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健脾補中益氣?本刊記者:毛舒婷受訪專家:周福生(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脾胃病學家,全國名老中醫,廣東省名中醫),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祛濕健脾補中益氣?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本刊記者:毛舒婷
受訪專家:周福生(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脾胃病學家,全國名老中醫,廣東省名中醫)
濕邪至,疾病生。那麼,如何祛濕好呢?
說到祛濕,健脾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清代醫典《證治彙補·濕症》雲“治濕不知理脾,非其治也”,闡述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脾”≈ 西醫“消化系統”
“中醫脾”與“西醫脾”概念上甚為不同。西醫中,髒器以結構來劃定,脾為淋巴器官,具有儲血、造血和免疫相關的一些功能;中醫的脾,則非局限于某一個器官或結構,系以功能劃定,大緻相當于西醫裡的整個消化系統。
中國傳統是農耕社會,提倡“天人合一”的中醫理論也帶有濃烈的“農耕”色彩。比如,“土爰稼穑”,指土有播種莊稼、收獲五谷、化生萬物的作用。故而,具有生長、承載、孕育、化生、長養特性的事物或現象,都将其歸屬為“土”。
《說文解字》說:“脾,土髒也。”脾就是人體這棵大樹的土壤。脾被稱為“後天之本”,主要原因有三:其一,脾是氣血生化之源,主生血、統血;其二,是運化水谷之器,可化生水谷精微和水濕,并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其三,是升降之樞,可調節氣機升發肅降。
祛濕不健脾,治不得法
體内濕重,與脾功能失調關系最為密切。前面我們講過,脾能運化水濕,若脾功能失調,運化水液的“功力”大不如前,則會導緻水濕内停。
此外,所謂“氣炎土薄”,當外界濕邪盛時,脾則會相對虛弱,人體也更易招惹濕邪。所以,回南天、梅雨季節,會感覺體内濕氣更重。
正因為濕跟脾的關系如此密切,“健脾、祛濕”兩詞常配對出現。談祛濕,必同時兼顧健脾。
打個形象的比喻,人體如同一個水池,脾相當于抽水機。如果抽水機不給力,水就會越積越多,甚至泛濫成災。要想快速去除池内過多的水分,理應将抽水機的狀态調至最佳,才能使水液達到“收支平衡”。
健脾不祛濕,也枉然
祛濕不健脾,治不得法,其實,反之亦然。
脾雖然能運化水液,但本身是喜歡幹燥而厭惡潮濕的。《黃帝内經》說:“濕氣通于脾。”沉重、向下的濕邪留滞,最易阻礙脾的升清向上,從而造成脾虛。
還以抽水機為例,雖然抽水機能去除水濕,可是抽水機本身卻是怕水的,如果池子裡的水太多,甚至漫過了抽水機,抽水機更難以正常工作了。這時,除了依靠抽水機加大馬力之外,還得疏浚出水孔,加速排水。
可見,健脾、祛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雙管齊下,祛除體内濕邪才能更高效。(編輯:楊昕)
◎ 小知識:這些行為,很傷脾
想象一下,能讓作物茁壯成長的土壤是什麼樣的?大概是溫度适宜、不旱不澇、不闆不結、不貧瘠、不過肥的。
作為人體的“土”,脾胃擁有優良的環境,才能更好地培植人體這棵大樹。然而,生活中“傷脾”的事兒卻并不少見。
1.飲食不節。脾胃最怕的就是饑一頓飽一頓、生冷不忌。三餐不規律、暴飲暴食,會令愛規律的脾胃無所适從,久而久之就會很受傷;生冷之物自帶寒氣,會損傷脾陽,加重脾胃負擔。此外,煙酒刺激也會有損脾胃。
對策:飲食有節,三餐有度,營養均衡,少吃冷飲,口味清淡,吃到七八分飽為宜。可适當多吃健脾之物,如淮山、蓮子、芡實、茯苓、扁豆等。
2.熬夜過多。《黃帝内經》說“勞則氣耗”,中氣受損,進而傷及脾胃之氣。因此,李杲在《脾胃論》中直接指出:勞倦則脾先病。其中,熬夜最傷。
對策:勞逸結合,規律作息,順應自然規律,早睡早起。
3.環境不良。生活環境潮濕、光照不足,或從事長期接觸水的職業,如漁民等。
對策:環境過濕時,關閉門窗,使用抽濕機等工具降低室内濕度;不睡地闆;及時更換濕衣服,洗頭後馬上吹幹頭發;做好職業防護,如穿水褲、戴手套作業等。
4.思慮過重。脾主思,思慮過度會傷脾。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壓力大、緊張或有心事時,常常茶飯不思,久而久之,就會損傷脾胃功能。
對策:轉換焦點,與人交流,多參加戶外活動及集體活動,進行積極的心理疏洩。必要時,尋求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幫助,及時排解負面情緒。
本内容為《中國家庭醫生》雜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轉載、轉摘、複制、翻譯等方式使用該作品者,須征得本司同意。
掃碼關注一分鐘健康養生微信公衆号,獲取更多健康資訊~
本文來自《食尚健康》雜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