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武夷山中(謝枋得)
202.月兒彎彎照九州(南宋民歌)
203.絕句(王庭筠)
204.台山雜詠(元好問)
205.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
206.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元好問)
207.博浪沙(陳孚)
208.山家(劉因)
209.東城(趙孟頫)
210.臨平泊舟(黃庚)
211.到京師(楊載)
212.院中獨坐(虞集)
213.畫鴨(揭侯斯)
214.墨梅(王冕)
215.湖上(徐元傑)
216.上京即事(薩都刺)
217.京師得家書(袁凱)
218.天平山中(楊基)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隐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将近十年。
謝枋得為文推尊歐、蘇,認為"歐蘇起遐方僻壤,以古道自任,發為詞華,經天緯地,天下學士皆知所宗"。他對宋末文風頗表不滿,指出"七十年來,文體卑陋極矣"(《與楊石溪書》),于是以振興斯文自任。他的散文格調高奇,很有氣勢。《上丞相劉忠齋書》寫得慷慨憤激,義正詞嚴;《送史縣尹朝京序》。則有見解有感情,于唐宋贈序文中,頗具特色。還有《宋辛稼軒先生墓記》記辛棄疾垂殁之語,以為其"精忠大義,不在張忠獻、嶽武穆下",高度評價辛棄疾的愛國精神,也正反映了他自己的節操。
謝枋得詩傷時感舊,沉痛蒼涼,詩風樸素端正,有時也饒有韻緻。如《武夷山中》寫道:"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述其轉徙山中的十年歲月,頗含隐痛。《初到建甯賦詩一首》是他北上前的訣别詩,起句即以"雪中松柏愈青青"自喻,高風亮節,視死如歸,亦感人至深。
所著《疊山集》16卷,有《四部叢刊》影印明刊本。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零在外頭?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前兩句一從視覺、一從嗅覺的角度來描寫詩人居處的清幽境界。“竹”和“詩”,一為自然之物,一為社會之物,二者本無從比較,但詩人用一個“瘦”字把二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詩具有清瘦的風格。“瘦”字用得生新,為全詩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圍。而“入夢香”則将現實與夢境聯系起來,梅花夜間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噴出清香,已不同凡響,而這香氣還伴着詩人進入夢鄉,則香氣之濃郁、之悠長可以想見。将竹與梅這樣的自然物象與詩與夢這樣的人為之物煉在一句之中,這就構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兩句字面上完全沒有“月”,但透過竹影和梅香,我們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後兩句中,詩人便将“月”和盤托出。可憐者,可愛也。當詩人信步庭院時,月光與竹影、梅香是那樣的和諧;而回到西廂房時,這月光卻不能“下西廂”,這多麼地令人遺憾!詩中透露出一股月與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遺憾或幽怨的情緒。詩人遺憾或幽怨的是什麼?也許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懷;也許是君臣阻隔,上下無法溝通;也許什麼都不是,隻是詩人置身此時此景之中的一種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西北天低五頂高,茫茫松海露靈鳌。
太行直上猶千裡,井底殘山枉呼号。
萬壑千岩位置雄,偶從天巧見神功。
湍溪已作風雷惡,更在雲山氣象中。
山雲吞吐翠微中,淡綠深青一萬重。
此景隻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
注釋
①這句說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顯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個山頂卻顯得更高了。
②靈鳌:神龜。古代神話傳說,渤海之東有大壑,下深無底,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萊、方丈、員峤、岱輿),常随波漂流颠簸。上帝使十五巨鳌舉頭頂之,五山遂屹立不動。此句形容松濤海浪,山頂如鳌頭,以五仙山喻五台。
③井底殘山:指諸山與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④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⑤湍溪:急流的河溪。風雷惡:形容水流聲巨響如雷。
⑥翠微:青翠的山巒。此句說雲霧在青翠的山巒間飄蕩出沒。
⑦妙高峰:佛教傳說中的最高峰,這裡代指五台山。
慘澹龍蛇日鬥争,幹戈直欲盡生靈。
高原出水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
精衛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
并州豪傑知誰在,莫拟分軍下井陉。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譯文
海棠枝間新長出的綠葉層層疊疊的,小花蕾隐匿其間微微泛出些許的紅色。一定要愛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輕易地盛開,姑且讓桃花李花在春風中盡情綻放吧!
