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登鹳雀樓賞析?隻有登高 方能望遠——王之渙《登鹳雀樓》賞析,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王之渙登鹳雀樓賞析?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隻有登高 方能望遠
——王之渙《登鹳雀樓》賞析
作者:趙鐵軍
王之渙:登鹳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688——742年),字季淩,绛州(今山西新绛縣)人。他現存生平資料不多,隻知早年由并州遷居至绛州,曾曆任任冀州衡水主簿、文安縣尉。他是盛唐時期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其個性豪放不羁,“慷慨有大略,倜傥有異才”,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适、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樓》《涼州詞》等。但他的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近代文學家、革命家章太炎評論《涼州詞》為“絕句之最”。
【賞析空間】
《登鹳雀樓》是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一說,作者王之渙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去官,不到三十歲就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隻有三十五歲。另一說,根據王之渙及其夫人的墓志銘,則王之渙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在開元十年(722年)與夫人李氏成婚時仍在衡水主簿任上, 且任職時間一直持續到開元十四年(726年)前後,此後才罷官閑遊,而此時王之渙已經年近四十,經過十五年的閑遊後,約在天寶元年(742年)複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歲。 有 學者推測,這首詩可能是王之渙在棄官回鄉時所作,創作年代約在開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
《登鹳雀樓》是唐人絕句詩歌之冠,難以超越。傳誦千年,有口皆碑。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朗誦,至今是幼兒園娃娃必背誦的一首唐詩。一首古詩達到這樣普及的程度,實屬罕見。足見這首詩有着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強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這首詩的獨特,就獨特在它的通俗,韻律感極強。字義容易理解,不識字的人也能聽懂,背誦起來朗朗上口,誦讀一兩次就記住了。可見通俗的文學,大衆的文學更具有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這首詩的獨特,還獨特在富含人生哲理,能給所有不同階層的人們以生活的啟迪,而不是像有些文學作品僅供人娛樂和消費情感,過目之後就忘了。它讓人過目難忘,而且可能作為踐行人生理想的座右銘。這首詩的獨特,還獨特在惜墨如金,言簡而意境隽永。可見文字精煉的文學作品其文學藝術價值,可能比大部頭作品更具有價值。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上聯用宏觀概括的筆法,描寫登鹳雀樓所及的視野。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首先進入詩人視野的是遠山和落日,接着看到的是近景——奔騰不息的黃河。詩人描寫,一輪白日向着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西沉,在視野的盡頭緩緩消失;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接着看到的是鹳雀樓前的近水——黃河,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遠與近層次分明,交相輝映,是一幅極其壯美的山河圖。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裡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裡”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裡于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下聯描寫詩人的聯想。詩人聯想到,要想看得更遠些,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既是自然哲理,也是人生哲理。從字面解讀,前兩句所見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其實不是這樣的。“更”,在詩中是替換、改變的意思。鹳雀樓高不足百尺,登樓者觀遠景必直接上最高層。詩人表達的意思是,鹳雀樓還不夠高,要想看得更遠——極目千裡,需要登更高層級的樓。詩句看來隻是平鋪直叙地寫出了這一登樓觀景的所見所思,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裡”“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議論,既含蓄、翻新意,又與前兩句寫景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
王之渙《登鹳雀樓》一詩,氣勢連貫,厚重有力,虛實相生,意境雄渾。以概括之筆書寫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哲理性概括。不同職業的人,都會從這首詩獲得啟迪。政治家、戰略家隻有總攬全局,熟知國際國内政治、經濟、地緣、外交、軍事大勢,比其他專家看得更遠,更全面,才能做出正确的戰略判斷和戰略決策;企業家坐擁一家企業,但隻有熟知和把握全球政治、經濟、市場、科技發展趨勢,比一般企業主看得更高更遠,才能把企業做大做強,立于不敗之地;即使是各行各業的專家,也需要對自己研究的領域有全局的把握,有多方面的知識積累,有前瞻性的判斷,才能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出類拔萃。這就是:隻有登得更高,方能看得更遠。
【拓展悅讀】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樓所留下的詩很多,其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鹳雀樓》。暢當是中唐詩人,唐肅宗朝官至散騎常侍。其《登鹳雀樓》絕句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詩人用誇張的筆法形容鹳雀樓的高大壯美。視覺感到,遠處的飛鳥低于鹳雀樓,詩人覺得自己也高大起來,憑欄遠眺,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向鹳雀樓四周望去,造化賜予的連綿起伏的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蕩奔去。這首詩意境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
“高出塵世間”,是這首詩的詩眼。詩人通過登高遠望,抒發了超凡脫俗、奮發向上的精神。從思想境界看,詩人自有一種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淩雲,而又飄飄欲仙,大有出世之想。“河流入斷山”,氣勢磅礴,豪氣沖天。在詩人看來,不論群山如何險阻,也仍然被黃河沖斷!表達了詩人豪放不羁的個性和遠大的志向。按照自然常理,水遇山而環繞,不可能沖斷山脈。但詩人想象是黃河沖斷了山脈,表現了中唐時代士大夫們的進取精神仍在,這是唐朝廷平息“安史之亂”,恢複帝國統治秩序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觀察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盛衰成敗,可以從統治集團及廣大民衆的精氣神窺見一斑。
【注釋】
1、鹳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白天,太陽。3、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