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為什麼适合發展種植業?來源:【青海省農業農村廳】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種源安全關系國家安全近年來,海西州依托高原盆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種業,将其作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的重要支持,統籌抓好特色品種選育、良種基地建設、種業企業發展、種業市場淨化,高原特色種業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高原為什麼适合發展種植業?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來源:【青海省農業農村廳】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種源安全關系國家安全。近年來,海西州依托高原盆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種業,将其作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的重要支持,統籌抓好特色品種選育、良種基地建設、種業企業發展、種業市場淨化,高原特色種業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一、發展現狀
海西州農作物種質資源,小麥有高原437、高原448和青麥1号等品種;青稞有柴青1号、肚裡黃和昆侖15号;藜麥有青藜系列和青白藜、稼褀505、貢雜系列等品種;油菜有青雜系列、門源小油菜和少量的浩油11号等品種;馬鈴薯有青薯2号、9号、10号和隴薯品種;豌豆有草原12号、麻豌豆等品種;枸杞有甯杞1号、5号、7号和柴杞1号、2号、3号等品種;蔬菜有西紅柿、黃瓜、西葫蘆等40餘種;水果有草莓、西瓜、甜瓜等10餘種;飼草有苜蓿、燕麥、披堿草等;中藏藥材有柴達木枸杞、肉苁蓉、蕨麻等。畜禽種質資源,有柴達木絨山羊、柴達木黃牛、柴達木雙峰駱駝、柴達木馬和毛肉兼用半細毛羊、藏系羊、蒙古羊、牦牛、青海毛驢等,其中:柴達木雙峰駱駝、柴達木絨山羊、烏蘭茶卡羊等8個品種通過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認證。漁業種質資源,有鯉魚、草魚、鲫魚、鲢魚、池沼公魚、中華絨螯蟹、鳟魚和高原鳅、柴達木裸裂尻、青海湖裸鯉等品種。
二、主要做法
(一)選育特色品種。加大枸杞、藜麥等海西本土特色品種選育推廣力度,全省通過審定登記藜麥品種有青藜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和柴達木紅-1、柴達木黑-1、青白藜1号15種,枸杞品種柴杞1号、2号、3号3個品種,品種選育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突破。會同省農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制定《柴達木藜麥豐産栽培技術規範》《青藜2号繁育技術規程》《藜麥加工、包裝、儲藏、運輸規範團體标準》等系列标準,為藜麥産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建設良種基地。依托柴達木盆地“三淨富硒”獨特優勢,深入推進“12345”産業振興總體布局,做強藏羊、牦牛、枸杞、青稞、藜麥五大優勢産業,壯大柴達木絨山羊、柴達木雙峰駱駝、設施果蔬、冷水魚、飼草五大特色産業,培育藏紅花、肉苁蓉、火焰蔘等新興産業,走“企業 科研 基地 農戶”的高原特色種業發展之路,加強種業創新攻關,扶持種業企業發展,促進種業基礎提升。目前,全州已建立春小麥、青稞和藜麥育繁種基地3個,建立柴達木絨山羊、柴達木雙峰駱駝種畜場9個。
(三)培育種業企業。積極培育種業企業發展,全州現有農作物種子生産企業3家,平均每年建立麥類三圃田500畝左右,年生産農作物原種20萬公斤以上。建立麥類良種田15000畝左右,年生産農作物良種600萬公斤以上。都蘭金穗種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5000畝,年儲存種子能力200萬公斤;青海三江沃土生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生态化育種基地1處,推廣種植面積5萬餘畝,培育出藜麥品種7個;海西坤祥蕙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年生産小麥和青稞良種200萬斤、原種20萬斤。
(四)淨化種業市場。全州農作物種子生産主要為小麥、青稞和藜麥籽種,生産的種子品種好、質量優,市場競争力較強。目前,全州種子生産尚不能滿足全州生産需求,仍需從西甯、海東或省外調種。畜牧業主要以種畜調運為主,2022年全州種畜調運2810頭(隻),其中:牛710頭、藏羊2100隻。加強從事農作物種子、種畜禽生産經營的個人、企業和組織監管,組織推進農作物種子執法檢查專項行動,全力護航農牧業生産,有力維護種子市場秩序,确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害。
二、存在問題
海西州種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還不健全。由于種質資源保護基礎設施薄弱、技術手段落後、專業技術人員短缺,加之有些地區對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建設推進緩慢。二是種業發展核心競争力不強。州内缺乏“育繁推一體化”骨幹企業,現有種子生産企業無新品種研發能力,特别是對具有豐産、适應性廣、抗逆性強的品種研發培育不足,加之外地品種沖擊大,導緻種業發展競争力不強。三是種業發展還比較薄弱。農作物種子繁育基地缺乏保護性政策,種子生産基地分散、規模小、不穩定。常規種子基地建設選擇困難,地租逐年攀高,加之農業生産成本高企,比較收益低下,農戶種植意願不高,種子收儲難度加大。四是種業管理職能弱化。機構改革後,州縣兩級種業部門合并至農牧業技術推廣部門,事業編制大幅核減,加之農牧系統人員老化、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新鮮血液難以補充,導緻種業監督管理、技術指導職能弱化,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種業發展需求。五是市場認可度不夠高。柴達木絨山羊、柴達木雙峰駱駝等本土品種均獲得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認證,但由于本土種業鍊條粗短、發展水平低、生産經營體制不健全,加之缺乏強有力的種業品牌,本土品種市場認可度不高。
三、政策建議
(一)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全面落實《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等部署要求,配合做好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指導各地區開展種質資源安全保存、保種技術研究、農業種質資源庫(場、區、圃)建設,配合省級部門做好農業種質資源登記。
(二)強化種業創新發展。出台政策措施支持科研單位、種子企業開展農作物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鼓勵種子企業聯合科研院所組建技術研發平台,開展技術研發、新品種選育和商業化育種。鼓勵農牧業大縣和企業做好良種繁育示範推廣,優化種子種苗、種畜禽良繁基地建設布局。
(三)突出企業主體地位。支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逐步成為種質創新利用主體,發展枸杞、藜麥等地方特色品種。支持種子企業通過租用、土地流轉方式,構建與專業合作組織、農牧戶長期的契約合作關系,建立穩定的種子生産基地。科學規劃種子生産區域布局,建立優勢種子生産保護區。
(四)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農作物原良種繁育、示範、展示基地,繼續選育新品種,推廣高原牦牛、高原型藏羊種畜,加強種子防災儲備庫建設。在德令哈、都蘭地區和柴達木農墾集團建設青稞标準化基地。籌備建設集柴達木生物資源展示、技術研究、保種選育、示範推廣為一體的柴達木種質資源科研院。
(五)建立資金投入機制。加強産學研用合作,培育一批高素質種業科研、生産、營銷服務和管理人才。強化财政資金穩定投入,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加快推動科研成果向産業轉化。健全種業創新激勵機制,探索構建鼓勵單點突破、轉移轉化、成果權益共享等機制,形成産業吸納人才、人才振興産業的良性循環。
(六)抓好種業市場監管。加強州縣級種子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制度,嚴格落實儲備任務,保證儲備種子質量。嚴格種子生産、經營許可管理,提高種子市場準入條件,強化市場監管和服務,加強種子許可事後監管和日常執法檢查,維護種子生産秩序,不斷淨化種業市場環境。(責任發布:楊寶華)
本文來自【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