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為了加強用戶辨别網上信息可信度的能力,微博、微信、知乎、小紅書等社交平台先後上線了顯示發言者IP屬地的功能。盡管輿論對于此功能的利弊得失,尤其是是否涉及用戶隐私,存在一些争議,但在鑒别謊稱所在地的“騙子賬号”這一點上,相關舉措的确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在被顯示IP屬地“戳穿”的賬号中,既有認證為“北/上/廣/深/成/渝本地博主”,卻被發現IP屬地都在湖南的營銷号群,也有自稱身在大洋彼岸,對外國生活誇誇其談,IP屬地卻一直在國内的“海外大V”。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時間,衆多以立虛假人設、炮制營銷内容為業的賬号,紛紛在顯示IP屬地這面“照妖鏡”前現了原形,被網友調侃“露了餡兒”。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一局面并未讓所有吃這碗飯的人死心。很快,就有人打起了以技術手段改換IP地址,從而實現“深度僞裝”的歪主意。
在改換IP地址這條“灰色産業鍊”上,處于上遊的是提供技術的人。他們在互聯網平台新規之下嗅到了“商機”,以日租、包月、包年等多種形式,向需要的人兜售服務。而在産業鍊的下遊,為此埋單的則是那些想要“僞裝”自己的人。在改換IP地址的“消費者”行列之中,既有前文提到的那些營銷騙子,也有一些純粹因為感到好玩、想要試試修改IP地址的好奇網民。但是,不論出于何種動機,改換IP地址都可能給用戶帶來額外的安全風險。
在法律層面上看,購買相關服務或許不違法,但提供有關服務、幫助用戶篡改個人信息及後台數據的“賣家”,卻可能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要為此承擔刑事責任。普通網民如果認識不到這一産業的非法性質,貿然輕信“賣家”宣傳,很可能讓自己卷入意料之外的風波之中。除此之外,普通網民還很可能被掌握技術的“賣家”套路,使其個人隐私和金融賬戶密碼等網絡敏感信息受到黑客侵犯。
客觀來講,修改IP地址本身就處于法律的“灰色地帶”,消費者的權益自然無法保障,别有用心的“黑店”也更容易肆無忌憚。此前,據北京市公安局披露,一直以來都有不法分子利用代理動态IP,以各種虛假服務器地址傳播各類謠言、實施詐騙、涉黃涉賭等各種違法犯罪行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缺乏網絡安全專業知識的網民而言,貿然按照“賣家”的指示設置系統或安裝底細不明的軟件,很可能讓自己的電子設備成為黑客手中的“肉雞”。對黑客而言,這樣的網民無異于賽博空間裡的“透明人”。在個别極端案例中,甚至有人“收錢不辦事”,不僅不向對方提供承諾的服務,反而利用以非法技術手段獲得的隐私信息為要挾,反過來勒索買家。
在缺乏法律規制的“灰色産業鍊”中,普通人一旦遇到這種“黑吃黑”的糟心事,往往隻能認栽,即便向有關部門求助,也很難挽回全部損失。為此,廣大互聯網用戶還應擦亮雙眼,切莫為了既無必要、也不正當的需求,讓不法分子乘虛而入。
撰文/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