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過去了就不會再重來。今天和大家分享幾個小故事,看一看名人是如何珍惜時間的。
珍惜時間的魯迅
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魯迅,非常珍惜時間。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的空耗别人的時間,其實無異于謀财害命。
魯迅确實惜時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談天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學習上。魯迅還以各種形式來鞭策自己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和工作。在北京時,他的卧室兼書房裡挂着一副對聯,集錄我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的兩句詩,上聯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見太陽落山了還不心裡焦急),下聯為“恐鹈鷗之先鳴”(怕的是一年又去,報春的杜鵑又早早啼叫)。書房牆上還挂着一張魯迅最崇敬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照片。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寫道:“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魯迅用這朝夕相處的對聯和照片督促自己抓緊時間。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惜時如命的精神,魯迅在他56歲的生命旅途中,廣泛涉及自然、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一生著譯一千多萬字,留給後人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法國作家巴爾紮克十分珍惜時間,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寫作上。他的創作時間表是:“從午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說,在圈椅裡坐十二個小時,努力修改和創作。然後從中午到四點校對校樣,五點鐘用餐,五點半才上床休息,而到午夜又起床工作。”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工作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工作狂”。巴爾紮克的寫作速度很快,每三天他的墨水瓶要重新裝滿一次,并且得用掉十個筆頭。他創作出像《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等90多部中長篇小說,成為一位多産作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他之所以著作立身,與他珍惜時間、勤奮寫作是分不開的。
董遇,字季直,資質魯鈍但愛好學習。他擅長研究《老子》,給《老子》作注解;又擅長《春秋左氏傳》,還用紅、黑兩種筆作批注,區分異同。有人跟他學,董遇不肯指教,卻說:“必須自己先讀百遍。”又說:“讀書百遍,它的道理就自然清楚。”跟着他學的人說:“我們也急切地渴望着學習,就是擠不出時間。”
董遇說:“應該利用‘三餘’來進行學習。”有人問“三餘”是什麼意思,董遇解釋說:“冬天是一年中的空餘時間,夜晚是一天中的空餘時間,陰雨連綿的日子,是農作的空餘時間啊!”
在央視節目《朗讀者》中,一位96歲老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就給了我明确的答案,一位如此高齡的老人終其一生都将自己奉獻給了翻譯事業,現在他仍然每天工作至很晚,甚至是淩晨2、3點。
國學大師季羨林之所以能從一個貧苦的農家孩子成為世界知名的大學者,靠的是惜時如金.以勤補拙。他珍惜時間到了幾近苛刻的程度。季羨林利用一切時間的“邊角廢料”,會上、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特别在步行時,腦海中思考不停。成為名人以後,季羨林也每每被各種各樣與學術無關的會議困擾。這對于惜時如金的學者來說,本是苦不堪言。然而季羨林卻有自己的妙方,他說自己在參加這些會議時,隻用一隻耳朵去聽,而把剩下的一隻耳朵關閉,把精力集中到腦海裡構思,寫文章。即使是生病住院期間,凡是輸液的時候,季羨林先生總是習慣地伸出左手,留下右手寫文章。季老一生惜時如金,發憤圖強,學貫中西,堪稱後世典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