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5日),“上海發布”下有不少人直言“破防了”。
一位自稱是“一個普通的疾控人”,署名為“jl”的網友這樣說道:
“我真的沒有想到面對疫情這麼難。3天熬兩個通宵的大有人在,而我們還不是最辛苦的。社區轉運人員據說五天隻睡了10小時……”
這條留言發出後,讓更多市民對基層防疫人員的辛苦付出有了更多感性的認識。
确實,每次看到“無新增”,市民們都感到安心。但每天一大早,每一波關于本市最新防疫信息的“上新”背後,都是基層防疫人員争分奪秒拼搏的結果。
進入2022年1月以來,全球新冠肺炎日新增确診病例已突破新高。面臨德爾塔和奧密克戎毒株輸入疫情的雙重挑戰,春節假期臨近,人員流動和聚集增加,上海流調隊員比以往更加忙碌。枕戈待旦、事不過夜,已經成為包括疾控人在内的全市防疫部隊所有成員的工作常态。
與病毒賽跑,用最短時間阻斷疫情傳播!眼下,一支超過3000人的三級流調隊伍,正堅守在上海的防疫最前線,日以繼夜、連續作戰,熬過一個又一個無眠之夜!
今天(1月15日)是周末,當記者撥通一些疾控人的電話時,電話那頭,不少人坦言,“還在崗位上”,“隻能說幾句”,“已經太忙了、忙瘋了”……
過去這幾天,全天候24小時值班值守的隊伍,不斷“出發”與“到達”,目的隻有一個,阻斷病毒傳播,保障更多市民過一個祥和年。
不眠不休,
因為我們應對的是奧密克戎
“我自己已經幾天沒有睡覺了。”這是今晚接通記者電話時,上海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所副所長潘浩脫口而出的一句話。但他無心睡眠,與新冠病毒的賽跑還在進行中,流調,是一場腦力與體力的雙重角逐。“這一次,我們仍舊要跑得比病毒快!”
自本輪疫情發生以來,一份份詳實的流動軌迹、流調信息不斷“阻擊”病毒,防止疫情擴散。這背後站着的,是一群24小時待命,與病毒争分奪秒的流調人。
用潘浩的話來說,上海防疫部隊的“作戰”特點可概括為四個字——快、準、嚴、早,而精準防控的“靈魂”便是流調。
“咬緊牙關”“日以繼夜”“不眠不休”……今晚,與記者通話間,徐彙區疾控中心主任汪瀾一口氣說了三個詞。眼下,她身處的徐彙區疾控中心燈火通明,徐彙區衛健委、疾控等條線的主要負責人都在一起,剛就這輪疫情排查中一個個具體問題一一落實、協調快速應對舉措。
“我們還有大量流調人員正在現場,不管多晚,我們的原則是必須盡快把排查做好,不漏一人,不漏一個細節。”汪瀾告訴記者,1月以來,随着這輪國内本土疫情波動,疾控人已處于“不眠不休”狀态。
“我們應對的是奧密克戎,防控手勢更緊,就意味着我們排查需要更細緻,當然也就意味着工作量更大了。”汪瀾說,排查對象,從密接、次密接、高篩(高危篩查對象)到風險地區來滬人員等等,對于這些不同類别人員,都必須第一時間落實管理舉措,不僅僅是第一時間找到這些人,找到後還要第一時間落實管理,與此同時還得跟進不同頻率的健康采樣與結果更新。“而一旦有新發異常采樣結果,所有工作必須先優先保障這個‘新發’的密接、次密接等人員第一時間落實采樣、管理舉措。”汪瀾告訴記者,所有的工作必須是快速且細緻的,工作人員手頭的工作往往還是“疊加”的。
令她特别感慨的是,沒人抱怨,沒人喊苦,因為大家都清楚,速度,就是疾控人的生命線。
“疲勞、又興奮”,這是眼下徐彙疾控人自述的狀态,“疲勞是因為連軸工作很累,興奮是因為一個新單來了,你必須讓自己興奮起來,甚至需要亢奮”。
一天下來,
護士要爬幾十樓、幾千層台階
近期國内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複,多地相繼出現聚集性疫情,境外輸入病例也在明顯增加,防控形勢複雜而嚴峻。面對大流量的流調處置及密接管理任務,徐彙疾控迅速拉響疫情防控集結号,流調組、報表組、聯絡組、信息核實組……近30人的密接流調隊伍除了自身常規業務工作外,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投入疫情防控中,24小時保持手機待命。
“現場流調組要對所有病例及密切接觸者到過的軌迹現場開展查閱監控,面對點位衆多的情況,一排就要大半天,經常錯過吃飯,排查到淩晨1、2點也是常事。”汪瀾還記得,此前有流調人員去一家單位做排查,看完監控、排查好所有人員已經是清晨4點,他們不是回家,而是回到單位交接跟進工作。
作為流調人員的堅強後盾,采樣隊伍易被忽視,但他們同樣是築牢基層防疫牆的重要力量。
夜幕降臨,普陀某小區老年活動中心門口搭起了簡易的台子,普陀區中心醫院護理部主任郝平帶着采樣隊伍又開始了忙碌的工作,這個小區在不久前進入封閉管理狀态,而采樣是篩查出“危險因子”的重要手段。
“今天估計要忙到12點了。”郝平告訴記者,這個大型居民社區有65幢樓、2000多戶人家,其中還有不少老年人,難以活動的都需要采樣人員一個個上門。“老小區,沒電梯,一天下來,護士要爬幾十樓、幾千層台階。”
電話裡,郝平的聲音聽上去很精神,但在過去的這幾天裡,采樣人員卻過得極為辛苦,休息對他們來說太過奢侈。
複盤一天的行程,郝平說,極為“簡單”——早上7點半到醫院集合,每天奔赴20多個采樣點位,忙碌至淩晨,周而複始。最累的一次,她忙到了淩晨6點,休息不到2小時,便又開始了第二天的工作。
這還不是最難的。
穿着防護服,采樣人員們不敢喝水,常常一穿就是一天;采樣任務多,錯過飯點是家常便飯,可冬天天氣寒冷,等待他們的往往是冷菜冷飯。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還是堅持站着采樣,“畢竟我們是鼻咽拭子一起采,站着居民的體感好一些。”郝平說,這麼做的代價是,一天任務完成,回醫院時腳都擡不起來。
一切的拼盡全力隻為一個小目标:
過個祥和年!
