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潮汕牛肉火鍋其實已經很火了,但,潮汕牛肉為什麼好吃?随便問十個人,至少九個半是說不出個所以然的。
所以,今天我們就好好聊聊潮汕牛肉火鍋的與衆不同之處,也說說為什麼去潮汕當地吃牛肉更靠譜,以及各種部位介紹和潮汕牛肉的正确吃法,順便給大家推薦幾家吃過的還不錯的本地火鍋店。
= 潮汕牛肉有何與衆不同 =
對于沒吃過潮汕牛肉火鍋的人來說,心裡可能有十萬個不服,潮汕又不是什麼水草豐美的草原,牛肉會比西北牧場要好?甚至潮汕吃牛跟吃海鮮等經典菜比起來曆史要短得多,跟西北有着悠久吃牛曆史的地方更是沒得比,憑什麼也能火遍全國?
有這些疑問很正常,因為很多人都隻知道潮汕牛肉火鍋好吃,吃過的人啧啧稱奇,口耳相傳,但卻沒有人告訴你們,它為什麼這麼好吃,它的與衆不同之處在哪。
在開始聊潮汕牛肉的與衆不同之處,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些枯燥但重要的概念。
一般肉類切割後,會經曆新鮮期、僵直期、後熟/自溶期、腐敗期這幾個階段。其中僵直期由于肌肉收縮引起失水,且PH變低導緻肉質變酸,是最不适合食用的階段。
而相反,因為新鮮期沒有經曆軀體僵直,所以不會有過多的失水,此時如果進行烹饪,肉質會特别鮮嫩,科學烹饪專家哈羅德也曾對此有過描述:
“動物死後,短時間内肌肉是放松的,此時如果立刻切割烹煮,肉質會特别柔嫩。不過肌肉很快就會緊縮,發生所謂的僵直,如果這個階段煮,肉會非常硬。僵直作用會在肌肉纖維耗盡能源時開始(牛肉大約是屠宰後2.5小時,羊肉、雞肉和豬肉則在1小時以内)....”
而新鮮期的時間特别短,一般牛肉也就是在2-3小時之後就會進入了僵直期。僵直期是因為肌肉的不可逆的永久性收縮導緻的,僵直峰值時肌肉硬度可以是原來肌肉的10-40倍!同時由于無氧酵化産生乳酸,所以肉質變酸,這個階段是不适合食用的。等到無氧酵化反應結束後,酸度變低,PH值回升,這個過程即是解僵,也稱為排酸。
随着酸度的降低,肉開始進入熟成期,肌肉的酶開始發生作用分解各種蛋白質、糖分等,肌肉恢複部分松弛,并産生更加複雜的風味,很多熟成牛排,就是通過這種思路讓牛肉變得更嫩及更富有風味的。
一旦過了熟成期,或者受到細菌侵襲,肉質就開始腐壞,進入腐壞期,也就不再适合食用了。
由于一般新鮮期隻能維持2-3小時,所以對于大部分的屠宰場來說,是不太可能這段時間完成屠宰并送到食客的餐桌上的。而由于後期熟成對環境要求很高,保存成本也高,所以我們吃到的肉也不會經曆熟成。因此,我們平時吃的是經曆過僵直期後,解僵排酸就立刻分割上市的肉,也稱為排酸肉。
那潮汕牛肉的特别之處在哪?咱們一個個來說。
與時間賽跑
潮汕牛肉,最大的特點就是隻用新鮮期的肉。沒錯,就是屠宰後2-3小時内的肉,新鮮到還在抽搐的肉(說明神經末梢都還沒死):
這也就是哈洛德說的“特别柔嫩”的肉。因為沒有經曆過僵直期,也就沒有經曆過肌肉的不可逆收縮,所以它的持水性是最高的,吃起來非常嫩。熟成肉雖然風味有所提升,但水分在僵直期時候還是或多或少的流失了,它的軟嫩在于起支撐作用的肌絲被酶分解,而不是在于持水性,因此論“嫩”,熟成肉仍比不上新鮮期的肉。
潮汕牛肉要求牛肉屠宰後2~3小時内上桌,這是保證它鮮嫩的關鍵。
有人肯定會問,那換另一個地方的牛肉,也按這種效率屠宰後上桌,是不是也可以做到一樣的效果?
