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初中課本中有一篇文言文,
主人公十分有名,
叫“方仲永”。
全國多少中學生都背過他的故事,
但可能有人并不知道,
他可是正宗的江西老表啊!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谒于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複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衆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為衆人而已耶?(選自《王荊公年譜考略》)
方仲永的故事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方仲永出生于金溪縣黃通鄉出雲峰下一個窮苦農家,從小聰敏伶俐,天資超群。5歲時,有一天,他拉着父親的衣襟哭鬧,非要筆墨紙硯不可。父親被他逼得沒有辦法,隻好到村裡唯一的窮秀才那兒借來文房四寶。仲永破涕為笑,手握筆管,很快就在紙上寫下一首五言律詩:大海四方方,烏龍蟠中央,若遇天才手,飛出好文章。
父親看得呆了,好半天才回過神來,對着蒼天不住地磕着響頭。一個五歲的山裡伢崽,沒有受過任何教育,天生就會寫字作詩,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稀罕事。不久,山裡山外,人們紛紛談論:“黃通山裡出了神童!”。
自從有了仲永這個能吟詩寫對的兒子,父親樂得閉不上嘴,整天馱着仲永走村串寨,炫耀賣弄。人們也象觀看什麼寶貝似的,隻要仲永一出來,就要他當場詠詩作對,有錢人還給幾兩碎銀子。有一次,父親馱着仲永來到一個小鎮上。一位老先生想考考仲永究竟神不神,出了一句上聯:“子騎父當馬”。誰知仲永想也沒想,高聲答對:“父望子成龍”。衆人嘩然。老先生也十分佩服。這時,一路人的坐騎因走了好長的路,看見山澗清泉,便飲個不停。老先生觸景生情,又出了一聯:“馬飲泉水嘴對嘴”。正好鎮裡的幾條大犬見有生人,便吠個不停。方仲永随即對道:“犬吠深山音彙音。”那位老先生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贊道:“神童、神童,真神童也!”
王安石随父親到金溪舅舅家探親,會見了傳聞中的神童方仲永。王安石有心試試仲永的才能,正好路邊有人在切西瓜,便念道:“切瓜分片,橫七刀,豎八刀,刀刀有味。”仲永随口答出“凍雨灑窗,東兩點,西兩點,點點無情。”晚上,王安石見桌上放着一盞青油燈,靈機一動,又出了個謎聯:“白蛇過江,頭戴一頂紅日”。方仲永側目一看,見壁上挂着一杆秤,也立即回了個謎聯:“青龍挂壁,身披萬點金星。”王安石不禁連聲道:“果然名不虛傳。”
七年以後,已中進士的王安石又來到金溪。時直六月,撫州瓜熟,街市上有一青年拿着一首“撫州西瓜大又圓,綠皮黃瓤味道鮮,冷比霜雪甜比密,一片加口沉痾痊。”的詩,高聲嚷道:“說這是神童方仲永寫的西瓜詩啊!”王安石細聽細看,原來方仲永的“詠瓜詩”還是那一套陳詞爛調,沒有什麼新奇的東西。王安石歎息道:“方仲永啊方仲永,你隻受之于天,而不受之于人,怎麼能不斷地寫出新的詩呢?”
方仲永後來悶悶不樂,積憂成疾,于22歲時溘然逝世。他死後,一靈不滅,化作一隻小鳥,飛鳴在出雲峰,整天啼叫着:“父望子成龍,父望子成龍……”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神童,遂将出雲峰改為神童峰。
相傳,一位白馬将軍率領将士路過峰前,聽到此鳥啼聲,感到十分奇怪,詢問山民得知方仲永的故事,十分感慨,連聲歎道:“可惜!可惜!”他把自己的坐騎大白馬留在神童峰,希望有朝一日神童顯靈,騎着白馬周遊天下。誰知神童自感慚愧,羞于見人。大白馬奉主人之命,終日厮守峰前,年複一年,也化作一小山俯于神童峰下,這座山後來被人們稱為白馬峰。
白馬峰上的白馬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