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能拿諾獎嗎?每逢諾貝爾獎頒發前夕,不少國内媒體都做足了準備,一旦哪位華裔甚至國人拿了獎,就趕緊約采訪、做專題今年也不例外,得知有華裔成為諾獎候選人之後,電視台備好了時段,報紙備好了版面,卻發現落了空紮眼的是,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這三個日本名字與諾貝爾獎挂上了鈎這還不算,有人統計發現,包括日裔在内,已有22名日本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即便是加入外籍的日本學者,也是由于他們在日本國内的研究成果而獲此殊榮,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日本人能拿諾獎嗎?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每逢諾貝爾獎頒發前夕,不少國内媒體都做足了準備,一旦哪位華裔甚至國人拿了獎,就趕緊約采訪、做專題。今年也不例外,得知有華裔成為諾獎候選人之後,電視台備好了時段,報紙備好了版面,卻發現落了空。紮眼的是,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這三個日本名字與諾貝爾獎挂上了鈎。這還不算,有人統計發現,包括日裔在内,已有22名日本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即便是加入外籍的日本學者,也是由于他們在日本國内的研究成果而獲此殊榮。
于是網上輿論炸開了鍋,很多人對日本人拿了那麼多諾獎感到不爽。抛開民族情緒不談,多少人理性地考慮過,人家“蕞爾小國”憑什麼在這一領域這麼牛?
往深了分析,日本所獲得的諾貝爾獎項中,除兩個文學獎和一個和平獎之外,剩下的都是自然科學獎項。莫言得的就是文學獎,在文學領域内,見仁見智,尺度模糊;至于和平領域,摻雜政治因素,就更不好說。但在自然科學領域,評定指标杠杠的,評判标準相對公平。這就足見日本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上,實力是不容小觑的。
相較之下,這些年我們國家雖然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大量成果,但是與國際水平相比,差距還相當大。尤其是基礎學科,在高校還會遭遇“冷闆凳”,而這恰恰是諾貝爾獎最看重的。以日本為師,我們對比一下中日兩國在基礎學科建設上的差異,就能看出當前中國人拿諾貝爾獎、尤其是科學類獎項的幾率為啥這麼低了。
首先,基礎研究很重要。在日本,政府向大學和産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等公立研究機構提供充足的研究經費。而且,自明治維新以來近150年裡,幾乎沒有中斷。反觀我們,對科技的重視和投入時斷時續,即便是改革開放30多年之後的今天,重應用、輕基礎的思維仍然根深蒂固。從中長期發展來看,我們不僅需要能産生經濟效益的應用技術,還需要不會立即産生經濟效益、卻要踏實花時間積累的基礎科學。而後者往往更重要,因為它決定了未來。
其次,基礎研究的底蘊厚不厚,關鍵在基礎教育。日本向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二戰後,日本通過立法實現了教育均一化,偏僻鄉村也能擁有和大城市同等的教學設施和師資。反觀我們,東西部教育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參天大樹不會孤零零地生長,道理很明白,但知易行難,隻盼我們教育均等化的步伐能再快一些。
另外,在日本的大學等研究機構裡,學術氣氛濃厚,大多數研究人員把治學放在首位,并多是按照學術規律管理人才。在目前中國的高校裡,行政和教學往往存有矛盾。當大學辦成了“衙門”,又如何能安心搞科研?
總之,那麼多日本人得了諾貝爾獎,這是事實,也别不服氣。如果将來某天中國的科學家也捧回了諾貝爾獎,也一定是由于基礎研究、基礎教育的長期積累,以及國家的大力投入和培育,而這些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成。
(熊建,人民日報記者,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