答案是,不行。
原因在于,潮汕牛肉對牛齡、育肥程度、屠宰方式、供應時間、刀工甚至湯底都有極為嚴苛的要求,所有環節相輔相成,最後才成就了潮汕牛肉的獨特之處。而離開潮汕如果如果其中一個環節沒跟上,味道就會差很遠了。
選牛與育肥
一般潮汕選的是兩歲齡左右的黃牛,牛齡太小,則沒有牛肉味,牛齡太大則太老。母牛或者閹牛為主,口感會更細膩些。而潮汕本地沒有牧場,所以一般是在四川、貴州等地飼養後,再到潮汕當地育肥相當長一段時間後才屠宰。
育肥的作用跟牛排的谷飼是一個道理的,主要為了牛肉有更加豐富的大理石花紋,以及肥瘦相間的絕佳口感。
當然育肥成本是比較高的,潮汕本地育肥過的牛肉,菜市場會賣到一斤100以上,可以是普通黃牛肉的2倍。
國内其實育肥成本一直很高,所以很多地方是不進行育肥的,一百一斤的牛肉也不是各個地方都能普遍接受的,這一點也是限制了潮汕牛肉在外地發展的一大原因。因為潮汕盛行吃牛肉,這個價格也已普遍接受,所以育肥牛肉的供需在潮汕地區相對是平衡的。
屠宰方式
目前很多地方已經都使用了規範的人道屠宰,目的是在屠宰前讓牲畜緻暈失去意識,從而使得屠宰的過程沒有痛苦。
一般人道屠宰有電暈、擊暈和氣體緻暈等方式,其中氣體緻暈一般是用二氧化碳使動物窒息緻暈,一次性操作的成本高,所以對于小屠宰場來說基本不會用這種方式。目前各地用的多的還是電暈的方式,這種方式優點是操作簡單,流水線操作,高壓往前一怼,牛就直接暈倒。
但電暈會帶來肌肉的強烈收縮的,像下面動圖裡的豬一樣,四肢僵硬強直:
因此電暈屠宰不太适合新鮮期直接切割食用的,隻能等僵直期後進行排酸處理,具體步驟是電暈—收縮放血—懸吊—排酸—分割。
潮汕牛肉,采用的是比較傳統的擊暈的方式,用器械重擊頭部緻暈,因為擊暈不會帶來肌肉的收縮,所以肌肉可以保持柔軟,擊暈後可以立刻分割,并在2-3小時内上桌。所以單這一點而言,目前大多數地區采用電暈屠宰流水線方式,就很難按潮汕牛肉這種方式來吃。
供應時間與産業鍊
因為新鮮期時間極短,需要牛肉在屠宰後2-3小時内上桌。而潮汕地區的牛肉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産業鍊,當地的屠宰場,屠宰的時間也基本是配合火鍋店來的,早上屠宰供中午,下午屠宰供晚上,而離開潮汕,屠宰時間就不一定能保證,很多地方是一天一屠宰的,基本沒辦法支撐這種極限的時間要求。
而且,由于産業鍊的完善,潮汕那邊牛肉如果隔夜或時間久了,是可以虧本回收回去打成牛肉丸的,一斤四五十的牛肉丸每天也要消耗很多,而換外地基本都是那些摻粉低價肉丸的天下,賣不動這個價。如果在别的地方,如果一斤一百的牛肉,當天賣不出,第二天又不好吃了,不拿出來給客戶吃那就血虧了,拿出來給客戶吃又必然會導緻品質口碑的下降,所以要經營起來,除非能非常準确評估進肉量,不然運營會非常困難。
也正是因為潮汕地區整條牛肉産業鍊非常成熟,可以良性循環,整個潮汕地區的消費量也足以支撐起這麼一個産業,因此當地的火鍋店,用于火鍋的肉隻用好肉,新鮮肉,不注水的肉。
同樣打着潮汕牛肉的招牌,甚至是同一家連鎖店,本地店都還是要比外地店好吃很多,這也是産業鍊原因所造成的。
