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脾胃虛寒非經期出血

脾胃虛寒非經期出血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17 04:32:16

由“吃冰棍大出血”談中醫“脾不統血”

夏天吃冰棍很常見,很多人也愛吃,但是如果一下吃的過多,那就要出事了。下面的一個小男孩就是這樣:

(人民網合肥4月20日電)近日,安徽阜陽一7歲男孩因連吃3根冰棍導緻消化道反複大量出血,在24小時内輸血量高達8000毫升以上,相當于把全身的血液換了5遍!經救治,男孩已轉危為安。

脾胃虛寒非經期出血(由吃冰棍大出血)1

樂樂家住阜陽太和,事發當天,樂樂和幾個小夥伴結伴玩耍後滿身大汗,獨自回家的路上,樂樂覺得又熱又渴便在村口小賣部買了1根冰棍,吃完之後覺得不解渴所以接着又買了第二根,吃了之後還是不解渴,于是又買了第三根,他在1小時内吃下了3根冰棍,吃完沒多久就開始覺得胃痛。“我回到家的時候天剛剛黑,孩子躺在床上,床頭一攤血,一問孩子,孩子迷迷糊糊說是他吐的。”樂樂媽媽說。經檢查,發現患兒十二指腸球部有一個直徑1cm,深0.4cm的巨大潰瘍,受該潰瘍腐蝕,患兒十二指腸球後動脈破裂并呈噴射性出血。

小孩子為什麼吃了幾根冰棍就會導緻大出血呢?我們知道冰棍是大寒的東西,樂樂在短時間内連吃了三根,從現代醫學來講,吃了寒涼食物,會導緻腸胃黏膜毛細血管收縮,以緻于血管破裂,這就是吃了冰棍之後大出血的原因。其實不僅小孩子吃了過多的寒涼的食物受不了,就是大人過多的食用寒涼食物也會出血。我們下面再來看一個例子:

脾胃虛寒非經期出血(由吃冰棍大出血)2

據2016年4月8日《海甯日報》報道: 最近,市人民醫院(上海長海醫院海甯分院)接診的因食用春筍引起消化道不适患者明顯增多。陳女士長期在外工作,這次趁着清明小長假回到海甯。老媽做的油焖筍一直是她最喜歡的一道菜,陳小姐一連吃了好幾頓筍。

昨天早上,陳女士上廁所時,吓出一身冷汗,“大便怎麼成了黑色?”她連忙到市人民醫院消化内科就診。該院消化内科主任翟浩亮确診陳女士出現黑便的原因是胃出血,他介紹說,每年一到春季,做胃鏡檢查的病人比其他季節要多,這其中除了春季早晚氣候溫差變化大引起胃腸道不适的原因外,主要與食用春筍有關。

為什麼吃了幾頓筍,也會導緻胃出血呢?這除了筍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比較難消化之外,其中另一個主要原因還在于中醫認為竹筍味甘、微寒。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竹筍性味甘寒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力、可久食。”清代養生學家王孟英說:“筍,甘涼、舒郁、降濁升清,開膈消痰,味冠素食。”但是也是因為其性寒,所以食用竹筍并不是人人皆宜,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患者極為不利,慢性胃腸炎患者也不易康複。15歲以前兒童尤應注意不宜多吃;脾胃虛弱者或婦女産後以及因吃筍會誘發、複發哮喘的人不宜吃筍;年老體弱者、消化不良者、脾虛腸滑者不宜多食春筍。

脾胃虛寒非經期出血(由吃冰棍大出血)3

顯然上述新聞中的陳女士就是因為吃筍過多了而引起脾胃不适,最終導緻胃出血的。中醫講“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對身體健康來說非常重要。然而生活中的很多不良習慣,比如飲食不節、過食肥膩、憂思過度、偏食偏嗜、饑飽不均等都可能傷及脾胃。現如今,很多人不僅僅是在炎熱的夏季還是其他季節都喜歡食用一些生冷寒涼食物,殊不知這樣的食物會影響到脾胃健康。傷脾胃的因素很多,而寒涼食物是主要危害之一,長期脾胃虛寒,不僅會導緻腹瀉、腹痛,還會影響食物的吸收。

如果短時間内過多食用寒涼食物,則會導緻急性的腸胃黏膜毛細血管破裂而出血,如果平常不注意飲食,過食生冷,則會造成慢性脾胃損傷,給脾胃帶來終身傷害。中醫關于脾胃寒涼有個比喻,很形象。說脾胃就像一個鍋,這個鍋一定是熱的,才能把鍋裡的食物煮熟。

胃不就是人體的“一個鍋”嗎,如果總吃寒涼食物,胃這個“鍋”總是涼的,胃裡的食物如何能“腐熟”啊,而食物不熟,就像我們總吃半生不熟的的東西,身體能很好的吸收嗎。現在很多人,包括青少年,一個個“小皇帝”,食物并不缺乏,但很多孩子包括一些年輕人,為什麼還是免疫力差,體質瘦弱,幹吃不胖,就是和經常吃寒涼食物有密切關系,而這在孩子的飲食中,非常普遍,越小,對孩子脾胃影響越大。所以,各種冰鎮飲料、冰鎮啤酒、冰鎮西瓜、冰點等食物到了最“熱”的時候,我們還是盡量克制,适可而止吧,雖然暫時沒什麼問題,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脾胃虛寒,也是“潤物細無聲”,“緻病”容易“治病”難啊。

