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是的,美食就是我找的樂子,想的辦法!小談食刻和你一起認真對待吃下的食物!
導讀:
寒食節将近,我們經常吃寒食節要吃“寒食”,這個“寒食”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會理解為冷掉的食物,其實并不完全正确。
現在說的寒食節,具體的時間是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這一天有很多的風俗習慣,其中就有禁煙、冷食、祭祀掃墓、食饧、插柳、郊遊踏青等等。
關于寒食節的起源我們可以讀讀唐代盧象的《寒食》:“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雷禦宇神。光煙榆柳滅,怨曲龍蛇新。可歎文公霸,平生負此臣”。
簡而言之,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深山,卻不料在山中被焚而死。四海之内,每逢此日,皆禁火冷食。他的品德已是無人能比,是晉文公負了良臣。詩中到底是曆史真相,還是文人的牽強附會呢?這個我們不去細究。
第一,這個寒食,确實可以指冷掉的食物,一般都是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把食物做好,然後第二天才食用,這樣就可以避免開火了,像吃青團,就是因為要禁火吃冷食而發展而來。
第二,它也可以指清淡之物,宋代的楊萬裡,在《寒食節前一日行部過牛首山》中寫道:“帛山恨骨已寒灰,盡禁廚煙肯更回。老病不禁馊食冷,杏花饧粥湯将來”。
楊萬裡的後兩句就寫出了,并非隻吃冷食,因為自己身體虛弱,有點微疾,所以不能吃隔夜的冷食,所以它把杏花饧粥燙熱之後拿來食用。詩句中的“湯”在句中意為“燙”,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加熱。
既然是“加熱”說明禁火隻是一個說法,真正最重要的是,吃些清淡之物,比如上面提到的饧。在《荊楚歲時記》中有記載:“(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麥粥”,這個饧食饧糖,煮大麥粥把饧糖澆淋在上面。
第三,冷食,也可以理解為“寒性之物”,現在很多人都這樣以為,到了清明前後,天氣也可以變得暖和起來,有時候天氣溫度高,再加上春天比較的幹燥,所以很多人也把這個冷食,理解成為寒性的食物。
如今的寒食節,我個人認為,并不是說要吃冷的食物,而是要順應節氣,在飲食上做到降壓減脂為主,比如多吃一些時令蔬菜還有水果,像苋菜、苦苣、山藥、荠菜、菠菜這些都可以每天來一份,同時也可以吃些溫性的食物,比如說羊肉、雞肉或者是豆制品,這樣有利于身體的生發。
清明節前後飲食,要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尤其是腸胃不好的,更不要去吃冷食,我們要學習一下楊萬裡,杏花饧粥湯将來,吃的時候不忘加熱食用,這樣更有利于健康。
,【本文由“小談食刻”原創,未經許可不得删改、盜用,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