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與脾胃升降密切關系的髒器是

與脾胃升降密切關系的髒器是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04:19:21

與脾胃升降密切關系的髒器是?脾胃病辨證 脾胃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的全過程,所以痛理常相互影響,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與脾胃升降密切關系的髒器是?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與脾胃升降密切關系的髒器是(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1

與脾胃升降密切關系的髒器是

脾胃病辨證

脾胃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的全過程,所以痛理常相互影響。

脾胃病證候:脾病證候以虛證居多,胃病證候多見實證,但寒熱虛實兩髒又是常兼有之。虛證,多指脾胃陰津虧損,陽氣不足,如脾胃氣虛、脾陽虛、脾氣下陷、脾不統血和胃陰不足證,實證,多指外邪侵襲,内傷飲食等引起,如寒濕困脾,脾胃濕熱、胃寒證、食滞胃脘等證。

脾胃病症狀:脾病以陽虛失運,飲食物代謝障礙,水濕輸布失常,脾不統血為常見,如食少、腹脹、便溏、水腫、出血等;病胃以受納失常,腐熟不足及胃氣上逆為常見,如食少腹痛、嘔吐、嗳氣、呃逆等症。

(一) 脾氣虛

[臨床表現]包括消化機能不足和一般氣虛症兩個特點。所謂消化機能不足是指,一是消化不足,症見食少、腹脹,便溏;二是指營養吸收減少,症見消瘦,面色萎黃。所謂一般氣虛症是指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緩弱。

[證候分析]脾虛證多屬勞傷或飲食失調緻病。臨床以氣虛和運化障礙為要點,納遠失宜,食滞不化,水濕内停,故有一派飲食不化症;脾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虛則氣虛血少,故有全身營養障礙,表現一般氣虛症。

(二) 脾陽虛

[臨床表現]以脾氣虛和虛寒為特點。食少腹脹,便溏是脾氣虛的基本症狀。此外另有下列虛寒症狀:脘痛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形寒肢冷,或有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清稀量多,舌淡嫩,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 脾陽虛一般是由脾氣虛逐漸發展的結果,所以有一般脾氣虛的消化障礙,營養不足。更因氣虛及陽,脾陽虛,溫化不足,不僅形寒肢冷,且水飲寒凝,聚濕成飲,故有小便不利,水腫,帶下等寒濕表現。

[證候鑒别]脾氣虛與脾陽虛。

共同點:都有脾氣虛的飲食物消化、吸收和輸布障礙症,即食少、腹脹、便溏。

不同點:脾陽虛有虛寒象,主要表現在形體失于溫煦和水寒不化症。

(三) 中氣下陷

[臨床表現]本證在一般脾氣虛基礎上,突出表現下墜症狀。

一般脾氣虛症,倦怠乏力,聲低氣怯,頭暈目眩。臨床主症:脘腹墜脹,食入益甚,肛門墜重,便意頻數,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小便混濁如米泔,或子宮下垂等。舌淡苔白,脈弱。

[證候分析]中氣下陷證,一般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亦有因久洩、久痢或勞傷太過發病。其病機關鍵是脾氣虛産生三個病變結果:一是氣血生化不足,消陽不開,精微輸布減少,二是氣虛,則升舉無力;三是必然産生全身機能衰退。所以臨床除見一般脾虛不健之症外,突出表現有髒器下垂症,尤其是以胃下垂更為多見。

(四) 脾不統血

[臨床表現]脾不統血是在脾氣虛症狀的基礎上,突出表現各種出血症。

脾不統血的出血症狀特點是:以下部,肌肉等部位多見,如便血、尿血、肌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血色多淡,質稀無塊。

其次一種脾氣虛症:食少,腹脹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脾不統血證,多由勞倦太過或久病脾虛引起。脾虛則統血失權,所以出血症狀是本證的要點,但必須同時伴有脾氣虛症狀。脾氣虛則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不足,故有一派脾氣虛表現。

[證候鑒别]脾氣虛證與脾陽虛、脾氣下陷、脾不統血證。

這四個證候之間特别應該注意脾氣虛與其他三個證的關系,筒述如下:

病理過程:脾氣虛是餘證的基礎。也就是說,牌陽虛、脾氣下陷、脾不統血證多由脾氣虛久而不愈發展而來。

臨床表現:均有脾氣虛一般症狀,特别是飲食物消化不足的食少,腹脹,便溏和全身營養不足症狀最為常見。脾陽虛則以虛寒為主;脾氣下陷證以髒器下垂為特點;脾不統血證以出血為審證要點。

(五) 寒濕困脾

[臨床表現]寒濕困脾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脾虛水谷不運;二是寒濕内停,食少腹脹痛,便溏屬消化障礙。泛惡欲吐,口淡不渴,頭身困重,面色晦暗屬寒溫之征。或可見濕郁發黃,其性屬陽;或可見水飲停聚水腫尿少。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證候分析]本證多有素體濕盛體質,常由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和寒濕外侵為誘因。所以脾陽氣不足,溫運減弱為其本.而寒濕内停是其标。