背景
詩人作此詩時已入暮年,時金已滅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鄉,抱定了與世無争的态度,過着遺民生活,他自覺已無能周濟天下,于是隻能堅守自已節操,獨善其身。詩句也許從一個側面,借未開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這種心态。
賞析
詩句寫了深藏于重重新綠之中的、尚未開放而僅僅是“數點紅”的海棠蓓蕾。詩人忠告它“愛惜芳心”,不要輕易地吐蕾。那麼,詩人為什麼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許,詩人想到了,如果一旦開放,幾場風雨之後,花就會很快墜落、凋零,“林花謝了太匆匆”,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謝落,為了它的長久,詩人甯願紅蕾深藏。也許,詩人想得更深,認為真正的“芳心”是不應該輕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樣在春風中追逐、嬉鬧,隻是一種炫耀,一種淺薄的表現。詩人不希望像“桃李賣陽豔”,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贈韋侍禦黃裳》)。總之,詩句雖然用語平易,卻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給我們很多的思考。詩人曾經說過:“動可以周萬物而濟天下,靜可以崇高節而抗浮雲。”(《新齋賦》)詩人作此詩時已入暮年,時金已滅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為鄧人作詩》)、“衰年那與世相關”(《已卯端陽日感懷》)的态度,過着遺民生活,他自覺已無能周濟天下,于是隻能堅守自己節操,獨善其身。詩人也許從一個側面,借告誡未開之海棠,不要輕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這種心态。
一擊車中膽氣豪,
祖龍社稷已驚搖;
如何十二金人外,
猶有人間鐵未銷?
馬蹄踏水亂明霞,醉袖迎風受落花。
怪見溪童出門望,雀聲先我到山家。
注釋
①詩歌前兩句寫景情景相生,動靜相宜,有聲有色,畫面感強。
②詩中馬蹄踏水,水波激蕩,明霞散亂,天光水色,閃爍迷離,天上地下的空間距離遙遠的兩種景物被聚攏于馬蹄之下,有了化靜為動的意趣。
③醉袖乘馬迎風飄舉,林花因風而落,落而沾袖,動靜結合,寫出了花樹蔥茏,人醉美景的意蘊。
④溪水的潺湲、馬的蹄踏和天上的明霞、山中的林花交相輝映,有聲有色。透露出詩人恬适的心境。
野店桃花紅粉姿,陌頭楊柳綠煙絲。
不因送客東城去,過卻春光總不知。
客舟系纜柳陰旁,湖影侵篷夜氣涼。
萬頃波光搖月碎,一天風露藕花香。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夏夜泊舟所見的景色,境界闊大,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在作客他鄉時的那種孤獨寂寞,在異地做客,使詩人相當敏感,對身邊的防範和感應都達到了一個無以複加的地步。
“客舟系纜柳陰旁,湖影侵篷夜氣涼”,詩人在一個月光明亮的夜晚在柳陰旁泊舟,隻覺得湖光月影映照着船篷,帶給人絲絲的涼意。這句寫出了詩人在船篷中,卻明顯感覺到外面的湖影水氣帶給自己的涼意。後面兩句說月光被搖碎,讓人心酸不已。對于詩人來說,這月光或者代表着他的理想,或者思念。這讓人想到第一句裡的“柳”。柳所代表的意象,别離居多,也許詩人正在面對一場别離,這讓詩人覺得怅然若失。月亮碎了,隻剩下藕花的香味。
夏夜中的涼爽是令人感到舒服的,這時詩人走出船篷來“尋涼”了:“萬頃波光搖月碎,一天風露藕花香”,詩人見到的是萬頃湖面上水波動蕩,搖碎了月影,粼粼的波光清寒侵人,“波心蕩,冷月無聲”;聞到的是陣陣荷花的香氣傳來;感到的是微風拂面,夜露濕潤。短短兩句詩寫出了三種感覺,相互作用,“月光”、“風露”、“荷香”,都是使人心生涼意的事物,放在一起,營造了一個令人心曠神怕的“清涼世界”。“萬頃”、“一天”對仗工整,境界空曠悠遠。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門深巷少人行。
柳梢聽得黃鹂語,此是春來第一聲。
京城雪剛剛消融,荠菜已經沖破凍土,嶄露勃勃生機,這一細節蘊含作者對京師的無限希望;“少”字則描寫了作者寄居在偏僻小巷中的寂靜落寞的環境,這與前面的“生”字形成鮮明對比,也是他愁悶心情的寫照。
何處它年寄此生,
山中江上總關情。
無端繞屋長松樹,
盡把風聲作雨聲。
元代詩人虞集生長于江南,但仕宦生涯又使得他不得不留在北方的大都(今北京)。他在晚年曾屢次請求回到南方,但終不獲允許,鄉關之思由此而愈加濃烈。此詩正反映他的這種鄉愁和苦楚的心理。
“何處它年寄此生”,來自于詩人凄楚的内心深處。他在經曆了難熬的宮廷生計,又久羁京師不得南歸之後,自然便産生了人生如寄的悲涼念頭。人生如寄、人生如夢及人生如戲的思想都源自佛教,反映的是人生的虛幻不真,認為人生不過是暫時寄寓于世界上的空皮囊而已。虞集的發問并非懵懂,而是十分清醒的明知故問,這種人生如寄的觀念已深深紮根于他的心上,所以他做官雖然官至翰林院學士、國子祭酒也堅決地要求回歸江南的家鄉。