當然,也許以後别的地方潮汕牛肉慢慢火起來,産業鍊也可以慢慢配合得上。
刀工
潮汕牛肉是不冷凍的,跟很多别的火鍋店不一樣,因此沒辦法用冷凍刨片的方式,隻能通過人工切肉。雖然目前也有鮮肉切片機,但效果很差,一般火鍋店不會這麼做。
從屠宰場進肉開始,就需要将牛肉分類、去筋、去膜。
然後還要在飯點将牛肉按部位切片,不同部位厚薄切法也不一樣,薄切的可以切出來一片可以這麼長,但卻非常薄,一片剛剛好一口。
這對刀工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加上這麼大的切肉量,所以對刀工師傅需求量和要求都是很高的。
但别的菜系而言,是沒這麼多刀工師傅的需求的,因此很多時候要在外地開一個潮汕牛肉火鍋店,還是會在潮汕挖一些扛把子的老師傅,再去外地招一些學徒,但因為能帶走的師傅不多,所以導緻在外地開潮汕牛肉館,刀工跟本地潮汕牛肉火鍋店相比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不過現在因為潮汕牛肉火鍋很火,刀工師傅有些地方工資甚至上萬,所以也使得越來越多人從事這一行業,現在這個差距已經在慢慢變小。
湯底
潮汕牛肉火鍋的湯底,一般稱為清水湯底,雖說是清湯,但不是真的用白開水,而是用牛骨加南姜熬制的湯,部分店會再配幾塊白蘿蔔或者苦瓜,或者在送幾個肉丸,僅此而已。其他的如果要再加牛丸、牛筋等等,需要單點。
那為什麼說湯底也會導緻外地與本地潮汕牛肉火鍋的差異?因為熬湯用的南姜,是一種潮汕獨有的食材。
南姜又稱潮州姜,對于去腥味很有幫助,在潮州鹵水會大量使用,平時菜市場買羊肉,也會送幾塊南姜以便煲的時候可以去腥。南姜是潮汕獨有的食材,出了潮汕很難找到這種新鮮的南姜,且不易長期保存,幹南姜又與鮮南姜味道有很大差異。所以,除非老闆有心專門從潮汕買南姜回去做湯底,那麼是可以做到一樣的,但有時候出于成本考慮,可能不會這麼做。
正是因為對每一個環節都如此講究,才使得最終上桌的一盤盤看似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牛肉,做到如此極緻。
= 潮汕牛肉的部位 =
下面講講潮汕牛肉火鍋的部位。
剛開始接觸牛排的人,肯定覺得各種部位看得一臉懵逼。同樣的,第一次接觸潮汕牛肉火鍋的,看到各種神奇的部位名稱,什麼吊龍、胸口朥、匙柄,看起來根本就不是一個詞語,念的時候舌頭估計都不能捋直,更别說知道是什麼部位了。
其實一頭牛能用于牛肉火鍋的部位不超過3成,加上能打成肉丸的,也就大概在5-6成左右。剩下的肉,菜市場會拿來炖成牛雜煲,可以買回家煮粿條湯什麼的。
沒錯,潮汕菜市場裡說的牛雜,其實也是牛肉,隻不過是不适合拿來做肉丸和火鍋肉片的牛肉部位而已,大部分是些筋頭巴腦,有筋有肉,更适合炖煮。不同于廣州,廣州牛雜指的那些肺、肝、腸等,以至于多年後我來廣州讀書,吃了一碗牛雜,納悶了很久為什麼牛雜是内髒。
而用于火鍋的部位,最好的肉的位置在脖子、背脊,其次在肩胛、腹心,再次之則是臀部。其中脖子花紋最漂亮的一小塊肉稱謂脖仁,背脊則稱為吊龍及吊龍伴,肩胛稱為匙肉,腹心帶油花稱為肥胼,臀部則稱為嫩肉。當然,還有一些非常規部位的,如胸口朥、牛舌等,也是堪稱經典,下面一個個細講。
