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賞析文章很多,大都是圍繞杜甫寫詩的背景、對夫人的思念來做闡叙。都不錯,這裡就個人常用角度寫賞析。
詩成背景這首詩成于杜甫賊陷時期。安史之亂中,杜甫去投奔朝廷被叛軍困于長安。幸虧名聲小,沒人對他看管。郭子儀攻城之時,他找準機會跑到了唐肅宗身邊,面色如菜、衣衫褴褛卻忠心耿耿,唐肅宗大為感動,讓他當了左拾遺。
逃出長安之前,是杜甫一生中痛苦最深重的時期。他在叛軍中求生存,就是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流民。這段時間的代表作就是“國破山河在”的《春望》以及這首表達相思之情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首先看平仄
首句“今夜鄜州月”,鄜(fū),發平聲,所以平仄為“中仄平平仄”,這就是仄起仄收的基本格式,我們根據格律詩平仄推導關系(以前文章有講,這裡不複述),推出整首五律的平仄格式,進行驗對,看《月夜》是否合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注意,“看”字在這裡發音為“kān”,是平聲。而“濕”字是入聲字,歸入仄聲。逐字對應,我們發現除了第三句和第七句的平仄有不同之外,其他的字詞都是嚴格合律的。
第三句“遙憐小兒女”,平仄為“平平仄平仄”,看過我以前文章的同學肯定知道,這就是“平平平仄仄”的一種常見的變格,或者說句内拗救,我們稱之為“鯉魚翻波”。同時第七句“何時倚虛幌”,平仄為“平平仄平仄”,和第三句的情況完全一樣。所以,這裡是詩人特意為之。作為格律詩的标杆人物,除非特意寫拗救體尋求突破,杜甫的作品在格律上是完美的。
這是一首仄起仄收,押平水韻“十四寒”的五言律詩。
再來看内容
首聯“起”:“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當時,杜甫的家小都在鄜州,而他身陷長安。今夜裡鄜州上空那輪明月,隻有你在閨房中獨自遙看。
颔聯“承”:“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繼續首聯的想象,将目光從夫人轉到小孩子們身上。兒女們還太小,不會懂得你為何思念長安。
頸聯“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這一聯轉到對夫人形象的描寫,其實還是想象,所以轉換跨度不大,從意境上來說,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轉。沾濕的雲鬟散發着陣陣香霧,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尾聯“合”:“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尾聯在意境中營造了頸聯沒有作的轉換,将思緒拉回了詩人本身,角度完全發生了變化。并且用“雙照淚痕幹”回應首聯“閨中隻獨看”,“轉”、“合”一氣呵成,氣韻流轉,收筆不凡。什麼時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帷旁,讓月光擦幹兩人思念的淚痕?
我們說“起承轉合”是普遍文法,所謂普遍文法,也不一定要遵守的。如能奇峰突起,轉換自如,隻要能達到篇幅内的情感起落,也是沒有問題的。
特殊的藝術手法
這首詩題為“月夜”,情境緊扣賞月,“獨看”是現實,雖然是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其實隐含了自己也在獨自望月思念妻子的情思。“雙照”則是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一同賞月的希望寄托于未來。
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妙在從對方那裡生發出自己的感情,這種方法被後人學習并廣泛使用。
但這種手法并非杜甫首創,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有: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在寫自己的孤獨、思念的時候,并沒有寫自己,而是寫想象中别人思念他的情況。我想你,我卻不說我想你了,而是說,你現在也一定在想我啊。
這藝術手法,感染力、表現力就非常強大了。
杜甫的這首《月夜》很明顯學習使用了王維的這種方式。
他寫詩表達對老婆孩子的思念,但是沒有一句說自己思念他們。
首聯,寫自己的老婆今晚肯定是一個人看着月亮,在思念丈夫。颔聯,寫自己的孩子們還小,還不知道想他爸啊。頸聯,寫自己老婆看月亮想自己,夜深還不肯回去,還失眠了。
寫的都是對方,而不說自己。
最後一聯才提到自己啊,啥時候能一起看月亮看星星呢。
這種手法,咱們今天還有好多女孩子在用,明明想男朋友了,卻發信息說:“是不是想我啦?你怎麼能不想我?”其實,這就是說“我想你了”。
多學學詩詞,不但可以提升氣質,追女孩子也會“聞弦歌而知雅意”,找到走上人生巅峰的感覺。
這種藝術手法才是欣賞這首詩的重點,杜甫把這種用别人的情境說話,表達自己的感情的手法使得出神入化,而且平仄嚴合,章法緊密,用字遣詞卻明白如話,感情真摯,絲毫沒有被律詩束縛的痕迹。
格律之上,遊刃有餘。
詩聖之名,名副其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