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月詩歌?拜月、誦詩、放燈夜莫愁捧出“月圓莫愁”文化大餐,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拜月詩歌?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拜月、誦詩、放燈
夜莫愁捧出“月圓莫愁”文化大餐
南報網訊(通訊員 劉曉靜 記者 鄧露潔)悠長的古琴聲自光華亭傳出,萦繞在假山屋梁;在中外詩歌朗誦的配樂中,一盞盞荷花燈被推入湖中,蕩入藕花深處……12日晚上,由建邺區委宣傳部主辦的“月圓莫愁”中秋晚會在莫愁湖公園舉行,以民樂、快閃、戲曲等多種形式,為市民和遊客奉上中秋主題的文化盛宴。
據介紹,此次中秋晚會從下午4點持續到晚上8點30分,活動分為8場,分别在莫愁湖公園各個場地舉行。下午4點至4點30分,古琴演奏在光華亭内舉行,在二水亭内,宋代茶點表演同期舉行。下午5點30分至6點,在水苑戲台上,經典的越劇片段在此上演。
在抱月樓主舞台,拜月儀式如期舉行。三聲低沉的鼓聲後,着古服、設香案、奏古琴、敬香茶,興緻勃勃的中外遊客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共同拜月,美輪美奂的場景、委婉清新的祝文,讓人俨然穿越千年、回到古代。“拜月始于周代,分為主祭、從祭、焚祝等多個環節,多由家中年長者帶領進行,祈禱家和平安。”南京君荷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人姜丹君說。
國風音樂舞蹈快閃《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外大學生、詩人中秋詩歌朗誦也在随後上演。來自東南大學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了原創詩歌《月光下的中國》,年輕學子以詩為名,呈現了對國、對家、對建邺、對莫愁的一往情深。随後,來自三個國家的留學生用中文結合英語、俄語、波蘭語帶來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四種語言糅合着典雅的樂曲,作為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現場的青年學生對傳統節日的創新演繹與靈感對撞,讓在場市民遊客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活動還增加了不少互動元素。在湖畔龍舟競渡碼頭,一盞盞荷花燈被點亮後放入湖中,在碧波中緩緩蕩漾。忽聞前面傳來陣陣悠揚的越劇聲,一艘兩頭尖翹的古船正搖搖晃晃地從隐蔽處款款駛來,船舶覆蓋半圓形的船篷,上塗桐油黑漆,樂器、民樂、越劇一道登上船頭,細聲糯軟的戲劇聲格外突出。
莫愁不相識,人間最相知。據莫愁湖公園管理處主任楊志軍透露,這批古船是此番為配合持續打造莫愁文化專程配置的,希望在充分利用莫愁湖資源的前提下,常态化策劃推出系列具有莫愁特色、建邺元素的旅遊文化産品。
“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邀市民和遊客共品中秋之樂的同時,持續打造莫愁文化品牌”。建邺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建邺區始終深挖市民精神需求,緻力以持久的“文化大餐”豐富市民生活,傳承中華民族經典文化。自莫愁湖公園整裝歸來後,綿延千年的莫愁文化正以品牌的力量紮根市民心中,同時也為現代化國際性城市客廳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