脖仁
接近上腦靠近脖肉的位置,但範圍要小得多,隻有很小一塊,以花紋漂亮著稱,是整頭牛肉大理石花紋最明顯的位置,也非常的細嫩,分量少,價格貴,且一般薄切處理,所以會略微凍硬後切。
吊龍及吊龍伴
從肋眼到外脊,也就是牛排裡說的眼肉到西冷一段,在潮汕牛肉裡均稱為吊龍。
在牛排裡這個部位堪稱經典,在潮汕牛肉裡也同樣如此,肥瘦适中,肉質細嫩,且每頭牛吊龍的産量是比其他部位要高一點,所以價格不會太貴,屬于性價比高的部位。
另外還有吊龍旁邊的吊龍膀(或吊龍伴),對應的是牛排裡的眼肉蓋部位,也被人稱為“老饕”。
在牛排做法裡,眼肉蓋也要比眼肉肉質更細膩,同樣的,在火鍋裡,吊龍伴也比吊龍更加軟嫩,是個人最喜歡吃的部位,價格比吊龍貴一些。
匙肉
匙肉,對應的是肩胛肉位置,其中還可以進一步分為上肩胛肉和下肩胛肉,稱呼也不同。上肩胛肉對應匙仁,肉質細嫩帶少量筋花。
而下肩胛肉對應匙柄,在我們吃的牛排裡,對應部位稱為闆腱。
吃過的人應該很熟悉了,特征就是中間帶橫筋,不過在牛排裡算不上高級部位,雖然肉質也算細嫩,但因為有一條橫筋,橫筋沒煎熟就咬不斷,橫筋煎熟了肉就老了,所以煎起來很麻煩。但潮汕牛肉火鍋沒有這個問題,全部切成薄片,橫筋也熟了肉也還是很嫩,單就這個部位來說,火鍋這種吃法高明得多。
肥胼
對應的部位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牛腩位置,并且是經過精修的牛腩,隻留牛腩腹心及上面一層牛油,這樣切開來之後每一片就有明顯的兩層,一層嫩肉再帶着一層黃色的牛油。
口感肥膩細嫩,對牛脂香味情有獨鐘的值得一試。
胸口朥
牛胸油,别的地方很少使用這個部位,《人生一串》裡有一集專門講一家店烤牛油,用的也是這個部位。
雖是看起來是滿滿的脂肪,但焯熟之後口感是彈脆的,第一次吃會非常神奇。
而且本地的胸口朥要比别的地方新鮮很多,分量很少,建議提前到店點,不确定是否喜歡吃的,可以先點一盤試試。
花趾
花趾,對應牛腱子芯部位,跟大家吃的牛腱還不一樣,是一整根牛腱子最中心的一小塊,所以分量并不多,是牛腱子中最精貴的部位,因為有非常漂亮的筋花,所以稱為花趾。
其中三花趾是前腳牛腱子芯,五花趾是後腳牛腱子芯,五花趾的筋花更豐富一些,所以稱為“五花”。花趾的口感彈脆爽口,不肥膩,也是本人很喜歡的位置。
新鮮的貨不多,外地一些店會用冷凍貨,要注意分辨。
同個部位,新鮮程度的區别一目了然,上次在廣州陳某店吃到這樣一盤所謂的五花趾,簡直想罵娘。這也是我強烈建議試試本地牛肉火鍋的原因。
嫩肉
一般是指的臀腰肉,是最普通的一款肉了,肉質偏瘦一點,嫩度适中,感興趣的可以一試,但個人覺得與前面的相比,嫩肉要遜色得多。
肉丸
潮汕牛肉丸其實要比潮汕牛肉火鍋名氣更大,在潮汕牛肉火鍋還沒如此火爆之前,潮汕牛肉丸就已經以彈性勝似乒乓球而著稱了。
現在很多人了解潮汕牛肉丸,都是從類似的視頻或圖片開始的。
沒錯,這就是最最傳統的潮汕牛肉丸做法,用牛的後腿肉,去筋後切塊,然後用兩把各3斤重的鐵錘不斷捶打,将肉塊打成成肉漿。不用利刀切碎剁碎成漿,這是潮汕牛肉丸與其他地方肉丸制漿手法上的最大區别,也正是因為不過分切斷肌肉纖維,通過捶打使肌肉纖維不斷延展折疊,才讓潮汕牛肉丸的彈性如此出衆。