“山中江上總關情”,指的是哪怕是隐居山中或是浪迹江湖寄此餘生,都不能忘卻魂牽夢繞的鄉關之情。當然,這“山中江上”也代指江南的青山綠水,在那裡有雜花生樹,草長莺飛,畫舟橫笛,酒旗招搖,家鄉的一草一木總讓詩人牽挂着哩。“總關情”指的是無時不刻都在關注,鄉關之思的落腳點總是傾注在江南故土之上。“無端繞屋長松樹,盡把風聲作雨聲”,傳達的是詩人那種無法排遣的鄉愁。詩人在院中獨坐而思、而愁,竟然會埋怨起那繞屋而長的高高松樹身上來了。繞屋的松樹長而高,表明詩人居京師此屋已多年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歲月的流逝更加重詩人鄉思的凝重。不僅如此,這松樹又毫無理由的總是迎風發聲,詩人每每聽來仿佛又回到了江南的雨聲裡。“盡把風聲作雨聲”的不是松,而是詩人的内心錯覺,這種錯覺恰恰真切地反映出了詩人愁情的深植與難以驅除。詩人不僅對江南的江山景物關情,即使是北方的草木入眼入耳作聲都會使他聯想到江南的江濤雨聲。可見詩人的鄉關之思已使他進入癡迷的狀态,成了他的心病。“盡把風聲作雨聲”也是詩人的憤激之語,獨坐而思又難解鄉愁之時,就連嗚咽的松風也被牽連進來,成為詩人的怪罪對象。
詩題為《院中獨坐》,含有深刻的孤獨和寂寞的意思,他的這種鄉關之思實際上是在内心深處所藏的家國意識,故借院中的松樹來宣洩心中的不滿。大詩人李白有《獨坐敬亭山》一詩,是借孤雲寄托自己的孤獨,虞集《院中獨坐》亦從松風中找到寄托的對象,并從風聲的傾聽中聽出江南春雨的消息,其内心的痛楚也超越他個人内心的疆域成為世人可以共鳴的故土家園意識,從而傳達出“獨坐”的神髓。
春草細還生,春雛養漸成。
茸茸毛色起,應解自呼名。
這是一首題畫詩。畫面上畫着小鴨、嫩草等等景物。畫盡管畫得栩栩如生,但它是靜的,無聲。把靜的畫面用詩的形式寫出它的動來,把無聲之物賦予它以應有的聲音,這就要看題畫者的藝術才能了。這首詩就是根據詩人的觀察、體會和想象,把畫題活了。詩的大意說:春草雖然細嫩,卻還正在生長,春天剛孵出的小鴨,喂養得漸漸成長起來。滿身細密的絨毛已經能辨别出不同的顔色,它們不停地“鴨鴨”地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喚自己的名字了。
這首詩寫得富有兒童情趣。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顔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
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就是水墨畫的梅花。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誇,隻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并不嬌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内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豔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隻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于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于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隐浙東九裡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顔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将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花開紅樹亂莺啼,
草長平湖白鹭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
夕陽箫鼓幾船歸。
譯文
在那開滿了紅花的樹上,歡躍的群莺在不停的鳴叫;
西湖岸邊已長滿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靜的湖面上翻飛
賞析
徐元傑的這首《湖上》在鳳凰出版社出版的《宋詩全集》的第141頁可以找到,還可以在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宋詩全集》的第119頁找到。詩寫杭州西湖風光。前兩句寫景,岸上紅花滿地,黃莺亂啼,湖中水平無波,綠草繁茂,白鹭低飛。這是一首春遊西湖的詩。開頭兩句着力寫出了湖上的風光,亂莺紅樹,白鹭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風和日麗的豔陽天裡,人們欣賞湖上風光,心情該是多麼舒暢;趁着夕陽餘晖,伴着陣陣的鼓聲箫韻,人們劃着一隻隻船兒盡興而歸,這氣氛又是多麼熱烈。全詩語言清新流利,景物絢爛多姿,用音響和色彩繪出了一幅歡樂的湖上春遊圖。這一1幅繁富的景象。有靜有動,有高有低,聲色俱全,五彩斑斓,一股濃厚的春天氣息,仿佛撲面而至,令人振奮,使人不由地想起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中有名的景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後兩句轉到寫人。詩捕捉了夕陽西下,遊船群歸德場面,輔以風和日暖的點綴,把有人的勃勃興緻與快心暢意寫足寫滿。全詩以精煉的詞句概括了,西湖的自然景物又刻繪了遊人之樂,意境之美,情調歡快,是曆來寫西湖詩中的上乘之作。
