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号東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其詞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産生了巨大影響。蘇轼學博才高,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純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規範,縱意所如,觸手成春,堪稱北宋詩壇第一大家。其詩歌代表作有《題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懷舊》、《飲湖上初晴後雨》、《和董傳留别》等。
今天複習蘇轼的《和董傳留别》,原文如下:
麤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
強随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
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
诏黃新濕字如鴉。
這首詩的大意是: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照樣經曆人生的境遇過程。學業有成,胸有學問,外在精神氣質,自然會豐盈而實美,光彩奪人。不喜歡陪伴着年老的學人清談,過着“烹瓠葉”那樣的苦日子。緊緊跟随那些被推薦參加考試的讀書人,在槐花落時,去參加科舉考試。口袋裡空空的,沒有什麼錢,無法置辦“看花”的馬。但所有這一切,并不影響我邊走邊看,一路觀賞那令人眼花缭亂的“擇婿車”。黃榜得中,春風得意,仍可按社會上流傳的風俗習慣向人們誇耀。黃色诏書上,如鴉的黑字,新寫着俺的名字。
這首《和董傳留别》,是蘇轼罷官鳳翔簽判赴汴京,途經長安時,與朋友董傳話聚臨别的留贈詩。二十四歲那年,蘇轼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好友董傳追随陪伴其左右。董傳當時在鳳翔窮困潦倒,正在刻苦用功,積極準備參加科舉考試。這首詩就是在此背景下創作的。
蘇轼的這首《和董傳留别》,是一首七律贈别詩。蘇轼在鳳翔府任職時,董傳與蘇轼交好,當時董傳生活貧困,衣衫樸素,但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平凡的衣着掩蓋不住他樂觀向上的精神風骨。蘇轼在詩中一方面稱許了董傳的志向,同時預祝他黃榜得中。全詩巧于用典,蘊藉含蓄。
詩中“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廣為傳誦,脍炙人口,是至今讓人傳誦于口的名句,網絡上也非常流行。其意思就是:那些勤于讀書的人,身上總會有一種儒雅之氣,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使他們看起來與衆不同。闡明了讀書與高雅氣質的必然聯系,凝練概括,深得大家喜愛。正因為它概括出了讀書人當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所以才成為了有關讀書學習方面的詩詞名句,常常能引起足夠的共鳴,并被廣泛引用。
滾滾曆史長河,記載了無數文人墨客“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精神風貌,無疑是我們後人借鑒和學習的楷模。無論我們是在人生得意,還是無奈困惑的情況下,都應該時刻不忘學習先人的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态度,多讀書,讀好書,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活到老,學到老,努力做一個腹有詩書的儒雅之人!
2021年6月11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