除了制漿手法上的區别,用料也大不相同,按目前官方的定義,隻有用90%以上的牛肉打的肉丸,才能稱為“潮汕牛肉丸”,這與很多地方大量摻粉或豬肉的牛肉丸相比,成本是要高許多的。剩下的10%,那就是各家調味的區别的,簡單的會有鹽、生粉、味精,起到調味和穩固定型,有些則會加入蒜末、牛筋油粒甚至魚露等,增加風味或爆漿口感。
不過現在大部分的潮汕牛肉丸也是用機打的了,但用的不是刀片機,還是仿捶打的鈍錘機,個人覺得是不會有太大的差别的,所以也不用太糾結是否手打。
一般熟丸是肉漿制好之後,用手擠出并勺到70°C水中定型的。而有一種則是擠好後直接擺盤的,稱為生丸,因為生丸一次性煮熟,個人覺得口感更好些。
另外,潮汕牛肉丸還細分為牛肉丸和牛筋丸,牛肉丸偏彈脆爽口,牛筋丸才是爆漿的,所以如果你想吃的是爆漿牛丸,就别點錯了哈。
= 潮汕牛肉的正确打開方式 =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牛肉火鍋不就是拿起一塊肉切片,涮熟,然後開吃?這麼簡單的東西,有啥好說的?
其實這裡面大有門道,而且面對一盤如此從飼養、屠宰到上桌時間都如此講究的潮汕牛肉,怎麼能在最後一刻掉鍊子呢?
水溫
潮汕話裡一般說去吃牛肉火鍋,會稱為“焯”牛肉,字面意思便是“略微一煮就撈出來”,潮汕牛肉火鍋不同于鹵、炖等烹饪手法,追求的是嫩,因此第一大忌就是過熟。一般水沸後就可以轉小火,讓湯保持 90°C左右的水溫即可,如果全程大火沸騰,一是導緻涮的肉容易過熟,或者外熟内生,二是會讓湯水裡産生很多血沫,影響後續“焯”其他肉與菜的口感。所以水溫要保持相對溫和,要沸騰又還沒沸騰的狀态是最佳的,如果火太大導緻很多血沫浮出,要及時湯勺勺出清理掉,并調小火力。
正确示範如下圖,水沒沸騰,大概這樣的熟度就可以吃了。
夾起來的顔色如果是這樣,就是剛剛好。
順序
潮汕火鍋的下菜順序也是很有講究的,并不是為了追求儀式感,而是為了讓每樣食材都能達到最佳的口感與風味。
原則并不複雜,一般耐煮的最先下,其實是各種肉類,再接着是有味道的内髒,最後才是青葉菜及腐竹等。
像牛筋、白蘿蔔這類食材是最耐煮的,适合一開始就放,煮到最後牛筋非常軟爛,白蘿蔔也吸收了湯裡的豐富味道,煮到透明入味會非常好吃,這一類食材的做法就不是“焯”了,而是炖煮。
接着開始“焯”肉,如果你想吃多點,尤其是人數少又想一次性吃多幾個部位,那麼建議你按着先瘦後肥的順序來,先從五花趾、匙肉開始,接着吊龍、脖仁,再接着肥胼,最後胸口朥。如果你無所謂吃多吃少,那就喜歡吃哪種就先下哪種,開心就好。
再接着是有味道的内髒,牛腸、牛舌等部位,避免太早下湯味變了,影響其他肉的味道。
最後才下青葉菜,為什麼呢?因為青菜煮的過程是會導緻葉綠素流失到湯裡的,而葉綠素煮久了就會變成脫鎂葉綠素,甚至是焦脫鎂葉綠素,不僅湯色會變得灰黃,也會嚴重影響其他肉的味道,所以應該最後收尾才下。
同理,一般湯裡不放芹菜,正确的做法是将芹菜單獨放碗裡,将湯淋上後一起喝。當然,後半段湯裡嘌呤有點高,不建議這麼做。