牛羊散漫落日下,
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風沙似雪,
家家行帳下氈簾。
譯文
牛羊在落日下散步,空氣中彌漫着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香甜。忽然間狂風大作,沙塵像雪一般襲來,家家都把帳篷的氈簾放下來。
賞析
西天的太陽漸漸貼近地平線,草原的牛兒羊兒們,身披夕陽的金輝,拖着圓滾滾的大肚皮,散散落落,蹒蹒跚跚,從四面八方向帳篷歸攏而來。忙碌了一天的牧人,将牛羊安頓好,坐在挂起氈簾的帳篷裡,喝着濃濃的磚茶,吃着甜甜的奶酪,同時透過栅木欣賞着外面的風光,一陣陣清風帶着野草的香氣徐徐吹來,清爽得沁人心脾。多麼恬靜的草原暮色啊!但是,突然狂風席卷大地,打亂了草原的平靜,家家戶戶慌手忙腳,将氈簾扯下,躲進帳篷裡面去了,隻剩下咆哮的狂風和漫天的大雪――那不是雪,那是飛騰翻滾的白沙。許多人見過鵝毛大的雪片,讀過“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的詩句。然而北方草原的大雪,有時并不是一片征的白絮,而是一團團的顆粒,簡直就是密密的冰雹。“卷地朔風沙似雪”,隻有薩都拉這樣熟悉北國景物的詩人,才能描繪出這種草原上獨有的奇觀。
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别語,隻道早還鄉。
這首詩是一首思鄉詩.
江水三千裡長,家書有十五行長,每行沒有其它的話語,隻是告訴我要早日回到家鄉去。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莺啼送到家。
譯文
細雨蒙蒙打濕了楝花,在南風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順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遠近。沿路的黃莺鳴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賞析
天平山是吳中名勝之一,林木秀潤,奇石縱橫,詩人自幼生活在這裡,山中的一木一石,對他來說,都十分熟悉,十分親切。這首詩剪取了他閑居時的一個生活片段,寫得自然典雅,情深意重。
詩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筆畫,在綿綿春雨中,楝樹開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顯得格外嬌豔和滋潤。南風輕輕吹拂,在郁郁蔥蔥的草木叢裡,不時露出一樹樹金黃色的枇杷。這兩句對得很工,“細雨”對“南風”,“楝花”對“枇杷”,從氣候與植物兩方面刻畫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觀,而句中的修飾語“茸茸”和“樹樹”以及“濕”和“熱”則進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詩人的着眼點在景,但同時也襯出了情,從他蘸滿色彩的筆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畫面也漸漸活動起來,“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莺啼送到家”,詩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隻聽得滿耳莺啼,不知不覺中卻已回到了家門口。這裡,詩人有意識地虛化了距離感和時間感,形成一種物我兩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裡所隐隐流露出來的那種悠然自得的閑适心情,在這一段裡便躍然紙上了。這兩句着眼于人的感覺,但并沒有離開景色描寫這一主線,“一路莺啼”與上文中的“茸茸”、“樹樹”相輝映,不僅有色,而且有聲,把天平山的春天寫得充滿野趣,十分熱鬧。同時,詩人在漫遊時忘了路程,忘了時間,這又從另一個側面襯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細雨,微微南風,令人感到舒遠惬意,這是從觸覺角度寫;一支支楝花,一樹樹枇杷,明豔奪目,這是從視覺角度描寫;一路上黃莺兒唱着婉轉的歌,令人感到輕快悅耳,這是從聽覺角度描寫。多角度描寫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圖。
楊基的作品以寫景狀物見長,在這首詩中,他牢牢地把握了情與景兩條線索,由景生情,情中寓景,情與景,人與物,緊緊地交織在一起,讀來親切自然,充滿了清新芬芳的田園氣息,令人神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