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方山子和蘇轼的兩種人生際遇

方山子和蘇轼的兩種人生際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9 06:12:32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貶居黃州兩年的蘇轼精神上度過了最絕望的時期。開始了精神上重新找回自己的重生時期。精神上從絕望、困頓走出,陷入糾結于新生的矛盾。蘇轼的精神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态。在思想上從儒家思想主導轉變到: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并存。在志向上從期待“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渴望國家重用到“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遁世之心。這種矛盾在蘇轼的《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表現最為明顯。這首詞現在最常見的理解是在表達蘇轼“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詩與曆史卻從詞中看到了不一樣的人生。在統一的思想主題下,多處出現心裡矛盾描寫,這正是蘇轼矛盾心理的表現。

方山子和蘇轼的兩種人生際遇(重讀蘇轼蔔算子解讀蘇轼矛盾内心)1

蘇轼


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轼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美好意境描寫凄涼現實

蘇轼首句“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古人喜歡用殘月表達凄涼。李煜的《相見歡》中就有“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描寫。用月如鈎的狀态來表達自己的凄涼處境,同時李煜以梧桐自比,來寫自己精神的的高潔。蘇轼此句與李煜的描寫不謀而合。同時采用了缺月和疏桐兩種意向。來表達自己的處境,同時以缺月自比。烏台詩案的精神挫折,黃州困頓生活,讓蘇轼以缺月自比,表達自己思想的困惑,矛盾。可是自己這個缺月挂在了梧桐之上。梧桐是什麼意思?《莊子秋水》記載“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鹓鶵就是鳳凰。梧桐乃是時間最高潔的栖息之處。蘇轼此處說自己是缺月挂疏桐,看似在描寫凄涼處境,實則表達精神高潔。不願曲于世俗,也無力改變現狀。

方山子和蘇轼的兩種人生際遇(重讀蘇轼蔔算子解讀蘇轼矛盾内心)2

月挂疏桐


生活困頓

次句“誰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本詞寫作時候蘇轼住所是“定慧院”。随後短短時間蘇轼從定慧院兩次搬家,最後自己在城東開辟了東坡,修建了雪堂,住了幾年。古人對于搬家集齊忌諱,蘇轼卻迫于生計,兩次搬家。最後更是搬到城東山腳下,自己修建了住所雪堂。蘇轼在雪堂時期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田園生活。蘇轼将《歸去來兮》中的句子打亂,重新組合起來,配上當地民歌小調,教家人吟唱。他用竹枝敲擊着接牛角,敲出了優美的旋律,對于田園生活怡然自得。在看這一時期的缥缈一詞,漂泊不定。看似在描寫孤鴻美妙的飛行姿态,卻不免折射出自己對于“門前冷落”無人往來處境的悲傷。這與蘇轼在雪堂時期心境表現天差地别。可見此時缥缈外形下生活的困頓。這份困頓的外在表現就是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還沒有完全走出烏台詩案的影響。

方山子和蘇轼的兩種人生際遇(重讀蘇轼蔔算子解讀蘇轼矛盾内心)3

缥缈


思想矛盾

第三句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驚起一詞在元稹的詩作《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當中曾經出現: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此時元稹的狀況與蘇轼極其相似,元稹自己被貶、重病在身,卻又聽說友人受冤被貶。而蘇轼自己受冤被貶,故交更是大多斷絕書信往來。自己更是被逼不複作詩文。夜半之時,夢中驚起,依然在回首思考有恨無人省什麼恨?自己一心的報效國家,卻招緻烏台詩案,自此之後自己更是不複作詩文。以至于有恨無人省。省,明白。無處表達。可見此時蘇轼内心之中的矛盾。半夜驚醒依然在思考自己是該堅守信念,繼續報效國家,肝腦塗地,最後自己有恨無人省。還是從此以後“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份思想上的矛盾集中表現在遁世之心與儒家思想的矛盾

方山子和蘇轼的兩種人生際遇(重讀蘇轼蔔算子解讀蘇轼矛盾内心)4

遁世之心


滿肚子不合時宜

詞第四句: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王朝雲和蘇轼有一段佳話,黃州期間一日蘇轼回家吃飯時,他指着自己的肚子問那些侍妾們:“你們有誰能說說我這肚子裡裝有什麼東西?”一侍女答:“是文章。”蘇搖頭,另一侍女又答:“是見識。”蘇東坡還是搖頭,在旁伺候蘇轼的王朝雲便笑着回答:“先生這一肚子裡裝的都是不合時宜。”蘇東坡聽見了便笑道:“知我者,唯有朝雲也。滿肚子不合時宜,表現最為明顯有兩點:其一王安石變法,蘇轼看出其中弊端,上書表示反對。其二是在舊黨廢除新法,蘇轼感覺應該保留積極部分,再次表示反對。可見蘇轼的不合時宜。

方山子和蘇轼的兩種人生際遇(重讀蘇轼蔔算子解讀蘇轼矛盾内心)5

蘇轼與王朝雲


再看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這一句。揀盡寒枝與寂寞沙洲這一對比,做這兩件事的是誰?上一句的缥缈孤鴻。鴻乃是江邊的水鳥,沙洲是水鳥最佳的栖息地。可是蘇轼口中的鴻卻要揀盡寒枝不肯栖,然後又說寂寞沙洲冷。寒枝應該就是首句所寫的疏桐,梧桐是最高潔的選擇,是佛家,道家遁世超脫之心;沙洲是常見的選擇,是儒家忠君愛國的官場。蘇轼筆下的孤鴻卻是,不肯栖于梧桐,不喜寂寞沙洲。寫出了蘇轼内心不希望自己遺世獨立,超脫世外高尚的活着,卻又無法面對官場之上自己“不合時宜”的寂寞。也是寫出了極度困惑的内心。

方山子和蘇轼的兩種人生際遇(重讀蘇轼蔔算子解讀蘇轼矛盾内心)6

一衰煙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從詞整體來看,蘇轼此時正處于内心的困惑、矛盾之中,是蘇轼的思想轉變期。蘇轼全詞使用了缺月、疏桐、幽人、孤鴻等表達出孤寂、高潔的向往,卻又用月挂疏桐、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驚起回頭、不肯栖、寂寞沙洲等表達出内心的不甘。這份安于甯靜卻又不甘寂寞的心境,最後歸結在揀盡寒枝不肯栖(做高風亮節的陶淵明式隐者,隐居山水,不問世事),寂寞沙洲冷(忍受官場“不合時宜”的寂寞,盡自己努力忠君愛國、愛民)。在經過漫長的思想鬥争與矛盾内心的掙紮之後,蘇轼用自己豁達的性格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為官造福一方(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蘇堤就是出自蘇轼之手,造福一方百姓)。被貶之時也樂觀面對(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轼被貶惠州不毛之地也是樂觀面對)。這種豁達不屈思想在同時期的一首詞《定風波》中表現最為明确的過節——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