陽氣虛損,水寒不化,飲食不消,所以有飲食物的消化障礙,食少腹脹,便溏。陽虛陰寒内盛,中焦清濁交作,氣機反逆,故有泛惡欲吐,口不渴,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濕郁膽汁外洩,則發黃,溢于肌膚則為水腫。

本證雖是脾證,但脾胃互為表裡,所以胃失和降在這個證中也十分多見。

[證候鑒别]寒濕困脾與脾陽虛。

共同點,均有脾失控運的消化系症、虛寒症和内濕症。

不同點:寒濕困脾證是寒濕内侵,中陽受阻,性質屬實,病程短,苔白膩,脈濡緩。脾陽虛證,是陽虛失運,寒濕内生,性質屬虛,病程長,苔白滑,脈沉遲。

(六) 濕熱蘊脾

[臨床表現]可分三點分析。

中焦濕熱症:脘悶納呆,厭食嘔惡,是本證主症。

全身濕熱症:身熱起伏,汗出不解,肢體因重,皮膚瘙癢,發黃。

下焦濕熱症:大便溏瀉不爽,粘膩臭穢,小便黃赤。

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由濕熱邪氣外侵,或過食肥甘酒酪釀濕生熱所緻。濕熱内聚中焦,脾胃氣機阻滞,導緻受納運化失職,氣機升降失常,濕熱交阻下迫大腸,泛溢周身,熏蒸肝膽,膽汁外溢,故有諸症出現。

[證候鑒别]濕熱蘊脾與寒濕困脾證。

二證病因,内傷脾虛為其内因基礎,常易外感或由飲食所傷而發病。

病理:濕熱阻遏脾氣,脾虛失運。

鑒别點:兼寒者屬寒濕困脾;兼熱者屬濕熱蘊脾。

(七) 胃陰虛

[臨床表現]以胃症為本證特點,兼有陰虛症狀。

胃症:胃脘隐痛,饑不欲食,或脘痞不舒,幹嘔呃逆。

陰津不足症:口燥咽幹,大便幹結,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侯分析]胃陰不足證其成因可概括為以下四點:胃病久不愈、熱病後期、過食辛辣、情志不遂,氣郁化火。

胃為燥土,多氣多血,邪易從陽化熱,耗傷胃陰,虛火内擾是本征主要病機所在。火郁于中,胃失和降,受納失常,因此發為本證。

(八) 食滞胃脘

[臨床表現]食滞胃脘證以胃脘脹悶疼痛,嗳腐吐酸為主症。表現為腑氣不通和胃氣升降失常特點。

胃脘疼痛特點是悶脹且痛,吐後緩解。嘔吐特點是其味酸腐;瀉下特點是溏瀉或瀉下酸腐臭穢。舌苔黃膩,脈滑。

[證候分析]食滞胃脘證以素體脾胃虛弱,多由飲食不節所緻。

食積中焦,氣機阻塞,使胃氣和降失常,濁陰之氣夾腐敗水谷上泛,效有脘痛脹悶,嗳腐吞酸,食滞腑氣傳導失常,故瀉下酸腐臭穢。胃中濁氣上蒸,則舌苔厚膩,正氣抗邪,氣血充盛,故脈來滑利有力。

(九) 胃 寒

[臨床表現]以胃脘疼痛和寒象為其特點。胃脘疼痛以冷痛,遇寒加重,遇熱減輕為特征。輕者綿綿不已;重者拘急劇痛。

寒象主要是陽虛和水寒不化。表現為神疲乏力,肢冷喜暖,胃脘水聲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脈遲或弦。

[證候分析]胃寒證多發于素體陽虛之人,或因外寒直中,或因飲食生冷發病。系傷中陽,胃陰不足為其本,寒邪侵襲為其标,寒凝氣滞,腑氣不和,故為冷痛。寒飲上逆則嘔吐清水;下溢則腸鳴漉漉。

(十) 胃 熱

[臨床表現]本證以胃熱的典型疼痛和熱象為特點。

熱郁胃中: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渴喜冷飲,消谷善饑。

火邪上炎:口臭,牙齒腫痛,齒衄。

火熱下迫:大使秘結,小便短赤。

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候分析]此證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熱犯胃,或氣郁化火所緻。

火熱内熾,胃腑脈絡氣血壅滞,故脘部灼熱疼痛,熱邪傷津,則口渴喜冷飲,火能消谷,則消谷善饑;若肝火犯胃,則吞酸嘈雜;火邪循經上炎,則口臭,牙龈腫痛,衄血等。陽明熱或傷津,則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候鑒别]胃熱證與胃陰不足證。

胃熱與胃陰不足的根本區别在于胃熱屬實證,胃陰屬虛,胃實熱,脘部灼痛,嘔吐酸苦,渴喜冷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數。胃虛熱,脘部隐痛,幹嘔,口咽幹燥,大便幹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更多中醫學加微信 jaszsx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葬組詞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