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世紀音樂的社會作用

中世紀音樂的社會作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1:55:44

原标題:音樂藝術在宗教社會化過程中的推動作用 ----評當代佛教經典《大悲咒》傳唱歌曲的音樂藝術水準特點

作者:李亮屏

攝影:雨點

中世紀音樂的社會作用(音樂藝術在宗教社會化過程中的推動作用)1

自四川史前三星堆遺址出土佛陀頭像以來,佛教是如何從中國四川南傳印度半島在中國失傳2000年,之後于西漢末年從印度半島再北傳西域東傳中原的曆史線索,仍有待佛教考古的發掘與發現。從現有考古情況來看,使用音樂藝術推動佛教傳播世俗化、社會化、大衆化在中世紀以來的中國曆史上是一種普遍方式,這一特點在千年來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畫的反彈琵琶音樂畫面中記載了下來,多年來破解的敦煌樂譜表現出的濃厚佛教色彩亦證實了這一點。

改革開放40年來,當代佛教發展與傳播與中國社會相适應,仍然沿襲了依靠佛教音樂創作進行傳播的傳統途徑,除中國佛協與少林寺分别不定期舉辦過幾期大型佛教與禅宗音樂會外,目前在社會與網絡上傳唱甚廣的是新創佛教歌曲《大悲咒》的梵語音譯簡文版本歌曲。《大悲咒》是出自“伽梵達摩”所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全名為《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按照内容文字的多少,《大悲咒》有廣、中、略三種不同版本,是佛教三聖之一觀世音許願與佛祖釋迦牟尼終身傳教的對話語錄體文本,相當于中國儒學孔子與門生的經典對話文獻《倫語》。現今通行的“伽梵達摩”84句《大悲咒》譯本,其經本以《大正藏》底本為依據,是一個變化差異較大的晚期增改本,并非“伽梵達摩”譯本原始面貌。除此類藏經外,還有一些很重要且更準确的可參考文獻,如與譯經年代較接近的敦煌抄本《大悲咒》在漢傳佛教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意義。自唐代翻譯《大悲心陀羅尼經》之後,《大悲咒》即廣為傳播,納入漢傳與藏傳佛教叢林功課。

當代無名氏創作的《大悲咒》漢傳佛教歌曲從傳唱範圍之廣、影響之大、藝術水準之高分析,是均以梵語音譯簡略本為歌詞的民族美聲男女合唱通俗歌曲版本,分為民族器樂伴奏與電子琴與二胡伴奏兩種版本,其作曲創作均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充分結合梵語音譯表現出來的發音與漢語發音相近相同的押韻節奏譜曲,使經文讀本轉化為經文唱本,為《大悲咒》的當代傳唱奠定了藝術性譜曲基礎;

二是作者作曲時選擇了輕松明快的輕音樂民族器樂旋律為主基調,使釋迦牟尼與觀世音師徒之間的教與學對話形象輕松愉快地仿佛躍然浮現眼前,為《大悲咒》的世俗化傳唱奠定了社會心理基礎;

三是作者譜曲過程中充分注意運用了中國漢語傳統經典文學常用的詠歎式特點,使這一漢傳佛教歌曲的主旋律奠定了中國漢樂府詩歌的藝術性唱誦節奏基礎;

四是這首《大悲咒》佛教歌曲在當代無名氏佛教歌手演唱與伴奏中充分使用了中國傳統民族器樂古筝、二胡、琴、琵琶、鐘、鼓、木魚等民族器樂的有機合奏,奠定了這首《大悲咒》佛教歌曲傳唱藝術的中國化民族音樂欣賞基礎;

五是這首《大悲咒》佛教歌曲不論曲長在4分42秒還是7分46秒,在佛教歌手演唱中均采用男女聲青年混合輕快通俗二重唱二遍唱法,使普通聽衆在欣賞之餘中的心靈共振世界很容易複歸甯靜狀态,奠定了這首佛教歌曲廣為傳播的社會聽衆通俗化基礎。

當代佛教藝術性歌曲在佛教發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适應的過程中,将愛國精神具體轉化為愛民惜衆精神,将宗教神性具體轉化為社會人性人格,是這首新型《大悲咒》佛教歌曲創作成功的主要核心原因,使社會主流價值與傳統文化價值有機融合一體,這一現象值得當代歌壇歌曲創作者們認真虛心學習思考,并從時代實踐中觸摸社會精神的同聞點與共鳴點,将民族音樂的精華曲風融入文化精神與感情表達的輕快主旋律境界中,才能提筆把握住時代歌曲與文藝創作的自信準星。

文章來源:隴西視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