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蘇州的一位繡娘火了。
蘇繡藝術家陳英華的“天文奇觀”刺繡作品,震驚了一衆網友。
大家紛紛表示,“這也太絕了吧!”就連人民日報官微都為她打call!
這一系列作品到底有多絕呢?
獵戶座大星雲
蟹狀星雲
星空
創新針法 指尖藝術重現天文奇觀
創作這個系列作品的靈感來自紫金山天文台的梅苞老師。
有一天,陳英華在梅苞老師那裡看到幾張星空圖片,當時她就被星空的深邃廣袤、繁複多樣、變幻莫測給震撼了,心想:能不能用針線來表現星空的美麗?
但因為星空的特點是神秘莫測、淡入淡出,顔色變幻多端,傳統的針線和技法都不适用。
為了尋找最合适表現的絲線,她進行了100多種嘗試,最終把絲線做到了桑蠶吐絲的粗細,是普通絲線的1/16。
之後她創作了16幅星空圖,因為太精美,刷爆了朋友圈。
拒絕美國航天局求購“想把它留在中國”
2012年,陳英華受邀參加第28屆“國際天文聯合會”。她帶着兩個系列24幅作品驚豔亮相,成為了全場的焦點。
随後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她被NASA的人找上門了。對方開口提出要高價購買她的星空系列作品。
聽此一言,陳英華連價格都沒問便回絕了。“我花了那麼多心血,不想給别人,隻想讓它留在國内的科技館,讓更多中國人看到。”
賣給NASA,可以名利雙收,但在陳英華心裡,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刺繡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就應該在中國發揚光大。”
出身刺繡世家 故宮請她修複文物
1973年出生于蘇州的陳英華祖上四代都是當地有名的刺繡工匠。作為一名在蘇州刺繡世家出生的女孩,陳英華對刺繡有着很深的感情。
受家庭影響,她從小就喜愛刺繡,14歲的時候就正式拜師母親,此後每天都要在繡桌前坐十五六個小時學習針法與分線。
刺繡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需要大量的精力與耐心,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已經很少有人願意花十幾個小時隻幹一件事了。陳英華做到了,多年的磨砺使她成為一名獨具匠心的手藝人。
因為刺繡技藝精湛,陳英華被故宮博物館邀請前去修複文物。她修複了乾隆花園,倦勤齋門框中間的雙面繡夾紗。
這項工作并不簡單,倦勤齋有128幅雙面繡屏風隔斷,這些隔斷共有60多種顔色,15種圖案,所用針法都是宮廷古法,大多早已失傳。想要複原,就必須先博覽曆史。遇到不懂的問題,她就請教老師傅,或從傳統樣式中汲取靈感。
在她的精心修複下,一百多件受損的珍貴刺繡得已重新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其中最讓人驚歎的是一件康熙年間的米珠龍袍。
這是一件康熙賜給三公主的龍袍,全身有8條龍,綴滿40000顆微粒珍珠做龍鱗。
但因為珍珠太小,普通的針穿不過去。她便把針換成直徑約0.5毫米、長約4厘米的特殊繡針,花了1000天完成複原,現在的成品被内蒙古博物館珍藏。
至今,她修複的故宮文物多達100多個,為傳承中國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刺繡,是一門美麗而寂寞的手藝
一幅作品要經過數年的磨砺才能成就
幸運的是
我們有陳英華這樣的手藝人
傳承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驚歎世界
來源:中國搜索綜合人民日報、中國青年網、北洋之家、蘇州媒體圈
文案:韋 薇
來源: 中國搜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