如果最後覺得好像還沒吃飽,那麼你可以點一盤粿條,煮熟後拌上沙茶,做一個簡單而美味的收尾。
蘸料
之前寫過的那篇潮菜文章已經說過了,潮菜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一菜一碟,充分賦予食客自己調味的權利。
潮汕牛肉同樣如此。
一般潮汕牛肉搭配的醬料主流的為兩種,一個是沙茶,另一個是普甯豆醬。
這兩種醬料都是潮汕獨有的醬料,而且很多店會再進行二次調配,風味獨特,堪稱經典,之前我也寫過這兩種醬料的調配做法。
說起沙茶,還得先從沙爹講起。沙爹原為印尼文的“Sate”的譯音,意思是“烤肉串”,原是印尼的一種風味調味品,後來再進一步細分為印尼型與馬來西亞型兩種沙爹醬。而由于閩粵商幫在明清時期與東南亞有非常緊密的商貿活動,這種商貿也帶來了食材與烹饪交流,沙爹的制作方法也先後傳入福建及潮汕地區,并各自經過改良,取其辛辣之味,并與本地特色食材結合,這種改良過的沙爹,一般稱為沙茶。也因為改良配方各不相同,所以沙茶會分為福建型沙茶與潮州型沙茶。
潮汕牛肉火鍋,用的自然就是潮州型的沙茶了。
潮州型沙茶一般會包括花生、芝麻、蝦米、豆瓣、辣椒、五香粉、草果、姜黃、香菜籽、芥末粉、丁香、香茅、炸蒜蓉、蔥蓉、洋蔥等原料。熟悉潮州鹵水的人估計一眼可以看出,以上配方與潮州鹵水用料是非常非常接近的,所以才說沙茶是經過本地化後的産物。而火鍋店用的沙茶,還會在此基礎上再加大花生、芝麻的比例,使醬料香味更加濃郁。
豆醬,又是潮汕獨有的另一種特色醬料。
按張新民老師的說法,我國國内的發酵型醬料,按發酵原料分主要分三種,豆醬、面醬與蠶豆醬,北方多流行的甜面醬或京醬,屬于面醬。西南流行的豆瓣醬,屬于蠶豆醬。而潮汕流行的,則是以大豆發酵為主的豆醬,這種醬料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也有過記載,後來中原已少有這種以豆為醬的制法,反而是日本的味噌與潮汕的普甯豆醬還保留這種傳統,這也是潮汕地區保留古食飲食習慣的一個例證。而潮汕火鍋店并不是所有店都主打豆醬的,而像潮陽等地,主打豆醬的店就會在普甯豆醬的基礎上進行二次調配,思路與沙茶類似,會加入芝麻、花生甚至一些油爆過的蒜末和蔥末,以增加醬料的濃郁風味和鮮香,例如潮陽七老調配的醬料就與普通罐裝的豆醬大不相同了。
當然,還有些店會配一些本地的鹹辣椒醬,但并非主流,這種辣椒醬主要是用在鲎粿、無米粿等小吃上的。
潮州有些店還會給配花生醬等,要比汕頭的醬料豐富些。
與其他地方火鍋店可供随意搭配醬料不同,如果你想品嘗正宗的潮汕牛肉火鍋,建議還是搭配正宗的沙茶或豆醬,且店家主打的是什麼醬料就用什麼,因為一般主打的醬料都是獨家調配的,比自己搭配的更靠譜。
= 去哪裡吃?=
最後,去哪裡吃?其實往大了說,因為産業鍊完善,所以一家能在潮汕立足的牛肉火鍋店,基本都不差,心大的随便路過一家進去吃,基本不會失望。
另外,如果你有本地朋友帶路,本地人熟路的可能會去到一些屠宰場邊上的小店,可能肉更新鮮,比你去一些大的連鎖店還靠譜。
當然,因為有些小店肉量可能比較有限,如果你很想吃一些本身出品就不多的部位(如脖仁),可能還是去一些大的店比較有保障。
