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地球氣溫最高極值

地球氣溫最高極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7 06:12:33

交彙點訊 夏秋之交,各地驟降的溫度讓人仿佛忘卻了“熱到爆表”的經曆。氣溫為什麼會出現“大起大落”?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采訪了江蘇省首席科技傳播專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智協飛教授。專家告訴記者,冷暖交替原本就是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然而,因為人類活動的幹預,地球的冷暖變化逐漸“跑偏”。現如今,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按照當下的氣溫變化走勢,地球平均氣溫升高10℃隻要1000年。

沒有人類活動之前,溫度變化全靠“自然的力量”

在沒有人類活動出現之前,地球上的溫度變化靠的全是“自然的力量”。智協飛介紹,在氣候研究中,專門有一類“古氣候學”,探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正是地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地球繞着太陽轉,會吸收太陽的能量,但地球不是闆闆正正繞着太陽在轉動的,它的運動軌道是一個橢圓形,地球自轉軸自身也有一定的傾斜角度,于是,影響地球溫度變化的軌道參數應運而生。”

智協飛解釋,這三個參數分别為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地球自轉的自轉軸傾角以及歲差。“大家一定見過地球儀,地球儀上地球呈現一定的角度在轉動,這就是地球自轉的軸傾角。而歲差指地球自轉軸長期進動,引起春分點沿黃道西移,緻使回歸年短于恒星年的現象。”專家表示,這三個軌道參數變化的時間尺度分别約是10萬年、4萬年和2萬年,地球上的冷暖交替也因此按照一定的規律在發生着變化。當地球地軸角度變小的時候,冰期就會降臨,一旦冰期降臨之後地球表面被冰川覆蓋,進一步反射太陽光,讓氣溫下降得更多。在大約2萬年前,地球的平均氣溫隻有7.8℃。而目前全球平均氣溫為13.9℃。

6500萬年前氣溫驟降,“凍”死過恐龍

冷暖交替原本就是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在地球46億年的曆史上,曾經發生過許多次冷暖交替事件。智協飛拿讀者們很熟悉的恐龍舉了個例子。“恐龍的滅絕有多種假設,有一種說法是天外小行星的墜落,還有一種就是火山爆發引起的氣溫驟降。”智協飛告訴記者,在恐龍生存的白垩紀,全球平均溫度比現在要高出10℃。然而,在距今6500 萬年的白垩紀末期,德幹暗色岩火山爆發借由數種方式造成了恐龍滅絕事件,灰塵與二氧化硫大量噴出,灰塵使地表的日照量下降,氣溫驟降,植物的光合作用減少;當灰塵慢慢降落至地表時,火山爆發噴出的灰塵和二氧化硫氣體,造成許多植物因此而死亡,植食性恐龍因沒有食物而滅亡,後來肉食性恐龍也相繼滅絕。那時候的鳥類長出了厚厚的羽毛,但對于靠着自然孵化而出生的恐龍來說,氣溫驟降無疑是“滅頂之災”,這也間接導緻了非鳥恐龍的滅亡。

地球平均氣溫升高10℃隻要1000年

到了工業革命之後,地球的升溫速度就開始逐漸“偏離軌道”。 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活動導緻的碳排放,使得地球平均氣溫增加了1.2℃,所花的之間隻有100多年。也就是說,有了人類活動的參與,按照現在的升溫速度,地球氣溫升高10℃隻需要1000年。“人類活動對氣候變暖的影響非常顯著和快速。這其中,人類活動造成的碳排放是主要影響因子。”智協飛說。

智協飛列出了一組驚人的數據:根據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的預估,一旦全球升溫突破2℃,則在1850年至1900年間10年一遇的高溫事件,将變成每10年發生5.6次,強度提升2.6℃;50年一遇的高溫,将發展為每50年發生13.9次,強度提升2.7℃。

氣象學家在幹活!

中國5000年氣溫變化一條曲線畫出來

在氣象學裡,著名的“竺可桢曲線”蜚聲全球。它是關于中國最近5000年氣溫變化定量水平的一個經典模型,是竺可桢先生通過研究曆史上海量的古代文獻和資料整理得出來的一條曲線。通過這種方式,竺可桢畫出了五千年來中國氣溫下降的曲線圖及下降的幅度。

竺可桢将5000年的中國氣候變遷大勢分為四個階段:考古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物候時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1400年);方志時期(公元1400~1900年);儀器觀測時期(公元1900年至今)。通過讀圖不難發現,在中國曆史上幾個文明高速發展的時代,如秦漢、唐宋等,都處在氣溫上升期。而北宋的滅亡、元人的南下,則處在低溫期,少數民族的南下,加劇了朝代的更疊。

竺可桢曲線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這條曲線的準确率得到了世界科學家的印證。歐洲科學家為了獲取全球氣候變暖數據,在格陵蘭島冰層上抽取冰芯,并将不同冰層的氣溫變化制作成曲線圖表,簡稱為格陵蘭曲線,結果發現格陵蘭曲線圖與竺可桢曲線圖基本吻合,驚人一緻。

2020年的“暴力梅”還停留在很多人的腦海中,這個夏天,我們又見到了太多的氣溫爆表或是極端幹旱。極端氣候來臨,我們能做什麼?智協飛表示,随着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将變得更加頻繁,高溫熱浪持續時間更長,極端高溫值變得更高,還有更加嚴重的洪澇、幹旱,更強的台風等等。

因此,為了減緩全球變暖,我們要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彙。具體來說,就是生産、生活中多使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和水電、核電,減少使用火電。此外,種樹這種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是普通人對于地球最大的貢獻。“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和吸碳器,關系到氣候變化。森林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發揮巨大的碳彙功能。因此,多造碳彙林也是我們可以作的貢獻。個人多使用公共交通,少開車。”智協飛說。

關于“2022年是今後10年裡最涼爽的一年”的說法,智協飛介紹,這一預估是中科院大氣所按照碳排放的上限來預估的。“碳排放分為三個場景:低排放、中排放和高排放。中科院大氣所的研究是按照高排放來預估的。但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能按照高排放來執行。”

智協飛介紹,全球各國都簽訂了關于碳排放的相關協定,不再無限制排放二氧化碳。在我國,“碳達峰”、“碳中和”也成為了熱門詞語。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碳排放呈現向好趨勢。事實證明,環保素養的替身,的确可以替地球修補“窟窿”。專家舉例,30多年前,各國就已經簽署了限制使用氟利昂等産品的協議。現如今,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終于開始“修複”了,一項新研究顯示,南極上空臭氧水平确有增加。

“中科院大氣所的預估,是‘最壞的情況’,但在氣候預測中,影響氣候變化的條件還有很多。雖然地球的整個大趨勢是在變暖的,但這中間會有波動,很有可能明年比今年還會涼快一些,每一年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

地球氣溫最高極值(還記得熱到爆表)1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楊頻萍 實習生 楊佳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