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走路走太久容易腳痛,針對這種情況,隻需充分休息,過兩天就沒事了。但如果每天早上起床,走一步就有腳痛的表現,那就要當心是不是患上了足底筋膜炎。
1
什麼是足底筋膜炎?
這些症狀要當心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筋膜。筋膜是聯結關節、肌肉的一種皮下結締組織。它堅韌剛勁,在人體内廣泛分布,能夠約束和保護骨節肌肉等運動組織。
而足底筋膜是一種厚的、纖維狀的、相對無彈性的結締組織片,它起源于内側足跟,經過足部淺表肌肉組織,最後達到足尖,是足内側縱弓與地面反作用力的主要穩定器。
1什麼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就是足底的肌腱或筋膜出現了慢性無菌性炎症,它是運動引起的慢性損傷,可影響任何年齡段的成人,多發于跑步較多的人群身上,也被稱為跑步者足。
人在步行或跑步時,足底筋膜能夠提供支撐,緩解來自地面的沖擊力,給關節減壓減震。如果足跟着地時的高張力反複刺激足底筋膜,就可能造成筋膜輕微撕裂,引起足底筋膜炎。
2足底筋膜炎的症狀表現
足底筋膜炎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足底近足跟部疼痛不适,有時壓痛劇烈,且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它也是引起足部疼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每年約有200萬人接受足底筋膜炎治療。
足底筋膜炎的疼痛表現為搏動性、灼熱、刺痛性,多在晨起或長時間不活動後較為明顯,因為此時足底筋膜長時間沒有負重,處于較為短縮狀态,而行走會對足底筋膜産生較大較快的牽拉,從而引起疼痛。
針對以上情況,一般來說,走個十來步,放松足底筋膜後即可緩解,但如果行走過度,足底筋膜被牽拉的次數增加,疼痛就會“卷土重來”,嚴重者甚至站立休息時也可能有疼痛感。
2
3大原因可能引發足底筋膜炎
引起足底筋膜炎的原因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經常長時間運動
運動對于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運動也要講究适度,如果運動時間過長、強度過大,并且經常如此的話,就容易造成足底筋膜慢性損傷,從而導緻足底筋膜炎。
經常登山健身、徒步旅行,或經常長時間跑步、逛街等,都可能引起足底筋膜炎。
2生理結構異常
扁平足、高弓足等腳型,會使得足部壓力分布異常,增加足底筋膜炎的風險;跟腱縮短等造成的踝關節背屈受限,也可能因為着力不當,引起足底筋膜炎,導緻發炎疼痛。
3年齡因素
随着年齡的增長,足底筋膜也會發生退行性病變,柔軟性有所下降,一些不良習慣或不恰當的運動等更容易造成足部負擔過重,使足底筋膜受到過多不良刺激,從而引發炎症。
年齡大的人還容易有跟骨骨刺,它也可能刺激足底筋膜,誘發炎症。
此外,肥胖、長時間站立、鞋不合腳、外傷等也可能增加足底筋膜的負荷,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損傷,引發炎症疼痛。
32個小方法自測足底筋膜炎風險
具體自己有多大風險可能患足底筋膜炎呢?我們可以做兩個簡單的自測:
方法一:在腳上找到内踝下緣、足弓内側最高點、大拇趾根部外側最高點這三個點,看這三點是否在一條直線上。如果不在一條直線上,說明患足底筋膜炎的風險較高。
方法二: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蹲下,看腳後跟是否擡離地面。如果擡離地面,說明小腿後側腓腸肌、比目魚肌緊張,容易過度牽拉跟腱,患足底筋膜炎的風險較高。
【如何診斷足底筋膜炎】
從經驗上來講,如果早上起床行走的第一步出現足底十分疼痛,則很可能患有足底筋膜炎。
真正确診可以到醫院進行足部超聲、骨掃描或核磁共振檢查。其中,足部超聲有助于檢出足底筋膜增厚及其它炎性改變;骨掃描可顯示足跟骨的鈣攝取量增加;核磁共振可表現為足底腱膜增厚。
4
緩解足跟疼痛
日常護理有妙招
對于患有足底筋膜炎的人群來說,做好日常護理,緩解足跟疼痛,對于提高生活質量大有幫助。那麼,日常護理應該怎麼做呢?
1少跑少跳,溫水泡腳
生活中應适當減少長時間跑、跳、步行等足部運動;少走健康步道,以避免足底筋膜受力不均;控制運動的時間及強度等,從而避免足部勞累後引起疼痛。
晚上睡覺前,可用溫熱水泡腳20分鐘,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足部疲勞。如果疼痛急性發作,則應适當進行冰敷。
2選擇合适的鞋子
足底筋膜炎患者的鞋子,鞋底應該柔軟舒适,有一定的緩沖作用;鞋跟不宜過高也不宜過平,2~3cm比較合适。
還可以到康複醫院進行足底掃描,根據足部壓力定制鞋墊,支撐足弓,輔助減少足底筋膜所受的拉力,從而避免反複牽拉對足底筋膜造成損傷。
3三個動作助康複
◎動作一:地上放置網球或泡沫軸,腳底踩上去,緩慢地來回滾動3~5分鐘,重複2~3次,有助于放松足底筋膜和肌肉。
◎動作二:坐在瑜伽墊上,用手抓住腳趾向後牽拉,直到足底有牽伸感,保持15~30秒,然後放松,重複5次。這個動作也有助于放松足底筋膜。
◎動作三:将一塊毛巾放在瑜伽墊上,患腳的腳後跟踩在毛巾上,用腳趾重複抓取毛巾并放開,重複10~20次,有助于強化足底屈肌。
除以上方法外,晚上睡覺時也可佩戴踝背屈支具,避免足底筋膜在夜間處于短縮狀态,有助于減輕晨起時的疼痛症狀。
如果日常的保健方法不能緩解足底筋膜炎帶來的疼痛,或者病情較嚴重,應及時就醫進行治療。一般經過沖擊波、超短波、藥物等保守方法治療後,可使90%的早期患者在6個月以内改善症狀,隻有部分頑固性病例,或發展成慢性疼痛,影響到正常生活時,可視情況選擇手術。
來源:我是大醫生官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