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喪葬開鑼四句? 死亡是一個人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喪禮曆來為客家人所重視,死了人叫做“當大事”,或叫做“白好事”興國的喪葬形式以墓葬為主一般的墓葬刻碑文、墳聯喪葬禮儀包括送終、報喪、入殓、出葬、祭奠等環節,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客家喪葬開鑼四句?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死亡是一個人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喪禮曆來為客家人所重視,死了人叫做“當大事”,或叫做“白好事”。興國的喪葬形式以墓葬為主。一般的墓葬刻碑文、墳聯。喪葬禮儀包括送終、報喪、入殓、出葬、祭奠等環節。
“送終”。老人垂危時,子孫日夜守候在老人身旁,聆聽老人的臨終遺言,為老人離開人世送别。老人臨終,子孫兒媳等晚輩跪于床前。老人謝世後,為其沐體整容,穿“壽衣”(男雙件,女單件),同時燒紙錢,放聲悲哭,謂之“送終”。
“報喪”。即向親戚朋友報告老人仙逝。父母亡,兒子先跪告家族,後跪告親友。報喪人一般不進入親朋家裡,而在門口呼叫後告知,親友則給報喪者煮“湯”一碗,并給一個“紅包”,謂之“腳錢”。
“入殓”。将死者生前慣用與喜歡之物放入“棺材”,然後由孝子賢孫擡屍體入棺,在屍體上覆蓋冥被,上棺蓋。入殓後到出殡前,靈堂要點“長明燈”,棺材頭部還要加一盞油燈,俗稱“點腦頭火”,并設靈位于廳堂。從入殓至出葬前孝子應在靈前守孝。此習俗逐漸被火化所取代。
“吊唁”。喪家在廳堂設靈堂,家門口搭建靈棚,使死者靈魂有安息之處,也是親友吊唁死者的場所。靈堂的布置一般是靈堂上方高挂死者遺像,下書鬥大的“奠”字,左右兩邊高挂挽聯。親朋好友前來吊唁,孝侄在門前執行,其餘眷屬,頭戴白帽,依次下跪迎賓。舊俗,老人去世,須請和尚、道士誦經,超渡亡靈,俗稱“做香火”(為女死者拜誦“血盆經”,曆數母親十月懷胎之苦)。一般人家做一晚上“香火”,有錢人家甚至做三天三夜“大香火”。“做香火”時,一般頭天晚上親友對死者祭奠,祭奠前請有名望人士在靈牌中先寫下空出一點的“王”字上,用朱筆加上一點成“主”字。祭奠時,孝子要行“家奠禮”或“三獻禮”,“三跪九叩”;一般親友祭奠隻行稽首禮和緻辭祭文(祭軸)。現在單位幹部職工或離退休人員去世改開追悼會、或遺體告别、骨灰安放儀式。親友送花圈、挽聯、挽幛悼念死者。
“出殡”。俗稱“還山”。首先孝子行“成服禮”,即孝子将孝服穿上,将“愁籠”戴上,披麻、系稈繩、穿草鞋執杖。死者的直系親屬均應參加“拜孝禮”——跪拜死者。時辰一到,放炮三聲(點響大爆竹),禮生讀祭文,撤帳,起靈。出葬隊伍,排列有序。幡竹前導,接下是提藍(撤紙錢者、點香燭者、放爆竹者,再是擡花圈擎挽聯者;再是孝子披麻、執仗,抱“靈主牌”遺像在棺前領路。家屬親友都須送葬。送到墳墓附近,便可駐足燃香作揖拜别。孝子、禮生、八仙等人員,直到靈柩入穴,封好墓門才可繞道而歸。而女眷則在起靈後,抱稻杆至村口、路邊焚燒跪拜後繞道返回。
“祭奠”。在喪葬以後為死者“應七”、“攔社”(即從逝日算起逢七的日子和當年的春社、秋社日),到墓前燒香祭祀。“頭七”與“末七”的祭奠均由孝子進行,其它則由出嫁女與孝子按長幼順序進行。此外,逝世後第一個春節,親友要盡早來到逝者靈台前,焚香祭拜,名曰“拜新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