事實上不止是采樣人員,在上海,防疫工作環環相扣,流調、采樣、檢驗……有太多基層防疫一線人員日夜奮戰,以自身星火之力守護上海這座城市的平安與祥和。
“今天看到上海發布這條留言,很有感觸!”汪瀾也想借此機會呼籲市民:第一,接到疾控的電話,不要挂斷;第二,對話期間,不要緊張,盡可能細緻回憶,多一個細節,可能就減少疫情向更大範圍擴散的可能;第三,如果被判定為密接、次密接等管控人員,還請配合轉運等工作,因為一個人的耽擱、可能影響後續一系列工作的擱置。”
疫情至今,徐彙疾控流調密接隊伍共排摸病例和密接場所軌迹數十個、出動數百人次,調查管理各類風險人員數千餘例,這“十”“百”“千”的背後是無數個挑燈夜戰,是熬紅的雙眼,汪瀾說,一切的拼盡全力隻為一個小目标——“過個祥和年”。
上海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所主任醫師朱奕奕告訴記者,目前,疾控機構現場流調遵循“2 4 24”原則,即流調隊伍2小時内抵達現場,4小時内完成流調核心信息,24小時内初步查清基本情況并完成流調報告。
“兩年來,我們幾乎沒有休息日,放棄了陪伴家人的時光,随叫随走的應急出發是疾控人每一天都可能面對的工作場景,每一次的流調出動,往往意味着通宵達旦,為了和病毒争取時間,越早越精細的工作,意味着疫情防控又赢得了寶貴的時間。”朱奕奕說,春節假期臨近,人員流動和聚集增加,上海流調隊員比以往更加忙碌,深夜淩晨的鈴聲一響,防護用品、電腦、換洗衣物和洗漱用品早已備好,寒風中那一抹紫色外套一閃而過,也鑄成夜色中一抹亮麗的城市風景線。
疫情防控,人人有責。當前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守護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對廣大市民來說,保持正确的戰疫姿勢依舊十分重要。也請每一位市民獻出自己的一份力,務必繃緊防疫弦,在堅持防疫“三件套”防護“五還要”的同時,做好“防疫四部曲”:
一個“要加強”
加強個人防護,時刻保持防護意識,繼續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一米線”等防護措施。符合接種條件的市民朋友,要積極全程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已全程接種滿6個月的人員,及時接種加強針。
兩個“非必要”
非必要不出滬,非必要不舉辦年會活動。除返鄉探親、必要公務等以外,非必要不離滬,旅途當中人群大量流動聚集,難免有風險。出行時,做好個人防護、手部消毒等,開展每日自主健康監測。減少非必要的聚集聚會,聚餐時控制人數。
三個“需主動”
主動報告、主動檢測、主動就診。從中高風險地區返滬人員要提前主動向所在社區(村)、單位、賓館報備,主動進行核酸檢測,配合完成隔離管控等疫情防控措施。如出現發熱、咳嗽等不适症狀,在做好個人防護前提下,及時就近選擇醫療機構就診,并主動告知近期旅居史和相關人員接觸史。
四個“應注意”
乘坐交通工具、電梯時注意規範佩戴口罩;辦公場所内注意開窗通風,減少集中開會,控制會議時長;快遞收取注意清洗雙手,推薦通過快遞櫃或無接觸方式收取快遞;冬日出行注意防寒保暖,兒童、老人等重點人群适當增添衣物,管好口鼻防感冒。
文|唐聞佳 李晨琰
來源: 文彙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