了。
周穆王生活在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西周中期,是周文王滅商之後的第五位君主,是周武王姬發的玄孫叫做姬滿。他在公元前976年,快50歲的時候才繼位,在位五十五年,是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天子。《史記》記載,他在公元前922年去世,活了105歲。大家都知道,自古帝王都短命,周穆王如此長壽,據說跟他沾了昆侖山和西王母的仙氣有關。
周穆王在位的時候,西周西部地區常常受一些遊牧部落的騷擾,周穆王曾經兩次率軍西征,大敗西戎各部落,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穆天子傳》是一本遊記,但是實際上記載的是他西征途中所到之處的地理和民俗,有點類似于《山海經》的記述。其中有很多地名人名,在《山海經》中也能夠找到,部分内容因為盜墓賊當火把給燒掉了,有些缺失,不過基本上可以把整個故事給串聯起來。
大約周穆王十七年的時候,周穆王姬滿帶了大批的人馬和财寶從都城宗周洛邑出發,向北先到達犬戎和焉居等部落,之後準備南祭河宗。在霧影市,他來到了陽纡山,那時候穆王西征已經有四個月了。陽纡山是上古河神無夷的領地,大概是位于今天的河套地區。河宗氏族就是河神的後代發展起來的。葵醜日,穆王到達燕然山。按照天幹地支來計算,穆王從陽纡山到焉然山一共用了35天。他選了一個吉日,在黃河邊以隆重的禮節祭祀河神,河宗首領伯夭主持了祭祀儀式,将穆王帶來的美玉沉入河中作為祭品。
在儀式中,伯夭突然以天帝的名義對穆王說:“穆滿,你應該治理天下。又說,穆滿,我将向你展示舂山之寶。昆侖山上有宮舍四處、泉水70處,你要登上昆侖山去看看舂山之寶,我将把它們賞賜給你。禮畢,河宗拿出本族的寶貝河圖和河典請穆王觀看,指明昆侖山的所在。河圖和洛書都是上古天書,周穆王受天帝之命披圖視典,前去拜訪昆侖山。河宗主動為穆王當向導,一行人直奔西土。
幾天以後,穆王到達河宗氏放牧的地方,溫古樂都。在那裡,穆王吩咐手下采購補給,做好細心的準備,可見西行并不在穆王原先計劃的行程之中。善于駕車的造父為穆王駕馭着八匹駿馬拉的車,日行千裡,一路上常常是穆王先到達一個地點,遊玩一陣子之後,大隊人馬才姗姗到達。穆王經過西夏氏、珠餘氏、河首襄山,在他出行的第223天抵達了昆侖山腳下。穆王則即日登上了昆侖山,先瞻仰了黃帝宮城遺址,祭奠了雷公墓,之後則即日在昆侖山舉辦了大型的祭祀。《穆天子傳》中詳細描述了黃帝宮和昆侖山周圍的山川河流,内容和《山海經》驚人的一緻。如果不是抄襲,那就證明穆天子傳是一部寫實的曆史文獻。
六月丁卯日,穆王登上舂山,“舂山,百獸之所聚也,飛鳥之所栖也”。穆王極目遠眺,不禁感歎道,這裡真是天下最高的山。舂山有一種神奇的植物資孳木華,不畏風雪,穆王很是欣賞,取了種子還帶了回去。穆王在山上留戀了五天,看到各種奇珍異獸,并且題字留念。之後穆王繼續西行到了赤烏,是周族宗室居住的地方。赤烏人獻上美酒、牛羊等食品,而穆王則賞賜馬匹和黃金,一路上跟每個部落都是這樣。穆王到了群玉之山,山上到處是玉石,幾乎沒有鳥獸和植被,穆王在那裡采集了大量的玉石。
大約一個月以後,也就是穆王行程的第286天,穆王到達了西王母之邦,擇吉日執白圭玄臂獻給西王母。穆王帶着白玉圭和黑玉璧,還有幾百匹錦緞去見西王母。乙醜日,西王母在瑤池盛宴款待了穆天子,席間兩人相談甚歡,離别時都依依不舍。西王母把酒歌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裡悠遠,山川間之,将子無死,尚能複來。”
意思是說:白雲悠悠,山川自顯,你我相距遙遠,重山阻隔,希望你長壽還能再來。穆天子回唱道:“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将複而野。”意思就是說:我回東土故國,打理好江山社稷,待到萬民幸福我再來見你,幾年之後将再回來與你相逢。西王母繼續為穆王唱歌,表達了自己作為天帝的女兒,奉天命守在西土,與虎豹為群的心情。
宴後,穆王驅車登上最西端的弇山,在弇山巨石之上,刻下了西王母之山五個大字,并且種植了一棵槐樹作見證。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隐曾經作詩曰:“瑤池阿母倚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離開瑤池後穆王繼續向北前行,來到了西北大曠原,休整了三個月才踏上東歸旅程。
穆王西征曆時382天,東歸用了295天,一共是677天,總裡程數共計8100裡。按照戰國時期的度量,一尺為23.1厘米,古人六尺為一步,300步為一裡,一裡相當于我們現在的400米左右,所以穆天子的總行程差不多是現在的3400公裡。周穆王從河宗到昆侖山的總行程是4700裡,約合現在的1974公裡。
不過古代沒有今天這樣發達的交通網路,走的應該都是蜿蜒曲折的道路,這樣估算的話,昆侖山可能就在今天的新疆、甘肅、甯夏和内蒙古西部一帶。有人根據從呼和浩特向南的各種地形、地勢和穆天子傳中的描述來判斷,周穆王最終到達的昆侖山有可能就是今天甘肅酒泉一帶。酒泉南山的石室王母堂看來是有由來的。
穆天子的西遊記是今天人們對上古昆侖山存在最有利的證據,後世也有人根據《山海經》中對昆侖山的描述,來判斷其地理位置。《海内西經》中:“海内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下之都。”明确指出昆侖山在西北方向。《大荒西經》中說:“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這西海、流沙、赤水和黑水都在哪裡呢?《海内經》中說:“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于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汜天之水。陽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醜途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與大汜,是多怪鳥獸。”
這裡河水是指黃河,不過黃河的源頭找不到具有這樣特征的山,有四條河流流出,但是黃河的支流大通河的發源地,今天的祁連山脈的托來山确實具有這樣的特點。托來山的東南角發源出黃河支流大通河,西南角發源出流往青海湖的布哈河,和向西流出消失在沙漠中的疏勒河,西北角則發源出先東南流向,然後幾乎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向西,最後彎彎曲曲向北流注于沙漠中的内流湖。
托來山
因此有人就認為,昆侖山就是托來山,而《山海經》中提到的西海,應該就是今天的青海省。上古時期那裡應該是海洋,所以叫做青海。當然了,這都是後人的研究,昆侖山究竟在哪裡依然是衆說紛纭。
上古昆侖山既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那就不應該是人間的山,而應該是在另外空間存在。上古時期,在颛顼絕地天通之前,人神是相通的。之後就隻能在機緣巧合之下,才有機會一見。穆天子受天帝之命,得此機緣方能到。當然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昆侖山脈也非同小可,也有很多未解之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