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大多是民間的勞動人民代代相傳的,根據日常生活經驗總結而來的,大部分都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給後人留下很多的警醒和啟發,為的是讓後世子孫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對後世子孫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分享一下村裡老人常說起的一句話“人過五代就要起祖墳,房過三代必走人”,看看這句話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現代的我們能不能從民間的俗語裡看到一些新的啟發和新的警醒。
一、人過五代另起墳
關于“五服”,在古代一種說法是指以皇宮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每輻射延伸五百裡可以劃分為一個區域,這五個區域再從外面向裡面輻射,依次為荒、要、綏、侯和甸,合稱五服;古代的“服”,就是要“服侍天子”的意思。
另一種“五服”的說法是指是民間五種不同的“喪服”,它是以宗親關系的遠近親疏作為依據的,比如,其中最輕的稱為麻,最重的稱為衰。
中國古代俗語中的五代指的是五輩人,從自己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再到自己一共是五代人,這按民間的說法也就是所謂的“五服”,這是以父系家族組成的中國古代的社會體系,以父親血親宗系為重的。
在中國古代社會像祖墳、宗祠這樣的地方都是神聖的不可被侵犯的,因為他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子孫及宗親,但是都在五代之内,因為到了第五代就出現了很多的旁系,那個時候就是先人想保護因為旁系太大也力不從心了,所以出了五服就要另起祖墳了。
但是古代如果到你這邊正好出了五服,父親還在五服之内,從你開始就另起祖墳了,父親這邊的也是不需要遷墳的。
其實“人過五代另起墳”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一種親疏關系的梳理,出了“五服”的關系已經不是很親,還要待在一個圈子裡面也是比較怪的。不如重新另起祖墳,重新立一個新的親密的圈子,來保佑後世子孫。
二、房過三代必走人這裡的“房”,通常來講是指農村的房屋 。過去的農民生活十分艱苦困難 ,建造的房屋結構相對來說也是不結實的 ,一般都是些土坯房、木質結構房 、還有一些甚至是一些茅草房,這樣的房子本身就是不牢固地再加上年久失修很容易倒塌 ,更别說要經曆三代人的長期的居住,從安全角度來說是不可靠的。
而以前的人的壽命比起現代人來講還是比較短的,人們的壽命大概是在40歲左右,但是三代人壽命加起來也要超過100多歲了,而超過三代的房屋最起碼要有一百多年的曆史 。
過去農民的房屋都是茅草和土坯結合而成的,經不住各種的刮風下雨和地質災害,而住過三代人的房屋就算是經過重複的修葺也可能是不堪一擊的 。
當然超過三代的房屋安全系數會變得很低 ,這個時候再住人是非常危險的 ,必須将舊房拆除再重新蓋 。這就是老年人嘴裡常說的“房過三代必走人”的由來。由此看來,農村的俗語,老人嘴裡常常娓娓道來的都是大智慧,是經過祖祖輩輩的經驗總結而來的,也是為了造福後世的子子孫孫。
人常說:”人挪活,樹挪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希望子孫後輩有更好的發展,走出大山,走出面前的一畝三分地,這樣才能有更廣闊的空間更好的發展。
總結
對于現代人來說懂得俗語的越來越少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勞動人民的智慧永遠是無窮的,他們是用祖祖輩輩的經驗來給後輩子孫警醒的。
從現代人來看,“人過五代另起墳”中提到的“五代”,其實過“五服”後的關系已經就很疏遠了,沒有必要還待在一個關系圈子裡面了,自己另起一個圈子豈不是更好嗎?
待在自己更親近更舒适的圈子裡面豈不是更自在嗎?這樣看來古人在很早之前就把舒适圈畫好了,是不能超過“五代”的;而“房過三代必走人”也是我們的先人希望子孫後輩不要拘泥于眼前的這一片天地,走出去建造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也就是打造一片自己生活的空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