脾胃虛寒非經期出血(由吃冰棍大出血)4

中醫上講脾胃的功能除了是氣血生化之源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脾統血”,指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難經·四十二難》:“(脾)主裹血,溫五髒”;脾主中焦,化生營氣,營行脈中,血由氣攝,脾虛則營氣化生不足,影響統攝血液的功能,容易引起各種出血疾患。按照傳統中醫的說法,脾喜燥惡濕,脾出問題,往往是濕邪困脾所緻。而濕邪傷脾又有寒濕與濕熱之分,寒濕困脾證,是指寒濕内盛,中陽受困而表現的證候。多由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淋雨涉水,居處潮濕,以及内濕素盛等因素引起。

如果人體中脾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而受傷了,顯然就要影響脾的統血功能,從而出現“脾不統血”的症狀。這種症狀指脾氣虛弱,不能夠統攝血液,緻使血液容易溢出脈外。脾胃是氣血之源,脾運健旺,氣血才會旺盛,血液得以在血管内運行而不至于溢出脈外,反之如果脾胃虛弱,氣血就會虛虧,血液不按規定的路徑循環,造成出血傾向。脾不統血是指脾氣虛弱,不能夠統攝血液,緻使血液容易溢出脈外。脾胃是氣血之源,脾運健旺,氣血才會旺盛,血液得以在血管内運行而不至于溢出脈外,反之如果脾胃虛弱,氣血就會虛虧,血液不按規定的路徑循環,造成出血傾向。脾不統血可以說是脾氣虛的一種特殊表現。脾不統血之出血,乃屬虛證,寒證,由氣(陽)不能統攝而成。故治療上應以益氣而固血為要,歸脾湯乃主治之方,人參為大劑應用之藥,征臨床上,适于出血,血色鮮明,或略兼紫塊者之虛證。若是血色晦暗者為血寒不歸經,還須兼以炮姜炭,或大劑理中溫之;或加肉桂行之。此外,在臨床臨證時,還切不可見血便責之火熱,而妄投苦寒之品,那麼就不異于雪上加霜,後果不良。脾不統血,臨床見症頗多,表現不一,在上者,吐、咳、齒、鼻衄,在下者,尿血、便血、以及崩漏者。治療大法,雖為益氣以攝血,然而随轉山穴部位的不同,而須選擇恰當的引經藥,以期獲得更佳的效果,如在上者引之于牛膝,在下者升之于柴胡、升麻等。肺胃出血常先白芨,大腸出血多用地榆、槐花,尿血取小薊。崩漏加艾葉等。治療出血,止血為第一要法,但血既離經,又易産生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難生,血亦難止,所以在選方用藥時,除益氣補脾之外,還宜選擇一些止血而不留瘀的藥物,如三七、蒲黃、茜草根、花蕊石等之類。

脾胃虛寒非經期出血(由吃冰棍大出血)5

“急者治其标,緩者治其本”,如果因過食寒涼而導緻脾不統血的症狀出現,我們在急于止血的同時,還要健脾,讓脾的功能旺起來,這樣脾能統得了血,血才不會妄行,才能老老實實的流行在血管之中,才能根本上治療各種出血之症。

但健脾是一個慢功夫,需要調理一段時間,健脾的基本方藥是(1)歸脾湯加減:黃芪、白術、茯神、龍眼肉、酸棗仁、黨參、木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姜、大棗。本方能養心健脾、益氣補血,故适用于脾虛氣弱、不能攝血者。(2)補中益氣湯:黃芪、炙甘草、黨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本方能調補脾胃,升陽益氣,适用于中氣下陷而不攝血者。(3)黃土湯:幹地黃、白術、附片、黃芩、阿膠(另包烊化)、炙甘草、竈心土。本方能溫陽健脾止血,适用于脾陽虛而不攝血者。

在健脾的中藥調理過程中,還可以根據不同人的情況或同一個前後的不同情況對藥物進行加減變化:鼻齒、肌出血時選用方(1)酌加側柏葉、茅根、藕節等以止血。便血可用方(3)加炮姜溫陽止血,白及粉以收斂止血;便血不止,尚可加三七粉、花蕊石以化瘀止血。尿血用力(2)加龍骨、牡蛎、金櫻子各以固澀止血;若尿中有血塊,宜加三七、生蒲黃各、琥珀粉(沖服)以行瘀止血。月經量過多,崩漏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加阿膠、艾葉、炮姜以溫經止血,加烏賊骨、血餘炭、茜草炭、仙鶴草、旱蓮草各等固澀止血。若出血最多,病人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脈微欲絕,為氣随血脫之危重證候,當急用獨參湯(人參)益氣固脫,待病情緩解後,再辨證論治。若氣虛衄血不止,可用生曬參,加童便一盅沖服。

脾胃虛寒非經期出血(由吃冰棍大出血)6

藥物調理很重要,但食療也很重要,如果脾氣虛弱,我們平常可用如下方法調理:(1)紅棗,煎湯連棗服。可常服,能補益脾胃。(2)大棗、藕節1份,将藕節水煎至粘膠狀,再加入大棗同煮,每天吃适量大棗,可健脾益胃止血。(3)花生衣、紅棗,水煎服。治肌衄。(4)活鲫魚l尾(約4、5寸長)去腸雜,腹内納入當歸、血竭、乳香,泥封燒存性,研成細末,用溫黃酒送服。1日2次,治脾不統血之血崩。(五)靜脈注射療法生脈針(或參麥注射液)由人參、麥冬、亦可加入五味子制成靜脈注射液,每次30~5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毫升,靜滴。每日l~2次,适用于氣不攝血和氣陰兩虛之出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