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有雲:“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世事變化,每個人心裡都有不想提及的人和不願與人分享的事。
渴望有一份空間,可以安放内心的不安和假裝的堅強。
期望身邊的人不追問自己的痛處、不評價自己的難處、不揭露自己的難處。
《新書》中說:“愛返者愛往,福往者福來。”
真正聰明的人,都能夠将心比心,懂得管住自己的嘴,說話有輕重,做事有分寸。
深夜11點,閨蜜璐姐發了一條朋友圈。
“縱有再多不舍,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配圖是燈火通明的街景下一個孤獨的身影,隔着屏幕都能感覺到那種委屈到歇斯底裡的心情。
我發微信給她:明天我們去海邊吧,你一直想去的阿那亞。
她的回複隻有一個字:好。
高鐵上,她沒怎麼說話,歪着頭靠在我的肩膀上,眼神呆呆地看向窗外。
我也沒有問她什麼,直到她的眼淚順着我的肩膀流下。
安靜的車廂裡,璐姐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抽泣聲,在我耳邊說:
“謝謝最親愛的你,沒有追問我為什麼選擇結束這長達10年的婚姻,怎麼可以忍心放下孩子,怎麼不考慮父母的擔心?這份理解,真的太珍貴。”
有些時候,簡單的陪伴勝過千言萬語,給對方時間去釋放情緒,不再掀起戳心的傷疤,慢慢消化。
《荀子·非十二子》有言:“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該說的時候恰如其分,該沉默的時候,懂得不問也是一種溫柔。
現實中,我們常常會按捺不住好奇心,忍不住去追問别人不想對人傾訴的事情。
希望可以在刨根問底的過程中尋得答案,但其實,答非所問和避而不答,就早已給出了結果。
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問的不問。
朋友公司裁員,不要追問為什麼被辭退,接下來的生活可怎麼辦?
同事剛剛分手,不要刨根問底為什麼相處這麼久怎麼突然就分手?
同學考研失敗,不要急于關心差了多少分,要不要馬上找工作?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有些事,追問得越緊,感情傷得便越深。
安靜地陪在身邊,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保護。
不問人私,便是一種無聲的安慰。
作者老楊的貓頭鷹曾在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宴席上,幾位年輕人聊起最新的電影并相約一起聚餐。
坐在對面的Q先生聽到便發話:
“你們這些年輕人什麼都不懂,平時有點時間就隻顧吃喝玩樂,都不知道多陪陪父母。”
幾位年輕人忍着沒說話,碰了下酒杯,繼續聊起微博上的新鮮事。
Q先生見他們沒有搭話,緊逼着說:
“你們的父母難道沒有教育你們:長輩說話時,要認真聽嗎?”
還不依不饒地諷刺:
“現在的年輕人都太沒有教養了,這要是在春秋時期,可以直接拖出去杖斃。”
聽到這話,一位男生終于忍不住對他吼道:
“關你什麼事?”
Q先生見狀故作沉穩地念起《弟子規》裡的經典名言,試圖好好地跟這位“沒素質”的小夥子講道理。
沒想到,最終的結局是這個男生掄起酒瓶砸在了他的腦袋上。
我們身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人,總視自己為别人生活的裁判,總以自己的經曆指點别人的江山,覺得自己像是掌握了人間至理,看到誰都想指點和批評。
原本和自己沒有關系的人和事,非要站在自我的角度發表幾句看法,指出這裡不對,那裡不好。
可不管出于好心提醒還是惡意指責,未經曆過他人的過往,未走過他人來時的路,又怎能知道他人當下的心态和處境?
古人講:“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不妄加評論,不惡意猜測,是一種自律;
不對他人指指點點,不做生活的“差評師”,更是一種修養。
不言人非,便是給人最起碼的善意。
前段時間,公司放假,同事們都商量着去哪玩。
高哥提議:“小李去年年底房子不就下來了嘛,咱們去他那熱鬧熱鬧,就當給他暖房了。”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論着,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隻有小李尴尬地紅着臉說:
“不好意思啊,我這周剛好有事,過一段時間再請大家過來。”
高哥開玩笑:
“首付交完,就沒有錢裝修了吧,我們還着急給你暖房呢,别讓我們等太久哈。”
小李苦笑了一下,離開了熱鬧的茶水間。
明知道小李還沒有裝修卻張羅着去做客,這不是真正的提議,更像是處心積慮的嘲諷;
不是所謂的關心,留給小李的也隻有窘迫。
看似玩笑,卻真的傷到了同事的自尊和體面,而這一句話,就像彼此關系的一個裂口,即使愈合也必會留疤。
人們常說:“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
把别人的不堪,刻意放在衆人面前,結果隻能是傷了别人的心,添了自己的煩惱。失了分寸,也失了感情。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千差萬别,當下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生活的習慣和人生的節奏也存在快慢的差異。
有的人,為了湊齊買房的首付,省吃儉用足足攢了3年;
有的人,為了考上心儀的大學,多付出了三百多個日夜;
有的人,為了治好父母的病痛,深夜淩晨還在路上奔波……
每個人都有不可言說的不堪和痛苦,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不要再去撕扯别人的傷疤,而是要保留一份空間,來安放那些脆弱和感激。
看破不說破,明知而不問,是一種成熟,也是一種溫柔。
不刻意揭短,便是推己及人的體諒。
李昌钰在《對白》中說:
有人喜歡你,也有人恨你;
有人羨慕你,也有人讨厭你;
有人嫉妒你,也有人批評你。
沒關系,他們都不是你,隻要你自己好好做人做事就可以了。
無論我們喜歡與不喜歡,别人終究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不管我們快樂與否,别人也都不能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
願我們,與人相知與相守,都懂得彼此留有空間,不追問過往、不評論是非、不揭人短處,說話有度,相處舒服。
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 | 劉小暢,80後職場媽媽,熱愛生活和文字。
圖片 | 視覺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