下面推薦幾家吃過的吧,還是汕頭的為主,其他地方的歡迎大家一起補充。
汕頭·杏花吳記
汕頭杏花西路16号。吳記算是後起之秀,一般牛肉火鍋也是吃新不吃舊,因為一家新店之所以能碾壓老店成長起來,就是因為拿到的肉好,而這一點是決定了食客去哪吃的關鍵。這家店口碑也還不錯,可以試試。
汕頭·烏記
金砂東路近金鴻公路頭(近金砂東路)。也是這幾年口碑不錯的店,目前也開始經營連鎖了,說明市場認可度還可以。
汕頭·八合裡海記
黃崗路與中山路交口北行300米路西坪西6座014-016号。多年前也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幾年經營下來,算是風頭最勁的一家了,很多人也都會去打卡,但有風評說現在做得沒以前好了。
汕頭·蔡社
汕昆高速與洋園路交口。這幾年口碑非常不錯的一家火鍋店,就是離市中心遠了點,好在汕頭市區并不大。
潮陽·七老
文昌街轉角店文昌雙語幼兒園對面。潮陽非常老牌的一家店,逢年過節如果有回棉城一定會去打卡的店,在我心目中刀工第一的店,一片超長不斷,薄切剛好一口,滿足感爆棚,且蘸料是比較有特色的豆醬。
潮州·官塘兄弟
湘橋區官塘鎮綜合農貿市場門口。暑假去朋友家被潮州朋友帶去的,牛肉非常新鮮,因為屠宰場就在邊上,店也非常大,所以肉供應不是問題,最最驚訝的是,我們13個人隻吃了660,還是含了二十多隻汽水的價格,比汕頭潮陽都便宜很多,性價比無敵,如果有去潮州玩的打算,可以考慮去打卡。
= 如何判斷是否新鮮 =
一般潮汕本地的牛肉火鍋店,新鮮程度還是有保障的,但很多人離開潮汕又還是對潮汕牛肉火鍋念念不忘怎麼辦?實在忍不住,那就就近吃吧,但還是的注意判斷肉是否新鮮,這裡也教大家幾招,主要就看3點。
脂肪顔色
新鮮的肉脂肪呈白色或自然牛油黃色。
不新鮮的肉,會因為放置時間太久或反複凍融等原因呈現暗紅色。
肉的光澤與顔色
新鮮的肉有自然光澤,鮮紅透亮,含水量高,看起來飽滿有彈性。
不新鮮的肉則無光澤,表面發幹,如果反複凍融肉質還會有松散現象。還是這張圖,一比便知。
入口氣味
新鮮的肉入口細膩,無腥味。
不新鮮的肉則口感偏柴,甚至帶有久置而引起的腥味。
= 結語 =
在我外出求學和工作之前,我一直以為全世界的牛肉,就跟潮汕牛肉一樣一樣的。後來每每在他鄉吃牛肉的時候,總有一個問題揮之不去,那就是為什麼牛與牛之間,差距可以這麼大?
于是順着這個問題,一步步去了解,才知道原來自己吃了那麼多年的,習以為常的牛肉,竟是每一個步驟都如此講究,從飼養育肥到屠宰上桌,幾乎沒有一個環節可以馬虎。
可以這麼說,對于吃牛這件事,潮汕人真的是認真的。
而對于其他食材,潮汕人又何嘗不是如此?昂貴的鮑參翅肚自然免不了繁複的制法,但普通到再普通的粿品甚至野菜,潮菜也從不計較食材的輕賤,粗菜一樣可以精制,使得每一樣食材,都得到應有的尊重。
也許,也正是因為這種認真,潮菜,才成為今天的潮菜吧。
注:
部分圖片出自百度圖庫,侵删。
本文首發于什麼值得買。
這将是一個最偉大的公衆号
關注嗨君
從這裡開始
九零後,不孤單
讓我們一起嗨起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